首页 >热门资讯> SEO搜索引擎优化 >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转载时间:2021.10.11(原文发布时间:2021.04.30)
41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41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yuri,36氪经授权发布。

圆周率要背到两千多位,为了孩子上学假离婚……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因为以“小升初”为背景延展开的教育和家庭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图片来源:《小舍得》截图

这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话题传播上的又一次成功。过去几年,聚焦社会热点的现实题材剧不断出圈,掀起一波波讨论。即便你一集都没完整看过,也一定知道苏大强的无赖、林有有的“绿茶”、乔英子非南大不上。

因为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以及观众对这类话题天然的接近性,现实题材在电视剧创作中一直占有不小的比例,也伴随社会变迁、媒介进步和电视剧行业变化而不断更新迭代。

基于此,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从近几年现实题材剧的发展和变化出发,以热播作品为例,从文本叙事、受众、媒介等角度分析这类剧集火热的原因,并讨论现实题材作品如何处理与现实本身的关系。

热播现实题材剧井喷式涌现

电视剧一直就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传统。从前,人们在现实题材里看个人奋斗、青春事业,又或是沉浸于婆媳关系、婚姻故事。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在大IP、古装、仙侠奇幻等热门题材的竞争下,关注现实的剧集一度走到瓶颈。

2015年,电视剧《虎妈猫爸》带来了相对新鲜的叙事视角。剧中的教育观念和人物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 产阶 级子女教育的焦虑,引起观众的共鸣。[1]一年后,讲述中国式家长焦虑的《小别离》又掀起热议,并引领了“小系列”的发展。

此后,现实题材剧集愈发火热。《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20》提到,现实题材剧目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并呈现递增趋势。

近几年,除了现实题材大方向上的回暖外,题材本身的创作也有新变化。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聚焦社会热点的剧集不断涌现,且常常取得不错的成绩。从《都挺好》到“小系列”,关注原生家庭、老人赡养到升学教育,这些把社会痛点放大变为戏剧冲突的剧,总能击中许多观众的痛点。虽然核心痛点有一定年龄、阶层局限性,但话题影响力总能覆盖到广泛的受众。

在这类热点现实题材剧中,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围绕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展开的故事,替代了从前常见的婆媳剧。典型的如聚焦升学教育的《小别离》《小欢喜》到当下的《小舍得》,还有《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等,都围绕教育里留学、高考、陪读等话题展开叙述。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部分“小系列”热播剧的宣传海报。

在豆瓣2021年待播剧中,创作班底较好的《八零九零》《四十正好》《小敏家》等剧,依旧是聚焦时下热点的现实题材。目前来看,这类题材已经是影视剧类型化创作的典型,而火热的背后,也有诸多值得讨论的原因。

现实题材剧层出不穷,为何观众看不腻?

文本建构:独到的话题、人物和情节

相较于电影和综艺,电视剧能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热点现实题材的火热,正是在最大范围受众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的结果。这个公约数,就是对社会热点的聚焦。养老、买房、鸡娃,这些本身就是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也是新闻报道的选题源泉。

这类作品的创作往往有这样的特点:从现实中复制能引发公众讨论的文本,不断抛出一些能够精准刺痛某些群体的讨论。《都挺好》里,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妈宝、啃老等在讨论空间中一直热度不断的话题,几乎都得到了呈现。[2]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图片来源:《都挺好》截图

以教育为例,这是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的话题,可以容纳亲子关系、代际相处、人际交往等多种社会议题。通常,这类剧集以幼升小、初升高、高考等阶段作为叙事出发点,再书写亲子关系。

话题构成剧集整体结构,也让主题稳固下来。《小欢喜》里面,“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牺牲”就是典型的叙事策略。在这个策略的统领下,观众看到不同阶层、年龄和家庭的相似之处,也在不同的角色上寻找投射。

主题之外,对这种“每个人都有点经历和体会”的类型来说,人物和情节的设定也尤为重要。

就像新闻特稿聚焦的对象,现实话题中的主角,需要很强的代表性,也要有足够的故事可说。目前的热点现实剧中,常见的设定,是几组家庭的平行叙事,背景涵盖都市中产、新富阶层和普通家庭,加上不同的家庭关系、不同性格,再给不同主角植入二胎、婚外恋、离婚、失业等情节,剧情就可以发展下去。

至于剧情如何推进,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多是一种“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固定符号公式。比如《小舍得》里面,几个家庭先后面对成绩危机、奥数班、学区房等挑战,等到矛盾暂时解决了,又是下一个矛盾。

不过,现实题材虽然话题度高,但聚焦性强、可叙述空间有限,在电视剧题材中并不算主题丰富的一类,时间一长难免落入窠臼。因此,在有限的话题下通过人物和情节设置增添新意、回应现实的作品,更容易得到认可。

比如,《小欢喜》中有对抑郁症、性教育、自杀和职场性骚扰等这类剧集很少触碰的元素和话题,既丰富了故事的叙述,也回应了现实。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图片来源:《小欢喜》截图

而《小舍得》则是对平行的家庭叙事结构做了改动,以外公的前妻、现任引出两个主干家庭,两家的情感矛盾也为故事在教育之外,增添了家庭这条冲突性极强的线索。另外,剧中还增加了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米桃一家的视角,在这类剧集中也比较少见。

总之,热点现实题材影视剧,将现实生活的重点关注选项放置于荧屏中,然后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对话题做全景式展现,引发观众共鸣。

受众:激发情感与交际的需要

1969年,传播学研究者麦奎尔等人对家庭连续剧等6种节目形态进行研究,提出了受众观看电视的四种基本的需求:心悸转换、满足人际效用、自我确认以及环境监测。这可以帮助我们从受众心理出发,理解热点现实剧的火热。[3]

看生活剧时,受众可以完成自我的确认。看到剧中的人物为生活奔波,面对学业、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受众能引发自己的记忆,产生情绪上的共振。

例如《小欢喜》里面对高考集体记忆的塑造:“考不上大学这辈子你就完了”“高考打赢了,终生受益;打输了,终生遗憾”这类话语,带着孩子奔波补习班的家长,反复强调一本线的学校和老师……这些对高考的呈现,使受众有参与感,也很难不与剧中人物共情。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图片来源:《小欢喜》截图

这也有电视剧文本特殊性的加持。几十集的剧集通常会播放大半个月,在这期间,观众与人物建立起持续稳定的情感连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牵引着观众的心绪。

正如斯图亚特·霍尔在《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中提到的:“电视剧提供了一种虚构的经验,观众遭遇它们时是将其当作虚构和日常生活交织而成的生活常规的一部分来对待的。交织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肥皂剧人物的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成了全国性新闻。”[3]

除了相同经历外,受众还有对剧情强烈投入带来的情绪转换的需要。热点现实剧中,总有一些不讨喜的的人物,充当观众情绪的“靶子”。《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小舍得》里的鸡娃父母典型田雨岚,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通常不受大部分观众认可,容易激发强烈的议论。

尤为典型的是《三十而已》中,主角之一的顾佳和丈夫出轨对象林有有之间的矛盾,用伦理冲突一下点燃了观众的情绪。而当剧情发展到顾佳扇林有有巴掌时,观众的情绪也得到了发泄。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图片来源:《三十而已》截图

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种心绪转换,提供消遣和娱乐,暂时沉浸于剧中的悲欢,获得满足感。

另外,对受众来说,观看这类剧也有人际交往的需要。讲现实生活的剧门槛相对较低,受众也比较广泛,加上聚焦热门话题,很自然容易成为日常交流的一部分。当电视大火、话题发酵,受众也很可能迫于交流的需求去看剧。

媒介推广的有效运作

热点现实剧引发全民讨论,还得益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从前,看剧更多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讨论范围也在亲朋好友之间。现在,社交媒体成为人的延伸,移动并扩展了讨论空间。

剧中热点话题经由社交媒体等平台的过滤、放大和发酵,增强了传播效果。而基于此,剧方和平台也会主动针对平台和受众心理来制造话题。《三十而已》去年播出期间是热搜常客。剧中人物林有有的热搜,经常占据榜单前列,短视频平台上,更有人对着电视机发泄情绪。

当然,话题的选择也有门道。大多时候,更新剧集中的矛盾冲突点会成为营销主要话题,并且和时事热点联系起来宣传。《小舍得》播出至今,#小舍得 教育内卷#、#田雨岚大闹补习班#、#小舍得 气死#等话题,都是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点。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图片来源:《小舍得》电视剧官方微博宣传

政策环境的利好

从行业政策角度来看,现实题材剧集在近几年也占有较大优势。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单独强调了将现实主义题材作为国家提倡的创作方向。2019年,广电总局对武侠、玄幻、历史、神话、穿越、传记、宫斗等古装题材网剧和电视剧设置了新的播放规则。

这些背景下,电视剧需要考虑从筹备到播出的各个环节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衡量相关要素之后,现实题材就成为了比较理性的选择。

现实题材剧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从内容作品价值来看,现实题材剧中反映的教育、工作、家庭关系等与每个人相关的话题中,都有不少值得讨论和反思的问题。

相较于让观众获得休闲娱乐,这些呈现广泛社会问题并引发了共鸣的作品,可以进一步让观众从旁观者角度出发,更客观地看事件本身。而有高热度的社会热点剧,也能给热点背后的真问题带去新的关注和讨论。

不过,对这类剧的批评也一直存在。虽是现实题材,但部分剧集并不算真实——人物设定、剧情走向悬浮,和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还是有点远。

已有的作品中,即使是获得高收视率的,也有一些存在情节设置、人物性格不合理的地方。《我的前半生》里,原是全职太太的子君离婚后一年不到就挤入了聪明的闺蜜奋斗了半辈子的圈子;《少年派》里,林妙妙为了直播放弃高考,一度以跳楼威胁父母……

有时,出于迎合观众的情感需求和话题制造的需要,现实题材的创作也很可能设计一些相对夸张的戏剧冲突。尤其当这类热点现实题材剧频频获得成功时,一些作品急功近利,就可能只有热点的壳而脱离了现实。

那么,回到这类剧集的一个核心讨论:现实题材究竟有多现实?又该如何处理和现实的关系?

一个正面例子是,广受关注的“小系列”,本身改编自有媒体工作背景的作家鲁引弓的小说,而他的创作本身就植根于大量的采访。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他提到,《小舍得》原著小说里“90%以上的素材都是真的”,米桃的原型实际上是出租司机的女儿,这也是采访所得。[4]

《小舍得》编剧也在接受界面新闻的采访中也表示,电视剧改编时保留了很多原著情节,剧集筹备时也在不同阶段安排了采访调研。[5]

这或许是一种简单却难得的视角。正如新闻非虚构写作对详实采访的要求,聚焦现实的电视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电视剧内容形式中的“非虚构”。那么,不论最后如何书写和呈现,至少能在前期做充足的调查,为创作立下基本的土壤。

当然,只有现实或也不够。从文化产品的完成度来看,做现实题材并不等于跟在现实后亦步亦趋。

尹鸿、梁君健教授在分析2018年国产电影现实主义主流化时指出:“真正主流的现实主义,也许不能仅仅停留在批判现实、揭露现实、抱怨现实、不满现实——尽管这些也可能是电影的功能之一,而是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去表现人们如何推动现实的改变。”[6]

这也可以用于解释这类电视剧的发展方向。现实总有喧哗和噪音,也有难以把握和理解的问题,这需要创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写出独特而深切的生命体验。理想的状态或许是,不仅看到现实,还能通过作品的力量帮助理想现实尽快到来。

参考链接:

1.赵星辰.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三十而已》热播成因探究[J].汉字文化,2021(03):118-119.

2.周嘉瑜.从《都挺好》看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成功之道[J].戏剧之家,2020(27):149-150.

3.石蓓.当代教育题材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新路径——电视剧《小欢喜》的创新性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20,13(01):112-117.

4.南方周末:对话《小舍得》作者:至少要明白什么教育是荒诞的

https://mp.weixin.qq.com/s/YBICYRNKJhDgW1jwIC0wPg

5.界面新闻:专访《小舍得》编剧周艺飞:一般性想象永远敌不过真实生活

https://mp.weixin.qq.com/s/qz9GS--CwWmPwNVRkji9xQ

6.尹鸿,梁君健.现实主义电影之年:2018 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9(3).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小舍得》话题不断:现实题材剧的流量密码,找到了?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SEO搜索引擎优化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SEO搜索引擎优化软件

限时免费的SEO搜索引擎优化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