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amie
当前中国纺织产业属于万亿级市场,规模及以上纺织企业总产值已超 5 万亿人民币,纺织品出口总额接近 3000 亿美元,“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从中国进口的纱线、面料、化纤等纺织原料和半成品超过 70%,需求逐年递增。
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纺织业互联网公司「中纺互联」观察到了传统纺织企业正面临的痛点:
1、产业链条上下游之间的成本消耗:恶性价格竞争、标准不统一、以次充好、库存积压;
2、企业运作成本过高、且销售渠道过于局限:中小纺织企业的采购议价能力和销售周转能力普遍较弱;主要的销售范围仍局限在企业所在地的周边地区,难以打破空间限制开拓新销售渠道。
在各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进行升级的时期, 中纺互联看到了纺织企业的转型契机。它成立于2016年,是一个以纺织产业链中游的纱线为出发点,打通上游化纤和下游面料交易的中链型B2B互联网平台。
在前期创始阶段,中纺互联拥有一个产值50亿元左右的原材料“核心联盟”——从上游的化纤企业,到中游的纱线企业,再到下游的面料企业,基本覆盖了纺织产业链条所需的各种资源。
中纺互联的商业模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开源”,即帮助纺织企业解决采购与销售通路,对接优质的供应商和采购商;二是“节流”,通过建立产品信息互通的平台来减少交易中间环节,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产品的契合,帮助纺企降低经营成本。
中纺互联建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了国内多家纺织龙头企业资源,为加入平台会员的企业提供统一的原料集采,提升其在原料采购方面的议价能力。另外,中纺互联还对会员企业的滞销产品进行资源匹配,销售给中下游面料和织造企业,形成链条循环。
具体来说,中纺互联通过整合上游的化纤产能,以平台名义向上游签订十万吨级以上的集中供货协议,获取较低的供货协议价或折扣;再通过平台向下游纺纱企业发起区域性的“拼团”集采。这个过程让中小型采购商以较低成本进行小批次采购,提升其竞争力,同时也为上游化纤企业减少了中间流转和对接的成本,实现双向“节流”。
目前,产业互联网平台辐射核心企业会员 3000 多家,注册会员 12 万名,上线以来整合行业信息 16 万条;形成了 100 亿产值纺织中上游产业资源,可衍生辐射 300 亿产值资源。据陈博鑫介绍,平台能够为会员企业节省平均5-8%的成本。纺织品直营销售也是目前中纺互联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占据总收入的90%以上。
而为了帮助纺织企业突破空间的局限性,连接更多销售渠道以求“开源”,中纺互联在去年开启了纺织品国际贸易业务。目前,他们把目标客户定为“一带一路”上的纺织大国,线上通过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和其自身国际站这两个平台上进行推广和展示,线下通过参加国际性的纺织展会,并在外国本土开设直营业务机构和展厅,提供国外本地化的会展、销售、展示等服务,以此获取国际订单。
国外机构将订单汇总到平台订单池,消化平台联盟会员的产能和库存,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国际贸易销售。陈博鑫介绍说,目前为止的营收增长率非常可观,截止至2019年12月,这一年已经获得了400多万美元的营收额,2020年有望增长至1000-1500万美元。
如何开拓新的营收渠道?中纺互联从提供衍生服务入手。在现有业务体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中纺互联为会员企业开发了市场精准营销工具、中纺互联报价平台、中纺互联电子色卡、中纺互联纺织智库搜索引擎等工具,帮助会员企业开展查询、报价、营销等业务。另外,中纺互联正尝试将其位于浙江诸暨、占地12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打造为一个纺织原料智能选材中心,通过需求检索,锁定样区,现场比样,扫码下单,仓储直送几个环节,帮助采购商快速选择采购所需产品,简化上下游资源匹配繁复的问题,提升采购效率。
“互联网+纺织”的一个代表是「智布互联」,一家通过SaaS云ERP系统改变纺织生产、贸易过程的企业。智布互联以SaaS云ERP系统为基础,在下游端承接服装品牌和制衣厂的客户订单,在上游端连入纺纱厂、印染厂、织布厂,进而拆解上游客户订单,通过物联网和排单系统,组织系统内的工厂跨厂协同完成面料的生产与制作。
陈博鑫指出,中纺互联在国际贸易的供应链产能分发业务上与智布互联有重叠的部分,但二者的区别在于,中纺互联连接了产业链上游的化纤工厂和纱线工厂,具备原料集采这一环节。
目前,中纺互联还未进行资本市场融资。陈博鑫解释,比起资金,他们目前更需要的是与技术和金融相关的资源,来弥补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因此,中纺互联会尝试与这些领域内专业的平台寻求合作,进行资源融合,比如他们已与农业银行合作开发针对纺织品大宗交易的大额线上支付平台。
中纺互联的核心团队成员包括创始人陈学标,具备 20 年纺织行业经验;首席执行官陈岸,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有世界五百强企业管理运营经历;首席运营官陈博鑫,拥有10 年互联网从业经验并参与筹备组建大型产业互联网项目;以及首席技术官卢志文,负责过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供应链、仓储等设计。
(封面图来源:Px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