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第一财经,作者 刘晓颖
2015年,日化美妆行业内的一个爆炸性新闻是美国宝洁集团大规模剥离自己美容业务。而事件的另一个主角——法国科蒂集团也因豪掷超过100亿美元从宝洁受众接盘40多个品牌后摇身一变成了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巨头。
在接盘宝洁的美容业务后,这家公司意欲重构自身体系。在中国,这家公司折戟丁家宜后在化妆品市场沉寂许久。不过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就在近日,科蒂将旗下的主打健康医学护肤的Philosophy引入中国。
算起来这个行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些年头。1996年,科蒂将羽西品牌收入囊中并借此进军中国市场,但到了2004年,又将羽西转手卖于欧莱雅。
市场普遍观点认为,当时出售羽西是因为科蒂并不看好中国市场,但科蒂的判断显然有所失误。2004年之后正是中国护肤品市场飞速增长的时期。据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的统计,国内化妆品工业生产销售额2007年达到1200亿元,2008年为1300多亿元,2009年的销售额达1400多亿元。
在科蒂离开中国的这段时间,其竞争对手诸如欧莱雅、宝洁等外资公司却在中国“茁壮成长”。以欧莱雅为例,2009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81.8亿元,中国也成为欧莱雅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
科蒂重返中国市场是6年之后。这一次公司依旧循了“老套路”,收购国内本土丁家宜品牌的大部分股份,但并未透露金额。直到2012年的6月,科蒂在美申请IPO,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了当年收购中国护肤品公司丁家宜的细节,该收购总额24亿,科蒂持有丁家宜100%股份。
但可惜的是,并购后,科蒂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还是没有走上理想的路径。被收购后的丁家宜在2012年的销售额下降了50%,基层销售团队也深度调整,大部分原高管亦相继离职。
这笔收购不仅未能让科蒂更好地切入中国市场,反而拖累了公司的业绩。2014年6月,科蒂宣布停售丁家宜系列产品。
2015年丁家宜创始人庄文阳通过第三方买回了丁家宜,并重新包装上市,但对于回购价格,双方都拒绝披露。可以肯定的是,此次交易的价格远低于当年科蒂买下丁家宜的价格。
行业人士对于科蒂在中国的发展评价不高。“经营差强人意。”磐缔资本创始合伙人王茁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优亿美采购服务平台创始人、化妆品行业管理专家白云虎则认为这是一家“让外界不太看得懂的公司。”在白云虎看来,无论是当初的羽西还是后来的丁家宜弥补科蒂在中国护肤品领域的缺失,但显然这家公司并没有把握好这样的机会,“这家公司缺少拿得出手的化妆品品牌。”
“科蒂主要的基因还是做香水贸易,但无论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地区,香水的销售在整个美妆领域实在占比很小。”白云虎说。
在与宝洁交易前,作为香水业的巨头的科蒂旗下此前已拥有25个香水品牌,包括广为人知的万宝龙、Lanvin、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和Jimmy Choo等。主攻香水对于科蒂全球化来说,如今成了一个“瓶颈”:并不是所有市场的消费者都如浪漫的法国人一样热爱香水消费。
近年来科蒂一直在试图摆脱对香水业务的依赖,寻求收购其它美容业务来突破业绩。公司曾经对美国雅芳集团发起百亿美元的收购,但被后者拒绝。
至到两年前,正逢宝洁集团出售旗下的大部分美容业务。这项巨额交易于去年10月正式完成,如今的科蒂拥有包括威娜和伊卡璐等美发业务品牌以及封面女郎(CoverGirl)和蜜丝佛陀(Max Factor)彩妆等化妆品业务。对于并购,科蒂集团董事长Bart Becht公开表示:“这是公司的一次重要举措。我们的业绩也将翻倍。我们将冲刺100亿美元的目标,要成为继欧莱雅和雅诗兰黛以后,世界上最大的美妆公司。”
中国市场无疑是科蒂绕不开的一环。
早在2014年,科蒂中国大众化妆品事业部首席执行官Anita Yang在回复第一财经记者邮件采访的一份声明称,“中国市场是科蒂全球策略非常重要的一环,科蒂要将中国发展成为全球核心市场之一的目标非常明确。”声明表示,当时公司正在努力重组中国区业务,专注于扩大中国的业务规模。
中国市场的美妆发展特别是中高端品牌的高速增长或让科蒂看到了机遇想要再次从中分一杯羹。而如今的科蒂已经有足够的护肤、彩妆等多元化品牌可以引入。
第一财经记者日获悉,这家“低调”的公司就在日前将7年从凯雷基金手中买进的美国化妆品公司Philosophy引人中国市场。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品牌2015年在全球的销售为12亿元人民币,2016年则为14亿元。
有意思的是,首度进入中国的Philosophy目前甚至都连自家中方官网都未建就选择先登录天猫。据品牌方面的人透露,目前也没有线下门店,最快的新店会在今年10月中下旬开业,2018年全国会开到8家店。
王茁告诉记者,其实此前科蒂在中国已有化妆品品牌Lancaster,但经营并不成功。
据了解,Lancaster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定位偏高,所以主攻百货,但这一渠道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到2011年,Lancaster全面撤出百货渠道,在国内的主战场是丝芙兰。
如今,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外资公司旗下的中高端品牌去年在中国的销售惊人。“任何国际美妆公司在化妆品领域不能空缺护肤这一块儿业务。这是大头。”白云虎认为。
或是瞄准这一趋势,科蒂此次引入Philosophy。不过王茁认为在日趋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科蒂“突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