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北京市西城区某5G新媒体中心,同时连线清华长庚医院与相距2200多公里的深圳市人民医院,长庚医院的专家在直播间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与术者进行了术前方案讨论、并穿插进行实时远程技术指导,共同完成了两名重症患者的高难度手术,最终两名患者被成功救治。
手术期间,音视频传输高清流畅、无卡顿和时延,两地医生几乎实现了“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借助5G网络通信传输高清手术影像、AI三维重建与交互技术,医生能为身处异地的病人实施“远程精准手术”。它替代了以往专家往返现场指导的模式,真正实现了远程诊疗。
而这一场景实现的背后,离不开一众医疗科技公司所做的努力。36氪近期接触到的「缙铖医疗」便是上述案例的幕后支持者。「缙铖医疗」2015 年在北京成立, 主要专注于人工智能混合现实可视化创新医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即将AI、MR、AR、5G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全手术流程,帮助医生实现术前远程手术规划、术中互动式远程手术指导及术后远程随访。
「缙铖医疗」CEO张晋兵介绍到,基于独有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NN),团队在专家医生的指导下将专家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计算机语言, 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3D重建引擎,能将传统CT/核磁二维断层医学影像数据自动分割重建为三维模型,并通过MR技术全息显示在真实空间中,辅助医生快速、直观、精准地对病变体和周围组织进行分析;另外,这些技术还能帮助异地医生实现远程互动式协同会诊,前文提到的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张晋兵告诉36氪,过去医生使用传统软件进行影像数据三维模型重建,往往需要耗费十几个小时,且操作复杂,医生的学习曲线长;现在基于「缙铖医疗」的AI技术,能将该过程的时间缩短为数秒。为了更好地呈现模型,「缙铖医疗」提供了一套头戴式装置,基于AR显示系统,能直接为术者显示内镜手术视野、患者影像资料及三维重建的虚拟内窥镜图像等多模态数据。
据他介绍,为了沉淀真实的临床数据以优化AI三维重建算法,团队花了3年多的时间和专家沟通,将平面数据转化为3D图像,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加快和算法的更新,这一积累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该算法也构成了公司目前最重要的竞争壁垒。
另外,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医学影像三维重建软件,同样基于MR技术去展现,但因为算法难(需要医学知识配合),还无法实现基于AI的自动分割重建;想分时“远程医疗”蛋糕的也不少,包括思科、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但甚少涉猎手术环节。
据悉,「缙铖医疗」团队在神经外科领域已积累了30多种较为成熟的核心算法,今年还启动了心血管外科和肝胆外科领域的相关技术研发。截止目前,公司已申请了数十项专利/软件著作权。
张晋兵认为,该技术一旦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势必能极大地降低医生工作量,并提升诊疗效率和精准度,进一步放大现有专家资源的价值;2)远程协同协同诊疗也会提升基层医生诊疗能力和基层机构诊疗水平,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
反映到商业价值上,他认为,目前我国最核心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北上广,远程医疗必然是未来的趋势,而「缙铖医疗」所专注的手术目前是远程医疗种最难的环节,手术风险大、有太多不可预测性,痛点最显著;但手术又是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市场需求很大——若以每年6000万台的手术规模算,如果按次付费,那这至少也是个百亿级的市场。
据悉,「缙铖医疗」的技术和产品已应用在多家医疗机构、医院联盟及政府重大项目中,陆续与哈佛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等上百家大三甲医院展开合作;另外,还和清华大学进行了基于AI的混合现实医疗影像数据的开发与应用项目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合作。
至于盈利模式,张晋兵表示,国家关于远程医疗和医疗AI的收费标准还没有正式出台,「缙铖医疗」也会结合国家要求和各地省份的差异化来确立其技术和产品的收费模式。目前,公司也在同步申请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关于团队,创始人兼 CEO张晋兵从事于医疗行业二十余年,是一名连续创业者,具有丰厚的企业管理经验。据悉,缙铖医疗的A轮融资即将完成,此前未进行任何融资。
注:本项目为朝阳区高精尖资源对接系列活动展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