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6年6月,全球UBI保单量已有1540万份,较上年同期增长77%。国内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在车险费率改革的第一阶段,已有很多UBI产品参与到其中。据普华永道思略特预测,到2020年,整个车险市场规模约为9420亿元。
在国外保险市场,UBI产品主要通过采集和分析驾驶习惯来定价。但到了中国,车流量大、路况复杂、堵车和跟车严重等诸多原因使驾驶行为相对不可控。考虑到驾驶环境差异,e驾按天保推出“本土化”的UBI产品,根据行车天数和行车里程两个维度界定用车量,定价保费。对个人,按出车天数返还保费,出车越少则返还越多;针对保险公司,用车越少则代表出险理赔的概率越低。
这套逻辑听起来并不陌生,36氪之前报道过的里程保、车挣等产品,也是根据用车量返还保费。但e驾按天保总裁燕军表示:“UBI车险产品在承保一部分市场同质化严重,参与到后面的理赔环节更为重要。” e驾按天保的车联网实时视频产品“自驾宝pro”能将包括时间、位置、车速、视频在内的海量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可以直接查看事故前后的录像,相比查勘车开到现场,再人工确认事故真实性并划分责任的传统方式,大大缩短了理赔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从保险公司角度,因为“有图有真相”,虚假赔案直线减少。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车厂和4S店的代理模式下,平均30%的虚假赔案率一直是困扰保险公司的一大痛点。另外,在高技术产品介入前,保险公司在查勘环节的人员和车辆投入成本很高,严重压缩了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e驾按天保把UBI作为切入点,以TPA属性为车主和保险公司两端创造增值价值。
盈利方面。吴彤称,因为靠的是“技术+模式”,不是纯资本推动,所以每一单都是盈利的。公司的下一个目标是,依靠车联网全功能和大数据的再利用,涵盖车主所需的相关服务,让保险公司服务费、保费的再投资、为B端提供大数据和管理服务、二手车估值共同提升收入。
团队方面。创始人吴彤技术出身,从2005年起担任CEO,对大数据云和车联网行业关注较早。总裁燕军从80年代起,先后在平安、太平、奥储等多家保险公司任职管理岗位,作为第一批保险从业人员,对保险、汽车金融等理解较深。在技术、金融两大背景高管的带领下,公司有一个20余人的小组负责e驾按天保项目,同时在北京设有专门的处理中心和数据库。
母公司赛维安讯前期投资6-7千万元人民币用于e驾按天保的研发、投产与测试。项目正在进行A轮融资,2017年计划对接更多保险公司,并在品牌推广、低成本获客与市场扩张上发力。公司计划在未来用积累的海量行驶数据,服务车辆维修保养、租赁和二手买卖等后续环节,并参与汽车金融以外的车队管理、物流追踪、自驾游、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等领域。
我是郝方舟,关注金融行业的创新点,微信nooxika,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