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市场情报洞察 > 32岁高考生复读12年,曾放弃211大学:没有方向的奋斗,只是一场挣扎 >

32岁高考生复读12年,曾放弃211大学:没有方向的奋斗,只是一场挣扎

转载时间:2021.09.29(原文发布时间:2021.06.09)
12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26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

01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有一名已经参加过11次高考的考生唐某也在本次高考的队伍里。

唐某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2009年,当时成绩不够三本线,父亲把他送到技校学手艺,他偷偷退学复读一年二次高考,成绩比三本线高出了几十分。

接下来,唐某像“中了魔”一般,开启了高考复读之路。

  • 第三次:刚过二本线。

  • 第四次:不够一本,但可以去好二本。

  • 第五次:过一本线,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最终放弃。

  • 第六次:考上了“985”大学的吉林大学,后因为专业不满意而放弃。

  • 第七次:成绩625分,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入学报到后又退学继续复读。

  • 第八次:573分。

  • 第九次:619分。

  • 第十次:考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依旧选择复读......

正如有文章指出的那样,虽然参加高考是个人的自由,但像唐某这般如此“执着”于高考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32岁高考生复读12年,曾放弃211大学:没有方向的奋斗,只是一场挣扎

更有网友指出,感觉唐某像是“魔障”了,因为人生不仅只有高考,即便考上清北又如何?还是要面临就业工作的现实问题,难道人生的意义就是一直高考吗?!

32岁高考生复读12年,曾放弃211大学:没有方向的奋斗,只是一场挣扎

在我看来,唐某异常的“执着”背后,实则是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所致。

换句话说,他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自己未来想要从事什么行业或工作一无所知——因为高考只是路径和手段,目标是实现某种职业或人生理想。

  • 由于唐某缺乏必要的职业目标,导致他只把考多少分、能考上怎样的大学作为自我证明的唯一标尺,更像是“为了高考而高考”。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现实中,有太多的人在考研、考公这件事情上的“执着”程度,不亚于这个唐某。

02

来访者丽雅(化名)前来咨询的时候,感觉自己糟糕透了。

当我看到丽雅的履历时,更是唏嘘不已。

丽雅,7年前毕业于某高校的药学专业,研究生学历。

  • 毕业后的丽雅先是在药企工作了一年不到的时间,然后从事过行政人事、电话销售等各种工作,但遗憾的是,她每一份工作的时间都不到一年......就这样折腾了几年,后来她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份工作她一干就是好几年!

看到这里,可能你也会和我当时一样,内心存在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

临时工的工作要稳定没稳定,也没有可观的收入,更谈不上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为何丽雅一反之前频繁跳槽的常态、一干就是好几年呢?

随着丽雅的娓娓道来,我渐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丽雅高考填报志愿那会儿,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家人觉得医药行业未来有前途,于是丽雅稀里糊涂地报考了药学专业。

大学期间,丽雅虽然对本专业无感,但是她认真勤奋,成绩一直也还不错;等到本科毕业那会儿,出于对就业的逃避,丽雅选择了考研,最终,被另一所高校的药学专业录取。

读研期间,丽雅只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实在不适合科研,也着实对该专业没有兴趣。

所以研究生毕业之后,丽雅开始寻找工作。

  • 丽雅通过校招找到了一份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做了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不想从事本专业的想法;辞职后的丽雅放弃了本专业,只能选择门槛低的工作,她兜兜转转,尝试了很多基础岗位......最终她发现,这些岗位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在想,好歹我自己也是一名研究生,和社会上低学历的人抢销售、行政等饭碗,实在是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所以我就决定考公务员,才能配得上自己研究生的学历。”丽雅说。

实际情况大家可能猜到了,丽雅这些年来并没有如愿考上公务员,眼看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主业上没有任何发展,考公也看不到希望,难免焦虑心慌。

在我看来,丽雅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方向,导致她的奋斗更像是一场挣扎。

03

为什么说丽雅的奋斗更像是一场挣扎呢?

所谓“挣扎”,意思是你看起来很努力,甚至比其他人还努力,并且一度达到了 " 拼命 " 的境地,然而很不幸,你并不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周围的环境,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能量拿来 " 应急 ",却不知方向在哪里。

而奋斗则不同,它是建立在对自我及外在环境客观认知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目标,虽然不能保证直达,但只要大方向明确,只要积累和坚持,最终就能达成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解这类困惑呢?

1、找出核心职业要素

咨询的开始,我带着丽雅运用专业的工具和方法步步排查,将她的核心要素渐渐呈现了出来。

在丽雅心中,排名靠前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安全感、自由和收入。

这三个只是呈现出来的要素,但这三个要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到底存在这样的关联?丽雅内心到底在渴望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排查。

2、深入挖掘内在需求

随着咨询的推进,丽雅内心的需求渐渐呈现出来。

丽雅渴望自由,源于她的一位同学。

丽雅上学时有位关系不错的同学,家境殷实,这位同学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因为不喜欢大学的专业,后来毕业的时候就加入到了一家创业公司,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丽雅觉得,这位同学拥有的东西,就是自由。

  • 在丽雅看来,自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二是可以选择不做自己讨厌的。做到前一点是最好的状态,实在不行做到第二点也可以。

问题是,在她的观念里,自由是很昂贵的奢侈品,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才可以。

因此,公务员被丽雅认为是稳定的经济保障。

3、顺藤摸瓜,理清背后的思维逻辑

但问题是,考公的难度和热度逐年升温,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很快,我摸清了丽雅观点背后的思维逻辑:

  • 由于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特点,所以迫于生计压力,随便找了份临时工的工作;

  • 由于思维见识的局限,她能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谋求体面而稳定的收入;

  • 由于丽雅把所有的期望都押在了公务员考试上,导致考试压力过大,临考前焦虑紧张,精神状态不佳影响发挥,每次考试都无法如愿以偿;

  • 渐渐地,本职工作没有发展,兴趣爱好也迟迟没有探索,公务员考试也没有得偿所愿......

于是丽雅一边焦虑不安,一边继续备考公务员。

04

接下来,我带着丽雅对以下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

1、你对自由的界定到底是怎样的?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

讨论到最后丽雅说,自由就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2、你忍辱负重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拼了命地考公务员,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么?

丽雅说是的,她认为如果能够衣食无忧收入丰厚,就能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了。

3、假设如愿以偿考上了公务员,你真的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吗?

丽雅皱了皱眉头。

她听同学说起,现在的基层公务员每天忙的要命,考上了也未必有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何况她报考的岗位都是和自己专业无关的行政事务岗,竞争也是异常激烈,能不能考上真的不好说......

在我看来,丽雅犯了 " 本末倒置 " 的错误。

由于长期忽视自我,丽雅从来不曾认真考虑工作的内核,例如,这份工作的内容是怎样的,是否适合自己的特质,是否契合自己的诉求和目标,等等。

我继续分析。

从大学开始,丽雅就一直在和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打交道,导致内在动力匮乏,出于 " 补偿心理 " 的作用,她会把目光聚焦在职业的外在回报上,例如收入、社会认可度和地位等。

  • 越是过分关注外在因素,越是容易忽视内在需求:这份职业不论从内容还是走向分析,都和丽雅想要的东西大相径庭。

也就意味着,即便丽雅幸运地考取了目标单位的相关岗位,她的痛苦依然存在,而那个时候的丽雅只能继续伪装或麻痹自己,在他人认可或羡慕的目光里过着 " 自欺欺人 " 的生活。

05

随着思路的打开及背后逻辑的梳理,丽雅最终发现,原来自己之前这些年闷头考公务员,竟是一种回避内心、慌不择路的投入,她像是患上了瘾头一般,越是考不上就越不甘,越不甘就越是孤注一掷。

最终,通过系统的咨询,丽雅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她决定先找份和兴趣相关的且能够进入的工作,再慢慢积累和提高,才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完咨询后的丽雅长舒了一口气,她笑着说,之前自己以为就快要走到绝境了,这才发现原来这一切,竟是自己给自己做的 " 局 "。

“有时想想,独居斗室和天涯浪迹好像是一件事情,身处寂寞和身处喧嚣其实也没什么两样,身外的整个世界都是镜子,我们必须自己认得自己。”——马良《人间卧底》

32岁高考生复读12年,曾放弃211大学:没有方向的奋斗,只是一场挣扎

参考文献:

《33岁,为考大学坚持复读11年,“病态”执着不值得提倡!》.学个习

36氪企服点评

市场情报洞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限时免费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