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税务筹划 > 互联网公司的灰色战争 >

互联网公司的灰色战争

转载时间:2021.10.13(原文发布时间:2020.03.18)
12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27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半佛仙人,36氪经授权发布。

01

最近Soul的运营合伙人被捕,原因是涉嫌恶意“举报”同行。

依据新浪报道,这个事件是这样的。

Soul运营合伙人李某此前发现一款社交产品与自家产品类似,于是授意下属搜集该产品上的有害信息,在搜集无果后,便授意员工自己去注册账号,到该平台发布违规内容,而后截图向有关部门举报。

这件事情一出来,说真的让我很震惊。

倒不是震惊有人干这事儿,业内做这种事情的多了去了。

现代商业竞争,本身就是一座赤裸裸的血腥森林。

所谓的友谊竞争全都是屁话,体面只是势均力敌的迫不得已,但凡有机会,大家第一时间就会咬对手几口。

丛林法则从未变过。

两家相同领域的公司竞争,如果产品本身没有本质性差异,那么大家比的就是谁下限低,谁更不讲理。

所以同行搞这个不奇怪。

让我震惊的是,这位大神居然亲自干,连各种伪装都没有做好,对方只靠ip地址就锁定了同一个人(可能用的还是公司wifi),报案后分分钟就给抓了。

我不禁感叹,Soul这家公司是真的没有经验,这位李老师也是真的耿直。

尤其考虑到去年的下架潮中,Soul本身也是其中之一,并且也是被同行给搞了。

受害者和加害者总是不停循环,世界就是这么荒诞又滑稽。

02

商业竞争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成王败寇。

两个人打架,一个有底线,一个没底线,在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大概率是没底线的公司获胜,因为他们求胜的心已经超越了道德的束缚。

只要你成了,形成事实垄断了,成为业内头部了,各种负面,都可以洗。

用户在乎吗?用户根本不在乎,发几波券搞几次活动就可以了。

用户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正因为成本低,收益高。

所以很多公司为了给竞争对手造成麻烦,任何手段都是会用的,前提是,不被抓包。

一旦被抓包,带来的是毁灭性的后果。

这就要求做进攻的时候,反而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进攻这件事情,比的不是效果多好,而是比谁犯错犯的更少。

很多人都是一肚子骚操作和坏水,但是一出手就是自己把自己弄上天,最后去捡肥皂,生生把谍战大片搞的和村头打架一样。

当然,我不是嘲讽村头打架,实际上村头打架背后的技术含量也很高,甚至涉及到了家族之间的动态博弈,我只是说,打起来,挺难看的。

真正的攻防,都是表面平静,水下惊雷。

而外界甚至没有意识到战争已经打响。

03

去年,某著名云音乐软件下架一个月。

该软件最大的特点是有着非常多精彩的乐评,评论区文化配合很多原生的民谣,产生了非常多忠实的用户。

攻击的开始,是一张无法追溯来源的图片,主要内容是某某音乐的会员(需要付钱买)现在搞活动,删除APP后再安装,就可以免费送3个月。

一时之间很多人删除了APP,但是由于APP下架,所以删除过后没法再安装(起码要1个月才上架),然后就成了一个尴尬的状况,大量用户表示自己被骗了,非常生气。

为此,某音乐官方也发布了声明表示是谣言。

由于这种事情本身比较检测智商,所以并没有造成大规模负面舆论,倒是被人当做段子开始传播,攻击者的目的就在于此,把传播做起来,把他们摆到舆论的风口上。

真正的杀招是,在其APP的热度起来后,开始大量传播其APP删除用户本地音乐的内容,进而激发用户的愤怒,进而趁着这1个月的下架期,给予其最大的打击。

这个话题当时上了微博热搜,大家纷纷在怒斥该APP无耻,一时之间该APP的口碑跌入谷底,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的本地音乐被删除了,然后再也不用该APP了,虽然该APP多次表明自己没有这种行为,同时还报警了,但其实没用,进攻已经达到目的了,该流失的用户都流失了。

这对于他们原本的上市和商业化计划都是重大的打击。

这套攻击最精妙的地方在于,该APP对于用户的本地音乐确实是有操作的,这个操作不是删除,而是格式更改和屏蔽。

音乐行业都是交叉授权的,产品方必须配合版权方来做打击盗版。

假如用户本地有一首音乐是没有授权的盗版,此时音乐类APP就会把该首歌自动修改为APP专属格式,并屏蔽播放和搜索,主要帮助保护版权。

我不评价这件事情是否合理,只能说这是音乐版权行业的一种潜规则。

基于行业的版权问题,再延伸到一套完整的策略。

时间,题材,传播,产品切入点都完美,最终效果也非常棒。

用户全程都在被引导,并且其实严格来说,用户的愤怒是合理正当的,毕竟我歌没了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某音乐只能哑巴吃黄连。

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是产品负面新闻,但在我眼中,这是一次非常优秀的策划。

04

再讲2有趣的小案例,进攻真的是很有趣。

第一个,用户抢注。

某知名O2O公司,生鲜领域的。

曾经做过这么一件事。

为了让自己的用户不至于流失到竞争对手那边,直接使用自己已有的用户的手机号和信息,来批量注册竞争对手的APP账户。

这么做的意义何在?

效果是,当自己的用户想体验对方的APP时,会发现自己的手机号其实已经被拿来注册过了,导致自己无法再注册。

当然这个其实可以解决,找客服修改注销重新注册,都可以。

但是吧,大家都知道,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同质化的产品这么多,绝大多数人也没有驱动力强到非得用某某不可。

所以一般到了注册的时候注册不了或者显示信息占用,要么骂几句放弃,要么骂这个公司在滥用用户信息。

殊不知其实,可能是竞争对手做的。

这就构建了一个神奇的护城河。

最妙的是,现在生鲜领域刷数据这么严重,真的还解释不清到底是谁干的,大家都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二个,在职员工进攻。

很多招聘网站都在明里暗里销售用户的简历,不过更多时候只要充值,正常也能拿到。

于是就有公司想到了用这个方法来打击竞争对手。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招聘网站那边买到竞争对手的关键人员信息,然后不停地发面试邮件,注意,是发邮件,不是打电话。

这个面试邮件是真的,但是这件事情是假的。

面试这件事情,尽管心里都心知肚明人往高处走,但明面上大家都还是比较敏感的。

你想一个事情,假如你正在给老板做PPT汇报,突然邮件弹出一个提醒你有一个面试邀约,你是不是当场去世?

即使不是直接干掉你,但公司也会很大程度上怀疑员工的忠诚度,你作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在这家公司基本就算是废了。

某著名公司就层对其竞对公司发出过这种攻击,一时之间对方人员动荡,人人自危。

是不是你们经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谢你参加公司面试的邮件,但是你很奇怪你并没有投递简历?

懂了么。

更骚的是,这个很难被拆穿,因为作为旁观者,很多人都下意识的认为大家跳槽很常见,不会认为你其实真的没想跳槽,这东西解释不清。

堪称杀人不见血。

05

发现了么,如果用心的话,进攻这件事情可以被玩出100种花样。

进攻,最需要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想象力和用心。

很多被证明有效的套路,其实实现起来并不困难,要的是动脑子。

我们日常经历的商业形态,巨头现状,其实都是血腥竞争后的产物。

每一家巨头诞生的背后,都是成千上万同类公司的消失。

商业从来都是残酷的,没有谁是无辜的。

笑的越纯洁,双手越血腥。

如果你觉得哪家公司是无辜的,一定是他们已经形成了局部垄断,然后讨好你。

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事件,很多互联网热点,背后争斗的复杂程度往往会超出大家的想象。

甚至很多时候始作俑者都不是撕逼双方,而是第三方。

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有时候看新闻时,先不要急着批判或者发泄,多想想背后得利的是谁,动机驱动是谁,会发现多数人的喜怒哀愁都在被刻意引导。

很多人现在已经开始有放弃思考的苗头了,觉得反正想什么都没用,干脆不想了,发泄情绪就好。

我觉得人需要放松,但更需要动脑子。

当然大家都这么累了,就想吃瓜,我也理解。

只是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偶尔也多去从利益链和进攻的角度思考,或许你能看到更不一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当然不美丽,但是很有趣。

即使是吃瓜,也能吃出不一样的色彩。

岂不美哉?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互联网公司的灰色战争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税务筹划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税务筹划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