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接社的即视感”,我的一位看旅游的同事这样评价 穷游在泰国清迈设立海外中心Q-Home。
这也许又是一个穷游会做重线下服务,强化在旅途中服务自助旅行用户的信号。短期来看,海外中心至少能完成线下获客和销售的功能。
先来回顾下新闻事实,周五穷游宣布在泰国清迈设立首家海外中心Q-Home,除了办公室功能之外,Q-Home还将提供以下服务:
短期来看,Q-Home就像一个线下旅行社,先在通过门店获客。目前还不确定Q-Home的地理位置如何,不过位于繁华地带的显眼位置将有助于最大化线下获客的功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穷游一直是个有调性的玩家,Q-Home也一定会符合他们一贯的风格(正如他们的办公室一样),加上诸如行李寄存、Wi-Fi、旅游咨询、以及独家city-walk线路等服务,这都有助于留住游客并赢得好感。
在线上获客成本被越炒越高的今天,很多在线旅游玩家都更倾向于去线下获取更精准、更具粘性的用户,然后导流回线上。在Q-Home案例中,上面说的基础服务可以获取用户,而诸如穷游派对和当地旅游宣传也可以吸引少量用户,更是增加用户粘性的方式。这些用户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导流回线上——比如Q-Home的Wi-Fi的连接,就可以设计成为线上流量入口。
获取客户之后,穷游也能完成产品售卖,诸如定制线路、Mini Bus线路等。在这多说一句,串联当地主要景点的Mini Bus可能是个不错的生意,既解决了当地小交通的问题,又省的游客研究“究竟要去哪”——反正主流景点肯定是要去的。我们之前报道过的一家创业公司“蜗牛邦”,也在泰国尝试这种玩法,并将其巴士票在穷游折扣上销售。但穷游此次并没有与蜗牛邦达成合作,不知是否会影响蜗牛邦的前景,蜗牛邦表示暂时不做评论。
而第一站选择清迈完全正确,虽然早期穷游是靠欧洲起家的(早期他们的域名是go2eu.com)。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去年中国出国游客数量达到3140.54万人次,同比增长16.1%,仍以短途目的地为主,剔除港澳台,以人次计算,亚洲目的地仍然占据全部出国目的地市场份额的65.4%。而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不错的推广(想想《泰囧》),泰国和清迈经常会成为首次出境游客的第一站,且不少游客都选择了半自助游。
另一方面,泰国的基础设施(小交通、旅游服务中心等)并不完善。且根据年度报告数据,基于中泰两国ADS(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被批准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协议下的、经过认证的接纳中国游客地接社数量仅为336家,在国外目的地中数量并不算多。
从穷游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接触到更多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出境游,这有利于扩大用户基数——毕竟目前穷游用户大多是旅游能力较强的资深用户,天花板已经逐步清晰。
如果把穷游最近的一系列动作联系起来,我们也许勾勒出穷游的转向。一直被诟病商业化推进缓慢的穷游,在我看来是因为他们很在乎保持格调,小心翼翼的在两者之间维持着平衡。而最近的一系列举动都似乎说明,他们更多的开始关注在旅行中服务用户,并通过服务创造价值。
之前,穷游主App(穷游做了一堆App也一直是被批评的,虽然现在主App聚合了绝大多数功能)上线了“旅途中”功能,提供目的地的各类信息,包括穷游特色的“微锦囊”和锦囊功能,解决行中信息匮乏的问题,并串联起酒店预订、行程助手等功能,另外“城市公告板”是个约伴功能,为用户在当地社交提供了平台。
另外我注意到,穷游之前上线了少量自己打包的精品小团线路产品,目的地有勘察加半岛、土耳其等。我猜测这是一种尝试,旨在满足一些用户追求小众精品,却缺乏自助旅游能力或不愿意花时间查攻略做行程的用户。
加之穷游在海外设立Q-Home的尝试,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做重线下服务,为旅游能力不足,却又在尝试自由行的游客提供更多帮助——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这部分从传统跟团游转向半自助游或自助游的游客数量正在快速增加,这些游客其实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自己的旅游能力,在目的地可能会遇到诸如语言并不能完全沟通、因各种原因要临时调整行程、对目的地信息掌握不足导致行程规划的不好等问题,这可能是穷游希望抓住的需求和用户群体。
在这个过程中,做重线下服务并不是坏事,如果穷游能在做重服务中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到高质量用户,同时创造现金流,这种“重”就是值得的。而且,在境外旅游产品依然颇显同质化的今天,售卖产品价值不高,但如果能让用户有不一样的体验(并且不花多太多的钱),例如精品小团、定制线路等,或许就不一样了。
如果从阿里的角度猜测,去啊本来就是一个流量平台,穷游如果还只是一个通过导流到“穷游折扣”变现的平台,未免重合度太高,也太浪费了穷游的基因——高质量的用户,对产品和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等。考虑到阿里自己正从需要更多资源投入的机票和酒店切入(比如收购阿斯兰、做未来酒店),穷游多在目的地做点布局,也是件双赢的事。
我猜下一个Q-Home在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