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市场情报洞察 >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转载时间:2021.11.02(原文发布时间:2021.08.18)
17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75次

如今的豆瓣评分,可以分成「作品评分」、「粉丝评分」,和「道德评分」。

近几年,豆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星运动」和「五星运动」交织的评分大战。

大量用户有针对性地给一部或多部书籍、影视剧、音乐等作品打「一星」或「五星」。打分的行为通常和作品内容本身关系不大,参与者甚至可能从没有看过作品,打分是为了表达某种不满、愤怒、抗议,或是对某个演员、导演的无条件支持。其中,也出现了大量为了「平衡」和「保护」,而去评与之相反的「五星」或「一星」。

最近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宫崎骏的《起风了》《红猪》等也卷入了一星和五星运动。

事实上,文艺作品成为「立场阵地」由来已久。

《中国青年报》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在刷剧追番时会关注作品传达的价值观,将近80%的受访者表示拒绝观看「不道德」的影视剧作品。

正如导演贾樟柯发现的:现今,对影视作品的态度中,礼教、道德主义正在抬头。

在社交网络搜索「毁三观」三个字,几乎任何类型的文艺作品都有中招。新的影视剧几乎部部「三观不正、贩卖焦虑」;经典名著、童年神作被重新解读成「细思极恐」「毁三观」;即便是近期没有活跃的作家、微博大V,也可能被突然扒出来一条多年前的言论,被指责「立场有问题」,而他们的作品也受到牵连。

给作品评分固然是每个用户的权利,但当越来越多与作品本身无关的评价扎堆出现时,不仅意味着评分生态的参考性降低,也意味着被点评的文艺作品之死——文艺作品的价值与其内容、形式等无关,只和观众自身的「立场」有关。

通过观察,我们总结出4种典型的「立场式评论」。

01 男德女德审查委员会:遍地渣男贱女

道德审核委员会的委员们热衷用好坏、对错等二元标准为文艺作品的男女主人设分类。一旦主角在一段关系中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就会随即被盖上「差人品」印章,比如「渣男」、「舔狗」、「绿茶」、「白莲」。

在这种审视下,几乎所有文艺作品都可以总结为「渣男贱女」的故事:

《阿飞正传》——贱男骗贱女约炮传;

《花样年华》——绿茶婊与矫情B;

《情深深雨蒙蒙》——渣男与绿茶婊;

《孤味》——白莲花妈妈带着傻白甜女儿回忆渣男;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豆瓣《花样年华》评论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豆瓣《孤味》评论

可以说,大多作品都力图展现世俗道德与人性欲望间的困境,但评论区活跃着的这批“道德污点检查官”却不允许这种困境发生,他们相信鉴「渣」、鉴「婊」、鉴「绿茶」是一部作品的必修课。

影人王家卫、作家金宇澄将小说《繁花》改编成影视剧,还未上线,就已经因为原著中有关于角色婚外情的描述,被打一星。

金宇澄在《十三邀》中谈到自己的困惑不满:现在的年轻读者对「三观不正」特别敏感,《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沃伦斯基,这么复杂的、人性化的角色,没想到被「渣男」这么低能的词涵盖了。

02 教导主任附身:忽视角色处境,恨铁不成道德模范

这种情况是,对孩子、穷人、女性等弱势角色们所受的侮辱、压迫、损害视而不见,单独把他们对糟糕处境的反抗拎出来,用「自私」「不道德」「三观不正」批评这种「越界」。

《橘子红了》里,女主被迫嫁给年纪比自己大很多的「老爷」,成为二太太,结果爱上了老爷的弟弟。女主向男主表明心意的一幕,本是对伦理禁忌、封建礼教的冲击,不过,结果弹幕里全是自上而下的道德审判:

「自私,太自私了」

「贱,给老爷戴了绿帽」

「爱情重要,亲情就不重要了吗?」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电视剧《橘子红了》弹幕

多部经典被重新审视,《雷雨》被视为乱伦巨作;《红高粱》里,没有一个角色是正经人。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知乎《红高粱》评价

只见其畸形的爱恋,不察其病变的环境;只骂其不道德之举,不管压迫其的那只手。

03 时空穿越运动员:用当代的道德武器,讨伐过去价值观

最常见的就是互联网上的「考古」和「新解」,它们的标题通常都是《重看XXX,才发现XXX》《XXX骗了你XX年》,把现代价值观代入过去的语境中,依据此来做价值审判。

经典文艺作品成了现代人输出各自观点的阵地。《红楼梦》中,有人对贾宝玉喊话:「宝玉始终不明白,只有努力仕途经济,他才有能力真正保护这些女孩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有人反思:「有钱有权又痴情的马文才,才是当代女孩的良配」。

在微博话题#假如林黛玉活在现代#下面,有人反感她整天哭哭啼啼,一点也不独立。林黛玉以往的“病娇”人物魅力,如今变成了跟读者自己挂钩的“独立女性”式反思。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微博《林黛玉如果独立的话,也许会长寿些,不至于委屈忧郁》

靠时间、条件、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去讨伐文艺作品中的角色,以此赚取优越感,怎么看都不合适。这就如同一个现在的独立女性,对过去还在为果腹发愁的宫女发出质问:为什么不离开男人?

这些观众,强行要求所有影视剧符合时下流行的「政治正确」,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希望影视行业推行一套统一的道德样板戏。

04 饭圈坏习惯传染者:抵制人,就是抵制作品

沾染这样坏习惯的人推崇唯人品论、唯立场论:因为某位名人私德差劲,或与之立场不同,就把对他的差评覆盖到各方面。

典型案例是2019年,肖战“ao3事件”引起观众反感,一夜之间,观众给他主演相关影视,包括《陈情令》《诛仙》《庆余年》以及当时即将上映的《余生请多指教》《斗罗大陆》《狼殿下》刷1星,甚至在与其同名的乒乓球教练的书籍短评区里,也充满了1星点评。

时隔一年后,2021年1月《斗罗大陆》真人版上映,仍然有大量观众因为肖战主演而打出1星。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书籍《助张继科成就大满贯》评论

另一个例子是,2021年2月,演员屈楚萧在微博上被爆渣男、对女性实施家暴,而导演刘畅因为转发屈楚萧的澄清微博,被认为是立场不正确,导致其导演的作品《棋魂》被豆瓣网友组团打了1星;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棋魂》评论

网友一边吐槽饭圈文化,粉丝因为某位哥哥的颜值/才华忽略他的道德缺陷,一边做着形式相反、本质相同的事情——因为道德缺陷抹黑全部。

你看,假设按照以上标准,经典如四大名著,也将难逃“被差评”的厄运。

《水浒传》——充满暴力,草菅人命;

《红楼梦》——穷奢极欲,荒淫无耻;

《三国演义》——一群男人互相欺骗;

《西游记》——暗含官僚主义,有后门的妖精全都成了佛……

换言之,依照这个标准,作品能够探讨什么问题、传达什么品味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是否符合「我的道德」、「我的立场」。「一星」本来就是用户对作品、主创人员、出品方的一个惩罚手段,又因为常常和道德相关,就有了「主持公道」甚至实现「正义」的意味。这样的评价标准并不跟随作品,而是以评价者为中心,所做的一种自说自话式的自我投射。

在豆瓣内部,往往把用户分为被书影音功能吸引的老派用户,以及2012年后,奔着小组功能注册的新用户。前者的气质偏「文艺」,后者在各组追看八卦娱乐新闻,被认为是道德观更保守,也是更可能因为「立场」打分的较年轻一代。

依据北大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室2012年的报告,当时豆瓣的用户中学历在本科以上的超过七成,这个数据在2018年腾讯指数的报告中降到大约一半,而大专和高中学历的用户占比也接近一半。

因为用户越来越多,因此豆瓣依然还是国内最能反映大众口味的电影评分系统。它试图营造公正的氛围,一人一票,并且根据豆瓣官方,「刷分基本无效」。

只不过,因为各式各样的“立场不对”,评分被大幅降分的例子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如果把任何可能引起批评的情节统统删除,到最后,可能只有「父慈子孝,举案齐眉,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型的文艺作品,才是最安全,最经得起检验的。

这样一来,对欲望的尊重和探索消失了、对人性的挖掘和体谅不见了。它们的观众,尽管强调自我、道德,但却不去剖析、发展它们,被训练得更加自我满足。也许会像贾樟柯担心的,道德主义最终将毁灭艺术,他说:「对电影而言,恻隐之心非常重要,在理解人性困境方面,艺术是重要的出路。」「艺术不是法律,而是抒发情感的通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张晨阳、钟宛彤、郑晓慧,编辑:王朝靖,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文艺作品,死于互联网道德学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市场情报洞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限时免费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