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焱公子”(ID:Yangongzi2015),作者 焱公子。36氪经授权转载。原文标题:《凌晨2点喝到胃出血,拿下创业第一单,不到1月被叫停》。
转眼间,创业已两年。
从沉浮十年的通信圈毅然裸辞,2016年底跨界到新媒体领域,我所有一切几乎从零开始。
两年间所经历的人和事,比打工十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创业后拿下的第一个像样大单——替一家公司做CEO的IP品牌打造。
为拿下订单,我跟合伙人老杨跟进两个月,不眠不休做方案,陪客户喝酒。有次喝到凌晨2点,老杨第二天上医院,发现是胃出血。
最终,客户认可了我们提交的方案,也被诚意打动,顺利签了约。只是执行尚不足一个月,项目便被匆匆叫停,我们亦无颜要求客户继续履约——效果实在是不如人意。
几个月的心血和付出,终究全部打了水漂。
如今复盘,认真审视自己:我做错了什么?如果再来一次,我能否做得更好?
最初对接上这客户,是件蛮意外的事。
我当时是几个平台的签约作者,主要精力放在故事创作上。
新作发布,我通常都会顺手转朋友圈。某天发了一篇故事,一个不记得何时添加的人私信我,说想谈个合作。
他自我介绍是做人力资源的,老板在全国各地举办过线下分享会,但耗时耗力,效果不甚理想。
找到我,是想跟我一起策划、打造老板的个人品牌,并借由品牌效应,推广产品。
他之后的话,透露出看中我的几个原因:
1 看了我的朋友圈几个月,看到我持续不断发布作品。他们认为能坚持的人大多是靠谱的人(我无意间为自己打了活广告);
2 对我的文字功底,他老板喜欢且满意;
3 希望我能把他家晦涩枯燥的专业内容,加工得轻松有趣,吸引更多受众;
4 打造好公司的新媒体平台,结合老板的线下活动,最大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我和老杨商量后,觉得这真是一个绝好契机。
这家公司是传统型企业,宣传薄弱,不太具备互联网思维。虽然常在相关专业论坛更新内容,但阅读量通常是两位数。
线上沟通过几轮,我们摸清了客户需求,就基于实际情况,给出了初步方案。
我们提供了两个方向:一是“追热点写干货”,二是为老板量身定制行业系列故事。
我一直朝着第二个方向拼命引导,原因很单纯:热点难追,来得快去得更快,无法形成积淀;写故事,我非常自信能驾驭。
说服客户没花多少工夫,我的众多作品与在各平台的签约表现已能背书。
当我亲自飞往对方公司,采集素材,拿出第一篇样稿后,客户就更认可了。
现在复盘回想,我太盲目乐观了!我把合作引导到自以为有把握的方向,却没能确定这是正确的。
唯一能确定的,是我喜欢且擅长写故事。
可是,你喜欢的,不一定是合适的,更不一定是你能干得好的。
最后事实证明,这正是项目失败埋下的最大伏笔。
从前我在华为工作,出去谈合作,大家都很尊重我。这是因为我的个人魅力么?不,更多是来自我背后这个500强大平台的光环。
我引导客户同意定制行业故事,自认为跟我的核心能力最匹配,想当然地觉得,若我的内容足够优质,IP树立肯定不成问题。
这真是一种傲慢的错觉。
现在回想,我当时至少出现了三点错误:
客户找到我,他们要什么?
他们要的,是放大自己老板的影响力,借由个人品牌树立,让更多人熟知公司,最终销售产品和服务。
客户不懂新媒体,也并不关注内容,写品牌故事也好,写热点文也罢,他们最终要的,是转化。
我却没有真正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咱们写系列故事吧,东西好看走心最重要……
这只是我想要的。
没有聚焦客户需求,而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他们的,最终直接导致整个合作偏离了轨道。
客户打造个人品牌,是为了销售一款基于小程序的付费信息查询系统。
产品特性决定了主力平台必须是微信公众号,但在我们介入前,他们没有。这就意味着,我写的定制故事,需要放到客户刚注册的公众号上。
一个粉丝为0的新建“婴儿号”,是发布行业故事题材的适宜平台么?
公司的主体受众都是HR圈,他们会是爱看故事的群体么?尤其,是这类万字一篇的行业故事。
我雄心勃勃准备创作前,把这两个最显而易见的关键问题,选择性忽略了。我一厢情愿地想,只要故事优质,一定能持续吸引粉丝,把号做大。毕竟,内容为王嘛。
现实很快打了脸。
第一篇发出后,客户找了关系,委托业内某个大号帮忙转发,又强制要求公司每个员工都转圈,最终收获点击1500+;
第二篇,700+;第三篇,300+;第四篇以后,都在150左右。
发到第7篇,客户说,我们先停下来吧。我没有再争取。我心里清楚,这样逐篇腰斩的数据,能忍到第7篇,客户已经非常给面子了。
什么样的内容,叫做好内容?
写一篇东西,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己觉得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对不起,那仅仅叫做自嗨。
而我一直对客户做的,不客气地讲就是自嗨。
什么叫好?你的文点赞比如何,读完率怎样,读者看完会不会转发,这是最直观的标准。
我完全忽略了自媒体的本质,是传播。没有广泛传播,除了对方公司员工和我的公司员工会点击,还到哪里找阅读量!
可惜我当时不懂,又,自以为懂。
内容为王这话是不错,但引发传播,需要合适的内容,放到合适的平台,吸引合适的受众。三者缺一不可。
再优质的种子,也必须落进适宜的土壤,否则就变成了种进水泥地,没有生长发芽的可能。
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一度认为自己很“专业”。
写故事很专业——
深入学习各种流程、参阅相关书籍、从客户的只言片语中获得灵感、访遍关键角色挖掘素材、从一份枯燥晦涩的调研型文档中提炼矛盾……
工作态度很专业——
客户提出任何修改意见都积极配合、24小时在线,深夜12点也随时响应,与客户核对细节、排版每一处都仔细检查十数遍,连标点符号也从不放过……
努力到感动自己,结果却没有陪我演戏。一开始方向就错了,这样的专业又有什么意义?
现在想想,客户的核心目标是转化,我当时应该做什么?
我应该仔细分析他们核心受众群体的特点与痛点;
我应该细致研究他们行业头部大号都在提供怎样的内容;
我应该更深入了解他们的产品,获得更多直观体验;
……
所有调研完成,再针对性去设计、打磨内容,同时不断优化迭代,确定最适合公司的内容呈现方式,而不是单纯选择我擅长的故事。
衡量专业的唯一标准,是成就客户。
不要把你自以为是的“专业”,认成是真正的专业。
复盘的主要目的,是自我反省。
前后投入数月,自我感觉把握最大的第一单,最终流产。反思过程,归根结底是我当时毫不具备“客户思维”。
华为就始终把“成就客户”放在首位,还把它明确写进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价值评价的标尺,成就客户,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这些话,在华为期间,因为平台太大,我没有太过感受。所幸,在经历了第一单的教训后,我终于懂了。
所谓成就客户,其实就是换位思考,切实替他们考虑。客户有所收获,实现了其商业价值,才会愿意长期合作。
“利他”是最大的“利己”。先成就客户,最终也会成就我们自己。
厘清重点,刷新自己,持续成长,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正确方向。
本篇,若有幸被我文中提及的客户看到,我想认真地,向你们再次致歉,为我曾经的傲慢和自以为是。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再次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