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市场情报洞察 > 信息侵袭时代的生存指南 >

信息侵袭时代的生存指南

转载时间:2021.10.06(原文发布时间:2018.06.14)
124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24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36氪经授权转载。

最近看到两句很有意思的话:

1)现在每48小时所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人类文明开始到2003年累计的数据总量。

2)当今世界90%的数据,是近两年内产生的。

第一句话来自IDC(国际数据公司)的研究,第二句来自IBM的研究。它们或许不那么准确,但的确说出了一个事实:

我们已经从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走到了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如果这样说还是太模糊,那么这组数据可能会更清楚:

2008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为0.49ZB。这个数据有多大呢?是全人类历史上说过的话(约0.005ZB)的98倍。如果按一本书20万字(中文)计算,这个数据量相当于1400万亿本书,可以装满28万个图书馆。

而到了2011年,全球产生的数据总量达到多少呢?答案是1.82ZB。整整增加了2.7倍,平均每年多增加了25万个图书馆。(来源:IDC)

但这些海量的数据里面,真正有效、有价值的,又有多少呢?

不说别的,只说公众号。根据微信官方数据,每月活跃的公众号数量是350万个。那么,按照推算,每天会产出超过100万篇公众号文章。

这里面,有多少是有价值的,又有多少是工业化流水产品,产出了,到了第二天,就被抛弃,再也不会有人去看?

16年,我刚开公众号的时候,初定每周2更。那时就有同行告诫我:你怎么更新那么少,这么少是很难有流量的,很难吸引粉丝的,后面走广告也挣不到多少钱。

我说:我可不愿意每天「吭哧吭哧」地写,结果就产出一堆垃圾信息。再说,我也不做广告啊。

我宁可慢一点,多写点有价值的内容,也不愿意自己的文章变成一次性消费品。

这是供给侧。我们再看看需求侧。

随着数据量的飙升,我们手机的内存越来越大,电脑CPU越来越快,网速突破100m、200m,即将迎来5G时代。

但最重要的,我们的大脑,却仍然保持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信息处理能力,没有任何提升。

这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信息」和「处理」的严重不匹配。

想一想,你每天所接收的信息里面,有万分之多少是有效的?这一小部分有效信息,能被你注意到、吸收、内化、化为己用,又只有万分之几?

我们的信息触觉越来越敏锐,但却同时也越来越「空虚」。

经常有读者问我:我知道很多信息是无用的,但总会忍不住去刷、去看,害怕错过些什么,也害怕跟别人无话可说,怎么办?

其实,你可以做这么一个试验:隔绝朋友圈、知乎,删掉所有新闻客户端,关掉所有推送和小红点通知,每天上班、下班、读书、学习,不参与闲聊,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去搜索信息、主动看文章,且坚定目标,看完就关掉,绝不沉迷。

这样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生活没有任何不同。唯一的区别,就是精力更旺盛了,时间更充裕了,心情更开朗了,头脑也更清醒了。

试一试,你会回来感谢我的。

开个玩笑。

但的确如此。信息大爆炸时代,其实正在不知不觉之中,侵袭着我们的生活,把我们变得又懒又笨。

这绝非耸人听闻。我会从三个方面,来简要阐述。

1. 大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互联网整体的戾气,越来越重了。

拿知乎举例。很多人说,12-14年,是知乎的黄金时期。黄金在何处?不仅仅是因为内容质量高,也因为整体气氛十分和谐。

有不同意见?另起一个回答反驳便是。攻方有礼有节,守方不卑不亢。一轮讨论下来,仍旧一片融洽,几无烟火气。

但如今呢?不说知乎,在整个中文互联网上,随便一个帖子下面,总会见到各种谩骂、嘲讽、攻讦、抬杠、阴阳怪气……

无论讨论什么问题,永远都要先分清楚「站队」和「友军」;

只要跟自己意见相左,要么扣上帽子,要么口出恶言,一定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理客中」开始成为一个贬义词,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极端、情绪化,但凡中立,都会被目为「洗地」;

……

当然,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用户下沉的缘故,有网民整体素质的缘故,也有平台吸引流量的缘故……但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海量信息所带来的「群体极化」。

我在对于热点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中提到过群体极化。简单来说,假设有一个小群体,由100个人组成,每个人都有着某种倾向(比如「反对特朗普」)。那么,他们所组成的群体,总体的倾向跟个人一样,但是在程度上,会更极端、更激进。

这是社会学里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也有着非常多的论述。

有论文指出:在网络讨论中,许多人到最后,都会形成一个同质的「兴趣共同体」。他们会主动搜索和传播己方观点,并借此辨别朋友和敌人。

这个兴趣共同体一旦形成,就会自发地形成一层「盾牌」,排斥一切对立观点,从而维护其稳定性。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群体极化」和「兴趣共同体」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天生具备两种倾向:证实性偏见,以及逆火效应。

前者是说:对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我们会给「立场一致」的信息赋予更高权重,更容易接受它们。

而后者是说:当我们接触到立场相反的信息时,如果信息的说服力不够,反而会加强我们对原有立场的信念。

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反驳如此拙劣,看来我的观点一定是对的,你才无话可说。」

重点是什么呢?在这个时代,各种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喜欢剑走偏锋。能撩拨情绪、走极端方向的,就一定不会中立。每个人都在追热点、制造争议,越是有争议的内容,越是石破天惊的观点,就越容易吸引关注。

我和一些同行聊过。他们的套路是什么?制造对立。只要你内心里有偏向,他们就会竭力让你敌视另一方,找到「归属感」,从而给你贴上标签,成为他们的「铁粉」和「基本盘」。

哪怕是比较善良的媒体,在这个「理客中」被人嫌弃的时代,你也很难要求他们做到毫无偏颇,客观呈现对立双方观点。

所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只要你有倾向 —— 哪怕只是10% —— 你也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影响、扭曲、站队。

它们就如同引力一般,不断地往同一个方向拉扯着你。

最终的结果,就是变成20%、30%,乃至100%。

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2. 眼睛

信息大爆炸,不但会促进「群体极化」,还会把我们困在一个个「信息气泡」之中。

什么是信息气泡呢?我举个例子。

正常刷知乎时,我只看「关注」频道 —— 基本是一堆博士生、优秀回答者,在聊心理学、经济学、神经科学。偶尔翻翻推荐,也都还在水准之上。因此,我一直对「知乎越来越水了」不以为然。

直到有一天,账号掉线,需要重新登陆,我得以用游客模式看到知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满屏幕的「网赚兼职」、娱乐八卦、地摊文学、「擦边球」,甚至还有看相算命的……

很难想象,对于一个刚接触知乎的新用户来说,这就是他第一印象的画风。

更难想象,我和另一个人,同时都在刷知乎,但我们看到的内容,完全是两个世界。

我说这些,不是歧视,也没有任何优越感。只是希望你能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所接触到的信息,所看到的世界,很可能已经完全不同。

这是如何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各种内容分发平台「顺应喜好」「千人千面」「私人订制」的结果。

传播学大师李普曼提出过一个「拟态世界」的理论。他说: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并不是客观的,而是由各种媒介把信息进行加工、筛选之后,灌输给我们的。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都不同,所感知到的世界也就都不同。

这些不同的感知世界,就是「拟态世界」,也就是一个个「信息气泡」。

我们都活在由自己筛选出来的信息所构筑的「气泡」里。这些气泡反射着外面的世界,让我们以为,那就是真实。

这些气泡是如何构筑的呢?

我们总会有一种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某个对象越熟悉、信息越多,就越倾向于把它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认知中,世界是这样的:最核心的位置是我们自己,内层是我们的朋友、同行、所处的行业,更外层是我们感兴趣的领域,常看的内容平台,再外层是我们向往的阶层……诸如此类。

而在这个「气泡」之外,有大量的人和事物(可能超过99%),是永远不会落入我们视野的。

这就是「信息气泡」所造成的,拟态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脱节。

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对每个人都不例外。很多非常优秀的人,都多多少少存在同样的问题:视野狭窄,对「气泡」之外的世界非常陌生,甚至是戒备和轻视 —— 因为,在他们的「气泡」中,这些东西是看不到的,因而也是无价值的。

一旦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冲击,很可能十分严重。

所以,我经常说,最难得的品质,是能够不断颠覆自己,拓展认知边界—— 尽管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3. 手

当大量信息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就磨灭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这个时代,花大量时间去获取信息,成为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 —— 有的是平台把信息做好,打包,整合,喂给你,为什么要花心思、花力气去获取呢?

但你有没有想过:信息的获取门槛非常低,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谁都能够触及。亦即它失去了竞争力。

所以,我很少会去看畅销书,也很少去跟热门的产品。原因很简单。一个东西变得「热门」了,只能说明两件事:

第一,它为了适应大众,把自己给简单化和庸俗化了。

第二,它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识」,你再去掌握它,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我们的大脑总是向往安逸的。两个方案:A是被动接受,成本10,收益20;B是主动获取,成本40,收益30。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A。

然而,A是有上限的。被动依赖于某个系统,你就永远无法超越这个系统,只会一直受制于它。

久而久之,你就连脱离这个系统的能力,都会失去。

这不是危言耸听。不妨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有主动去搜寻过信息了?有多长的时间,你已经习惯了「被动接收」,而没有进行任何深入加工和深度思考?

信息得来过于容易,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怠惰,你就会不自觉地「变懒」。

因此,我常常有一种紧迫感:不会让自己一直依赖某个系统,而是锻炼自己的手、眼、脑,不断强化跟外在世界的联系。

重要的信息,哪怕是可靠的来源,我也不会照盘全收,而是会退一步,先审视,再验证。

需要的东西,我绝不会假手于人,一定会自己亲手去搜索和获取。然后,再把它跟别人所提供的,做一个对比和整合。

比起「热门」,我更重视「前沿」。比起「别人都在聊什么」「我如何才能跟上他们」,我更注重「别人不知道什么」「别人可能需要什么」「我如何才能为他们提供价值」。

这就是我强调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缘故:永远不要把自己思考、判断、决策的权利,拱手交给别人。否则,你就是在被别人所操纵。

不要让别人的大脑替你去思考。

那么,讲了这么多,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不被外界所同化呢?

1. 化被动为主动

训练营的学员可能会知道:很多人向我提问时,我不会直接给他们一个结果,而是会给一个方法和思路,告诉你:你可以这样去思考,这样去得出结论。

原因很简单:没有人能对你负责。别人给的答案,永远只能作为参考,只有你自己真正去思考了,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有同学问「我该不该跳槽」,我是没法给你答案的,只能告诉你:你可以这样去分析,然后补全信息,再自己去判断。

大学课堂也一样。单靠上课听讲是学不到东西的,你需要自己去阅读、实践,向老师提问。很大程度上,主动性就决定了你的成长空间。

同样,很多人学了模型、方法、工具,就急着要去找出答案。但其实,这些东西只是手段,它们的意义是帮你理清楚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和需求,让自己知道「我需要获取什么信息,来帮我得出结论」。

而这一步是只能自己去做的,没有人能代替。

所以,时刻记住:「我」才是思考和决策的核心。不要依赖外界。不要做「伸手党」。

2. 化认同为破壁

拓展认知边界,最基本的,就是不断去接触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以及不同意的立场。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 你需要不断跟内心作斗争,需要耐心。但是,你会慢慢发现,很多观点,也许并不如你最初所想的那样。

甚至,有的时候,你需要放弃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完全跳脱出来,去理解新的事物 —— 训练营第一课的同学,对此一定深有感触。

有一个方法是:当自己阅读一本书、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断反问自己:

  • 关于这个领域,我的基本假设和立场是什么?

  • 如果站到对立面去,会怎么样?

  • 如果完全抛弃这些框架,从零接触这些信息,会怎么样?

这很困难,但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原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落;自己原本所坚持的信念,也未必完全100%正确。

这就是一个「正 - 反 - 合」的过程。也是不断认知升级、自我迭代的过程。

3. 化二元为复杂

很多同学经常问我:

  • 你对某某事情有什么看法?

  • 你觉得这样好还是不好?

  • 你觉得它会这样还是那样?

  • ……

但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二元的,而是极其复杂的 —— 它们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不妨试着去做一个静态和动态分析,你会发现,无论什么事物,想要把它言简意赅地讲清楚,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它们都是一个个复杂的系统,彼此制约、牵连、影响。

所以,更好的思考方式是什么呢?是这样去追问:

  • 它包含哪些影响因素?

  • 每种因素会如何去影响它?

  • 我能够改变什么?

  • 我需要关注什么?

  • ……

(敲黑板,训练营第四、五、六课)

有一句话叫做:小孩子才看对错,成年人只问利益。

我更愿意这样说: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只做论述题。

这有助于你摆脱「群体」的影响,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思维。

4. 化断定为假设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缺陷:喜欢确定的东西,不喜欢不确定、不可控和不可知。

但现实中呢?我们所生存着的,是一个概率世界。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100%确定的场合,极其稀少。

更多的时候是什么?先做出一个假设,再去检验它,然后谨慎应用它,寻找它的漏洞并不断完善。

这其实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范式。

所以,在生活中,我会极其慎重地使用「绝对性」的语言:我很少告诉你「它一定如何如何」「必然怎样怎样」,而会说「很大程度」「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是」……

同样,我不希望你100%全盘接受我的内容,我希望你同步去思考:

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什么漏洞?我可以如何获取信息来增加了解?

如果有不同的观点,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自己寻找资料,来支撑或削弱自己的观点,然后把两个观点放到一起,进行对比,看哪一方更有说服力,更具备普遍性。

与此同时,做好它被推翻和证伪的心理准备。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除了变化本身。

这才是让自己跳出信息的枷锁,让信息「为我所用」的方式。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信息侵袭时代的生存指南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市场情报洞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