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税务筹划 > 做有门槛的事情 >

做有门槛的事情

转载时间:2021.12.09(原文发布时间:2021.05.21)
13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37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

有同学问过我一个问题,很有意思,说:

老师,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吗?那为什么要让自己那么辛苦呢?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讲过:学习其实是一件违背本能的事情,因为它要求你打破旧的习惯和行为模式,去探索新的做法和模式,再经过不断的训练,逐渐把它内化。这个过程一定是辛苦的。

不仅仅是学习,动脑思考、自我提升,也是「辛苦」的。因为大脑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节能。一切需要耗费能量去做的事情,都是违背它的天性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思考、动脑,让自己「痛苦」,而不是用来休息、消遣、娱乐呢?

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答案,比如: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考证、晋升、求职,必须有目的性地去学习;有些人呢,可能是纯粹喜欢探索和求知的过程,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渴望。

在这种情况下,求知的成就感盖过了耗能的排斥感,那么对他们来说,学习不但并不辛苦,反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过程。

比如说关注我的读者,可能很多就都属于后者。

不过今天,我想从一个比较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聊一下:

为什么我们要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痛苦」上面,而不是用来让自己更舒服。

希望能够给你一些思路和启发。

1

我想先拿锻炼打个比方。

我们知道,锻炼身体的逻辑是这样的:先用一个低强度去刺激身体,让身体不适应,于是身体会努力去适应它;等适应了,再提高一档强度,于是身体再度不适应,再度需要去适应它……不断重复这么一个过程。

直到到达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那么就维持在这个强度,避免身体懈怠。

举个例子:你从来没有跑过步,那么刚开始可能只能跑10分钟。慢慢来,等到身体适应了10分钟,再逐渐增加到15分钟、20分钟……这就是一个不断逼迫身体去适应的过程。直到最终,可以用一个比较稳定的速度跑完1小时,那么就维持在这个强度,避免自己「退步」。

力量训练也是一样的。先从最简单的动作和最轻的重量开始,做到自己的极限;等适应了,再往上加重量……直到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重量。

也就是说,锻炼的本质,就是不断给身体一个外部的挑战,让它感到不适应,从而拼命去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的挑战。等到适应了,再给它一个新的挑战……不断重复,让它陷入「不适应 - 适应 - 新的不适应……」的循环中。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我们要不断给它一个新的挑战呢?

原因很简单:你会去锻炼,一定是因为你有一个目标,而身体的现状跟目标之间是有差距的。但这种差距不会自发地弥补,所以你必须不断给它一个新的刺激,打破它现在所处的稳态,才能让它朝着目标一步步地靠近。

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坐在办公室里,这是一个舒服的状态吗?显然是的。那么,「坐着」就是一种适应了办公方式的状态。从短期来看,它是舒服的。

但是从长期来看呢?就不是了。实际上,久坐会带来非常多的健康问题,比如肌肉长时间紧张对脊椎造成的压力,心脏和大脑供血供氧功能下降,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提高,等等。久坐只是适应了办公这个「小世界」,但它并不适应于我们整个人生这个「大世界」。

所以,我们才强调:一定不要久坐,而是要多起来活动,不断地转换身体所处的状态。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更多的有氧锻炼和无氧训练,让身体变得更强韧,具备更高的灵活性,这样才能使得它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适应更大的环境。

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大脑和身体,其实是一样的。

大脑是一个完全恪守「用进废退」原则的器官。每时每刻,它都在根据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所产生的每一个想法,以及对外界刺激所进行的每一个反应,作为它自身的输入,来调整它内部的布线。

简单来说:大脑中有近千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彼此连接,形成一个大约有 500 万亿个连接的网络。每一秒钟,你大脑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举几个例子:

你看到一个东西,那么,一系列视觉识别的神经元,从物体形状、轮廓、颜色,到把它跟记忆中的对象匹配起来,这么一套神经元,彼此之间的连接就会更加紧密。从而使得你下一次再看到它时,识别出来的速度会有些微的提高。

你面对一个情境,产生了某种情绪,那么,「负责储存这个情境」的神经元集群,跟「产生这种情绪」的神经元集群,彼此联系的权重就会被调高。从而,下一次你再遇到同样的情境时,就会更容易产生这种情绪。

你去做一件事情,从中得到了奖励,那么,下一次你再面对类似的任务时,奖赏回路就会学习到「我可能会从中获得奖励」,从而事先分泌多巴胺,为你的行动提供动力。

……

再比如:神经科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环境丰容」,指的就是:暴露在更复杂的环境里,可以刺激大脑的神经元链接,从而构造出更复杂、更高效的网络。

实验发现:把小白鼠作为宠物饲养,让它在房间里生活,可以提升它的智力,使得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放在笼子里饲养的小白鼠更高。

也就是说:大脑不断地对外界环境进行建模,并利用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的信息,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这个模型,企图让这个模型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外界环境,成为外界环境一个更好的模拟、更好的「镜子」。

这就是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的: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2

好了,问题来了。

我们显然是不可能知道现实世界的全貌的。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当前的心智世界,是否能够全面地「拟合」现实世界呢?

换句话来说: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现在适应的这个环境,是「小世界」,还是「大世界」?

这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去知道的。但是我们可以对此抱有一定的假设。

第一种假设是:整个世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也许会有我未知的地方,但大体上不会超出太远。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未来还会发生,过去我所相信的信念对未来也是适用的。

这种假设,我把它叫做「稳定模式」。它的基本理念是:世界是静止的,我的框架大体上能够反映世界的全貌,后面要做的可能只是修修补补而已。

另一种假设是: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只是「过去」,但未来是不确定的。它可能跟我的预料相符合,也可能完全不符合。我需要不断去跟进世界的变化,让自己的心智世界不至于偏离现实世界太远。

这种假设叫做「变化模式」。它的基本理念是:世界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不存在一个「全面反映现实世界」的不动点,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调整心智世界,避免它被现实世界的变化所抛下。

基于这两种假设,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地方。

比如:随着年龄增长,人是会越来越倾向于前者的。所以道格拉斯·亚当斯写过这么一段话: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未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而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为什么呢?因为,青年阶段是大脑「塑造模型」的时候,这时大脑会不断从周围环境汲取输入,以极高的频率调整神经元的链接,以构建一个稳定的模型。

而30-35岁之后,这个模型基本成型,那么这时大脑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完善模型」。也就是在不改变根基的情况下,微调模型的各种参数。

另一个原因是,变化模式是需要更多的耗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要求一个人长时间处于「自我监控」的状态下,不断去获取输入、改变链接、调整布线,这是很麻烦的。

而反过来,稳定模式就方便很多:面对那些可能对既有框架造成冲突的信息和输入,把它们忽略掉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经常说,随着一个人年纪增长,他往往会变得更稳健、更保守、更固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要去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型,其难度和需要付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会遭到大脑非常大的阻力。

再比如:正常情况下,大脑默认的模式是哪一种呢?你可能会觉得是后者,但其实不是,是前者。

为什么?记住一个基本的观点:大脑有一个非常基础的需求,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因此,大脑会倾向于什么呢?把自己放在一个尽可能稳定的环境里面,尽量使得受到的「意外」最小化。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生活都会怎么样呢?会变得越发趋同,会形成和建立一套一套的流程、规范、程序,让自己生活在这些设定好的程序里面,尽量避免接触到与之相抵触的「意外信息」。

这就是 Karl Friston 非常经典的「自由能最小假说」。他认为,大脑不喜欢意外,任何一个意外都会对系统造成干扰,要么会改变系统内部的布局(而这就需要能量),要么就需要把它排除出去。因此,大脑天生就会趋于保持在一个稳定、不变的环境里,尽量减少自己能接触到的意外 —— 也就是「自由能」。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通常都会有自己的立场和观念,当接触到跟自己立场相悖的信息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排斥、否定和质疑 —— 也就是我讲过的「证实偏见」和「动机性推理」。

这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被塑造成这样的。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不加任何约束的话,我们的生活模式会怎么样呢?

很大的概率是:我们会一辈子沿着最初设定的方向走下去,然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遵循着社会所赋予给我们的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

也就是:从开始到终结,一直生存在「稳定模式」里面。

这是一个不好的状态吗?其实不一定。如同之前有朋友问过我的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状态非常稳定,每天无忧无虑,虽然视野很狭窄,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一点,那么他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学习、思考,要「跳出日常的生活」「看到更大的世界」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其实是一个个人取向的问题。

如果你认同稳定模式,你认为你一辈子都可以生活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会遭遇到任何的风险和冲击,那其实也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你的自由。

但在我个人看来:这很难。

我个人秉持的观念,是变化模式。因为在我看来,整个世界所处的大环境,从工业革命,到电的发明,到互联网的发明,到人工智能的发明……一切都在加速,甚至连加速度都在加速 —— 你过去所认知的规则,在未来很可能完全不复存在;你所熟练掌握和赖以生存的技能,也许在某个阶段就会完全被淘汰。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个人其实是很难保持一个稳定的模式,独善其身的。

因此,基于变化模式,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是,找到那些不变的规则,并基于这些规则,来调整自己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什么是不变的规则?比如说,小到我们如何认知世界、思考问题,大到这个世界如何组织、如何运转,人与人之间如何连接起来,如何形成系统和网络……这些是「框架」。整个世界的技术、业态、流行、生活模式,这些「内容」可能会变,但框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变化的。

所以,你会发现,我所学习和钻研的领域,像心理学、认知科学、商业、社会学、管理学……其实就是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出发,企图去把握住社会运转的「框架」 —— 这就是一种「抓住不变的规则」的方式。

那么,如何去调整自己、适应变化呢?

终于来到我们最初的话题了 —— 答案也很简单:通过不断给大脑更多的挑战和新鲜刺激,让大脑慢慢习惯和适应,从而可以在变化模式之下发挥出更高的工作效能和产出。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讲过:我们大脑的本质,是一个贝叶斯系统。

什么叫贝叶斯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大脑会对世界先建立一个模型(叫做先验模型),再根据你所接收到的每一个信息、所采取的每一个行为,对这个模型进行调整(后验模型),让它更加符合「真实」。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你的大脑是什么?就是你所有输入跟所有输出的加权总和。

举个例子:当你被别人的话激怒、情绪失控时,就相当于告诉大脑:下一次再听到类似的话,把「激怒」模块的权重调高一点。

这样下去,你只会越来越容易情绪失控,让自己在这个方向上一路狂奔。

但是,当你被激怒、情绪即将失控时,如果你能够按捺住自己,让自己深呼吸一下,转移注意力,慢慢地把情绪拉回来,让自己变得冷静……你就相当于告诉大脑:把「激怒」模块的权重调低,把「冷静」模块的权重调高。

所以,我常说的是:不要觉得一个行为很小就没有影响,不是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脑的权重判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对大脑的塑造。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动脑去学习、思考、自我提升?原因其实也是一样的:为了训练大脑,让它习惯这种高强度动脑的模式,把它内化到模型里面,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简单来说:持续去做有门槛的事情,慢慢地,你就不会觉得它有门槛。

而在这个不断「跨越门槛」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就会被塑造得更有力、更强壮、更敏捷。

这也是对抗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大脑认知和思维能力不断下降的最好方式。

举个例子:我自己有个习惯,就是遇到任何一个难题,我一定不会立刻去求助别人,而是一定会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做实验,试验各种可能性……实在不行了,再去请教别人。

这个做法花时间吗?花时间、但是比起直接求助别人,我可以获得更多、更加宝贵的实践经验 —— 这些经验也许当下用不上,但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能够用上。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很麻烦」,可能会下意识地去排斥它,但实际上,如果你适应了这种「有困难,先动手试试」的思维方式,把它变成一种习惯,你就一点都不会觉得麻烦。

反过来,你会觉得那些「伸手党」很不可理喻 —— 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问呢?为什么不自己试试呢?

当然,我不是说动手一定比伸手更好,我想说的是:

所谓的麻烦、费力、辛苦,本质上都是什么呢?都是大脑对于「离开稳态」「耗费能量」的一种恐惧和排斥。

但是,一旦你习惯了「做有门槛的事情」,一旦你习惯了这种耗能,把它当作一种新的稳态……

你就再也不会觉得「麻烦」「费力」「辛苦」了。

那么,当你面对变化时,当你遭遇到困难,需要想办法去应对时,你也不容易有压力和焦虑了。因为 ——

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这不就是常态吗?

所以,经常有同学会提这样的问题:

  • 老师,你的阅读和学习方法很好,但是不是需要有很大的阅读量才能用?

  • 老师,从你这里学到了很多方法,但感觉都很困难,是不是不太适合我?

……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不好的。

为什么呢?它就相当于:这件事情我知道是正确的,也很重要,但是我状态好像不太好,等到状态好的时候再去做吧……

这实际上是完全本末倒置了。状态好是「等」不到的。只有你去做了,才有可能把困难降低,使得你的状态「变好」。

事实上,优秀的人跟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一点:能不能让自己习惯和适应「跨越门槛」这件事情,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

打个比方:

第一种人:

  • 学到一个方法时:哎呀这方法真不错,我一定要用起来!

  • 遇到对应的场景:上次是不是学了一个什么方法?要用一下试试看吗?算了,感觉好麻烦,下次吧……

  • 碰到困难和障碍:是不是我理解错了?果然还是得用老法子。可能还是要找到更适合我的方式吧。

  • 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你这个方法挺好的,但好像不太适合我,我一直用不上。谢谢您啦。

第二种人:

  • 学到一个方法时:哎呀这方法真不错,我一定要用起来!

  • 遇到对应的场景:终于有机会可以试一试了,让我来想想应该怎么做,然后把每一步记下来,做好复盘。

  • 碰到困难和障碍:为什么这里不奏效呢?是不是需要进行微调?我来做个实验,看看怎么调整会更好。

  • 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你的方法特别好,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您可以看一下,也欢迎您给一些指导。

你是哪一种人?

你想成为哪一种人?

3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吧。

为什么我们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痛苦」的学习和思考上面?这取决于,你对世界的假设是哪一种。

如果你持变化模式的观念,那么,做有门槛的事情,就会变得非常重要。

因为这可以不断强化和训练我们的大脑,让它变得「适应」这种耗能的模式,把它内化成心智模型的一部分。

那么,当你面临变化和挑战,需要动脑去思考时,就再也不会觉得麻烦了,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常态。

与你共勉。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做有门槛的事情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税务筹划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税务筹划软件

限时免费的税务筹划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