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新股”(ID:ipopress),作者:润泽/米香,36氪经授权发布。
经过三年的厮杀与资本角逐,属于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决斗”也来到了下半场,从跑马圈地到如今的四足鼎立,行业也基本奠定了“三电一兽”的寡头竞争格局。
格局稳定之后,抢夺行业第一股光环也顺理成章了许多。2020年6月,小电科技率先与浙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创业板挂牌上市。然而辅导了大半年,却以终止辅导告终,同时,也被怪兽充电后来者居上。
4月1日,怪兽充电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从递交F-1文件到正式挂牌不到一个月,这里程碑式的举动,也让充电宝行业的玩家再一次“崩紧”了神经。同月9日,证监会官网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公开募集股份及上市(包括增发)审批进度显示,小电科技已经完成接收材料。这意味着小电科技此次终止上市辅导是在为境外上市做准备,有消息人士透露,小电科技可能由A“改道”赴港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与怪兽充电类似小电科技的投资方阵容同样堪称豪华。截至2020年6月,腾讯持有小电科技9.66%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与红杉中国均持有超5%的股份。此外,高榕资本、德同资本、盈动资本、鼎晖投资等一众知名VC亦在队伍中,就连蚂蚁集团也搭上PRE-IPO融资末班车。
那么,小电科技能否如愿以偿,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二股”?
地里的韭菜泛黄了,迟早是要收割的。
从2011年外卖领域的千团补贴大战,到后面共享领域的各种攻城略地,为了用户流量的争夺,互联网平台似乎都默契的遵循统一打法:融资—烧钱—扩张—进入寡头竞争—开始涨价收割。绝大部分共享充电宝玩家,打法也如出一辙。
2017年,是共享充电宝的风起之年。彼时,共享经济的东风势头正劲,资本的青睐让共享充电宝风光无限资本爆发式入局。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行业融资超过30笔,至下半年一些尾部企业纷纷阵亡,市场由狂热回归冷静,头部企业和二三线企业的差距逐步拉开。2018年发生的融资事件仅2起,市场归于沉寂,但头部玩家都在暗中蓄力,逐渐形成了以小电、街电、来电以及怪兽充电为“三电一兽”的寡头竞争格局。
无论是用户规模、设备铺设密度和广度,还是主营收入上,“三电一兽”都处于领先地位,竞争格局在2019年更加稳固,以租赁收入计算,2019年行业CR4高达84.9%。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行业进入寡头竞争以后,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已养成,就到了流量“收割”的时候,一旦放弃烧钱补贴和低价模式,逐步涨价就成为共享充电宝获取更高收益的必然选择。掌握定价权和议价权的寡头们,坐地起价成了共识。从2019年9月份开始,寡头们陆续涨价且分场景定价特征明显。
数据显示,相比于共享充电宝初期的 0.5 元/小时、1 元/小时,目前共享充电宝收费标准为一般区域 1.5 元/半小时-2 元/半小时,影院、酒吧等区域为 2.5 元/半小时,人流量较大的景区、高铁站等区域价格略有上浮,为 4 元/半小时,部分核心商圈地段的价格变成了 10 元/小时。以北京朝阳区的某处商业街为例,街电价格为3元/小时,30元/24小时,总封顶为99元;小电价格为1.5元/半小时,30元/24小时,总封顶99元。
大多数人开始调侃:租用充电宝,是一种新的炫富方式”...
4月12日,官媒针对共享充电宝涨价现象发文质疑:共享充电宝真的只有“涨价吸金”一条路可走?是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尚不清楚,但“韭菜”肯定还会有一茬接一茬,这也正是以小电科技为代表的寡头们涨价之底气所在。
一边是有巨大的增量市场作为支撑。根据艾瑞咨询报告,2020 年中国移动设备充电服务市场规模为 9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28 年将增长到 1063 亿元人民币,从 2020年到 2028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 CAGR 为 36.2%。主要是行业对一二线市场的场景布局日趋完善,市场开始向三四线城市下沉。除了受疫情影响的 2020 年,未来几年行业仍将保持 50%-80%的高速增长趋势。
另一边则是用电焦虑的持续增长与供需不平衡推动市场扩张。2017年Q4至2019年Q4,移动互联网端用户的人均月度使用时长从73.8小时增长至87.3小时,用户手机使用时间延长,碎片化场景增多。在手机重度使用场景中,视频服务、通讯聊天与游戏服务占据前三的位置,用户对手机的依赖和重度场景的使用与日俱增。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涨价的背后,一定程度上是削弱了消费者的使用意愿,真的值得吗?
小电科技成立于2016年12月,为北京伊电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创始人团队大多来自阿里巴巴。迄今小电通过直营、代理商、服务商形式,覆盖全国1600座城市,日订单峰值超200万单,用户量近2亿。
从商业模式上看,小电科技与其他共享充电宝服务提供商并无明显差别——消费者扫码完成租借、平台按时间收费。行业的护城河来源于资本、 产品、运营以及规模。
在行业初期阶段,利用资金优势形成规模从而拥有足够的竞争力,需要采购并投放大量充电宝与机柜占领市场。再加上直营模式是主流模式,平台自主负责地推,分析场景选择点位,因而行业具有典型的重资产特性以及重现金流属性。随着寡头竞争格局的形成,依靠涨价来维持稳定的现金流成为选项之一。即使到了后期市场铺设完毕后,也要继续扩大业务和维持竞争力,还要不断地购买充电宝,不断地投入资源,要么涨价要么选择资本加持。
另一方面,点位POI的渗透率极为关键。共享充电宝不具有用户粘性,对线下场景的依赖性较强,均为就近取用、满足应急性需求,核心在于铺设点位越多流量越多。但热门商圈入驻成本、分成升高,厂商要通过充分让利抢占市场。于是行业出现了独有的寡头竞争格局下的定价权转移。
据小电科技工作人员表示,只要商家同意加盟,机器和人工费用全免,并且商家可以根据客流量自主定价。为争取商户,小电愿意让出利润,将给出比其他品牌高10%的提成。因此为了抢占商家,只能不断的让出平台利润转移定价权,而定价权的转移导致了同一商场内同一品牌充电宝价格不同、景区内涨到10元/小时的分场景乱象。“涨价吸金”已经成了行业普遍走的一条路。
彼时,根据小电科技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近日,小电科技与全国知名连锁超市集团物美签署合作协议。合作期间,小电共享充电设备独家入驻物美集团旗下200家物美超市。
与此同时,伴随着美团共享充电宝的入局,在优质点位的竞争更为激烈,核心在于美团通过实现流量的置换且拥有平台的优势。对于用户来说,使用共享充电宝最多的场景就是餐厅、占比达到 50%以上,而餐厅大部分使用美团大众点评等,在商家资源方面美团具备规模和先发优势。对于很多商家来说,美团自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其他充电宝品牌不得不以增加入场费以及提高销售分成的模式来与头部商家门店进行谈判,门店商家们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
在可预见的未来,共享充电宝行业进入寡头时代后,依然存在着涨价的可能性。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形成以直营模式分成激励地推运营—加速点位抢占—形成寡头竞争—提价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可见,涨价已经成了商业模式能否盈利的重要一环。
但“涨价吸金”这条路有点像杀鸡取卵,与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充电宝价格战中补贴的是商户,而不是用户。平台打得头破血流,而用户不仅没有得到好处,还感到阵阵的被“割韭菜感”。
此外,行业最大的潜在风险也显而易见。由于共享充电宝目前90%以上收入以租赁业务为主,且行业壁垒较小,寡头们在产品和服务上并未产生明显差异,行业极度依赖商户渠道,导致商业盈利模式单一。随着未来电池技术不断进步,可能会威胁到盈利空间。
在怪兽充电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小电科技也或将改道冲刺港交所。当下,刚需、高频、标准化程度高的共享充电宝赛道,显然已被涨价验证是一个可以跑通的商业模式与实现盈利的财务模型。
但行业最大的潜在风险也清晰明了——过于依赖商户渠道且单一的租赁盈利模式。随着定价话语权变弱后,未来如何摆脱依靠涨价对冲商户入场费用率,提升压缩的盈利空间才是它们真正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