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税务筹划 > 投资的六个故事(上) >

投资的六个故事(上)

转载时间:2021.12.11(原文发布时间:2015.12.12)
14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47次

Image title

编者按:投资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学院派的人或许会例举一堆术语向你解释这个问题。而在这篇文章里,互联网游牧民Sai结合《投资的逻辑》这本书,用六个故事做例子以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本文分为上下两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懒菜杂谈”(lazycai_notes),授权36氪转载。

“投资是如何创造价值的?”

“简单来说,资本在流动中创造价值。我们的工作通过提高资本的流动性而创造价值。”搞金融的表妹向家中长辈如此科普——不过其实我是没怎么听懂。

然后最近看了一本《投资的逻辑》,里面讲了很多故事,总算把我给讲懂了。作者陈思进是软件专业出身,在华尔街打拼十多年,见闻了无数骗人勾当,最终在2007年带着老婆逃离了华尔街,在加拿大定居下来。总之,是个自己有故事又会讲故事的人。

近现代金融行业有几个经典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有关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二个故事有关1637年荷兰郁金香市场的崩溃。第三个故事有关1711年成立的英国南海公司。第四个故事有关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五个故事有关2000年“.COM”泡沫破裂引发的纳斯达克崩盘。第六个故事有关2006年的美国房价崩盘引发次贷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

其实除了第一个故事有些与众不同之外,从第三个故事到第六个故事,几乎都是第二个故事在不同时代的翻版——差别只在于背后的推手、系统的复杂程度、影响的范围以及传播的速度。

这六个故事,就是本书的读书笔记。

一、从钱币到贷款,再到股票模式的诞生

作者常说一句话:“钱就是债,货币是一种欠条。”如果更广泛的理解这句话,可以认为股票也是一种债,只是找了不同的债主,以及使用了不同的方式还债。

16至17世纪是大航海时代初期,跨洋贸易的发展潜力巨大。当时很多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一带做香料生意,为了让先回国的香料和后回国的香料都能卖出好价钱,荷兰商人们在1602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以垄断该海域的所有贸易。

海外贸易很赚钱,但是出海需要钱。想同时做更多贸易,就要造更多船同时出海贸易,就需要更多的钱,所以公司需要向外借钱(一般来说,当时借钱的对象主要是达官显贵或者专业放贷的)。但是出海也很危险,如果很多船沉了或者被海盗抢了,公司就赚不到钱,更别说还钱了。

怎么办呢?东印度公司想出了一种新的借钱方式:这笔借款没有固定利息,也没有约定归还本金的时间。你将一直都是我的债主,我每次出海回来都会给你支付利息。如果我赚的多,你赚的利息也会多,我保证远超过一般的贷款利息;如果我没赚到钱,你也赚不到利息,然而这会是非常少见的;如果我亏光了,你的本金就拿不回去,但这件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

总之,如果你相信我能赚钱——赚很多钱,你就应该借钱给我!

于是东印度公司向荷兰全体公众借钱(公开募集资金,也就是IPO),借条的名字就叫做“股票”,债主的名字就叫做“股东”,利息的名字就叫做“股息/红利”。那时的公众持有股票的目的只有一个——分享公司的成长红利。

有了钱的东印度公司也很给力,开辟了众多新航线,贸易量蹭蹭的上升。虽然当时的扩张在今天看来是罪恶的殖民(当年郑成功打的荷兰人就是他们公司的船队),不过它对股东真的是很实诚——公司创立的前一百年间,每年的分红高达12%到63%。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这种新兴的“借钱模式”,让东印度公司的发展速度比过去的独立海上商队增加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也让远洋航海技术的成熟速度加快了好几倍,让大量的货品(以及文化)在东西方之间流转。在其赚钱的百多年间,这样的模式也让荷兰民众的财富积累速度增加了好几倍。将社会的财富以这种方式聚集在一点上,产生了惊人的爆发力,推动了文明技术的发展,不得不说是“股票”带来的社会价值。虽然侵略的恶性也因此成倍增加了,但总体来说其贡献还是要大于其破坏的。

一直到了18世纪,“由于与英国人之间战争不断,再加上国内对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济出现危机,终于在1799年12月31日宣布解散。”

二、二级股票市场,从投资到投机

在东印度公司的鼎盛时期,由于其惊人的红利回报,“谁不买它的股票,简直就是傻瓜”,民众于是争先恐后的想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或者说,争先恐后的想把自己的钱借给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每个荷兰人都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

但是呢,公司发行的股票数目是有限的(我们借这么多钱就够啦),而且一旦错过发行期就买不到。还想买更多股票的人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从其他投资者手中购买啦。

于是这个名叫“股票”的借条变成了可交易的商品。这个商品的定价虽然是由交易双方协商,但总体来说是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好坏而制定。

二级股票市场的形成给整件事情带来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如果说一开始,

股票的定价 = F(投资人认为东印度公司能赚多少钱)

那么二级股票市场形成之后,事情就变成了,

股票的定价 = F(买卖双方认为其他民众认为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钱)

商品贸易本就是一种从买卖的差价中赚取利润的活动。当股票也变成了商品,也就有了“股票的商人”专门从股票的买卖中赚钱。这样的商人叫做“投机者”。在东印度公司在世的将近两百年期间,其股票价格在二级市场上一度以IPO价格的12倍成交,后来据说是受到郁金香泡沫破裂的影响,股价一下又缩水了四分之三。股价与郁金香球茎价格的跌落是否损伤了东印度公司,这个作者在书中没有提供直接的证据(也有说法是荷兰的经济因为郁金香泡沫而瘫痪了三年)——考虑到郁金香泡沫破灭发生在1637年,而那时候东印度公司还活得很好,这个猜测很可能是不成立的;不过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当时有千百万跟风投机的民众因此倒了霉。

投资是“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游戏。

投机是零和游戏。二级股票市场本质上就是个大赌场。

三、从自由的投机市场到欺诈的投机市场

对于郁金香热潮的起因,作者的解释是因为“他们当时太有钱了”,而有钱的原因就在于“多数人都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大多数人只会在有“闲钱”的时候才去多考虑钱生钱的事情;有钱的人多了,才能撑起足够大的市场;足够大的市场,才能炒出高价。不过更加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原始投机者”需要更多的“跟风投机者”,这个游戏才能玩得起来。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性,大量“跟风投机者”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郁金香热潮可堪称那个时代最成功的营销事件了。在那样的场景下,越是成功的营销,最终造成的伤害就越大。跟风参与者既参与了投机也参与了营销,因此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共犯。

南海事件与郁金香事件非常像。不同之处在于,郁金香事件是市场自然形成的,而南海事件“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用来诈骗股东的阴谋”。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借钱开船队,它发行股票是为了吸引人投资。而成立于1711年的英国南海公司,虽然也有南美洲以及太平洋群岛地区所有贸易的垄断权,却对开船队做贸易的活动一点也不用心。南海公司发行股票是为了吸引人投机。

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这样的:之前,英国政府为了跟西班牙人打仗,向英国民众借了几千万英镑(国债),借钱时承诺的利息是9%。仗打完了,英国政府又不想支付9%的利息了,只愿意支付5%,可是广大债主们不干。怎么办呢?干脆找一家大公司,给他一些好处(比如贸易垄断权),让他把民众手上的国债全都买下来,再支付他5%的利息。这家大公司也不用真的出几千万英镑的现金来从民众手上买国债,他只需要发行同等价值的股票,用自己的股票把民众手上的国债换过来就好。至于这家公司要怎么处理那4%的利息差,政府就不关心了。

南海公司在1720年1月成为了这家“股票换国债”的公司。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公众心甘情愿的放弃手上的国债,转而持有南海公司的股票?无论是英国政府还是南海公司都有强烈的意愿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做成公众眼中的“抢手货”,但如果仅仅是高于9%的红利,恐怕还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热度。

那么,50%的收益率足够让人动心吗?100%的收益率足够让人放下警惕吗?300%的收益率足够让最胆小的人也变得无畏吗?1000%的收益率足够让任何人疯狂吗?

也只有投机品能够符合这样的要求了。

南海公司凭借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自己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很快就成功的让民众相信“南海股票超级棒”,从而参与投机。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南海公司在股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就从1720年1月IPO原始股时的128镑翻到了300多镑,用股票换到的国债超过了民众持有总量的一半。4月,公司以300镑的价格售出225万股。5月,股价超过了500镑。6月,890镑。7月,股价到达了1000多镑,公司以1000镑的价格又售出了500万股。

然后股价就下滑了。9月初,900镑。9月9日,540镑。9月28日,190镑。12月,124镑。

至此,高价买进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们”损失巨大,以至于在之后的好多年内,英国的民众们都不敢碰股票了。南海公司被政府清查,发现其资本已所剩无几,CEO和董事们要么被逮捕,要么自杀。英国政府诚信破产,其对手辉格党从此上台执政50年。被骗者、骗人者、帮人骗人者,三方皆惨败。

局面在7月就失控,有后人分析原因是在当年的1月到6月期间有很多其他的“创业公司”也照搬了同样的路数到股市上圈钱。在那段时期成立并上市的161家创业公司里,大部分声称自己在做贸易,也有的声称自己在研发“永动机”,或者“改变孩子的命运”,或者“从水银中提取银”。不要忘了,那个时代的英国,正是牛顿时代的英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幻想,其中有些的确是新的可能性。然而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从128镑升到1000镑的那六个月内,据说已经到了“政治家忘记政治、律师放弃打官司、医生丢弃病人、店主关闭铺子、牧师离开圣坛”的地步。即使科技发展真的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又如何会在这样的状况下实现?

退一步讲,就算没有那161家别的公司,南海公司的局面最终也只能以失控崩盘结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就好像在核反应堆里,如果链式反应的速度超过了临界值,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像一个炸弹一样爆炸了。

该怎么说呢。投机是贪婪,但不是犯罪。煽动他人投机,虽然其心可诛,但也不能说是犯罪。至于用欺骗的手段煽动他人投机,则是不可原谅了。但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却又是如此模糊而容易跨越啊。

(未完待续)

头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logo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投资的六个故事(上)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税务筹划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税务筹划软件

限时免费的税务筹划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