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36氪经授权转载。原标题为《看了20档婚恋综艺还找不到对象!脱单才是一个巨大而灼热的市场啊》。
从《非诚勿扰》“下面有请24位单身女性”到《幸福三重奏》“吃虾,一定要是男人帮剥”,从围观式的相亲大会到体验式的婚姻观察,婚恋节目演化出愈发丰富的形式,散发的狗粮也步步升级。
明星组假想情侣、大数据婚配、情感关系诊断......流水的婚恋节目形式背后,是铁打的脱单焦虑、相亲困境和七年之痒。
看了20档婚恋节目,摸透它们的十八般套路后,屏幕前的全媒派(ID:quanmeipai)小编深刻感受到婚恋才是一个巨大而灼热的市场,各类产品竞相争夺这块沃土,可最深层的需求却从未被满足。
八年前,《非诚勿扰》首播。作为近年来同类节目的先驱,《非诚勿扰》掀起了一波至今没有衰落的、全民式的相亲节目热潮。
《非诚勿扰》播出的第一年里,极富争议性的言论助推了它的热度。“宁愿坐在宝马里哭”强力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而把这种价值观端到台面上的相亲节目一度成了众矢之的。
八年时光流转,如今人们对这种“冷酷的坦诚”宽容了许多。婚恋节目把相亲过程中的物质至上主义、代际冲突层层夸大,源源不断地击打着人们的痛点。
如果一代人的相亲不能燃起足够的戏剧冲突,那么就一家人齐上阵。《中国式相亲》《新相亲时代》这样的节目让原本处于幕后的父母走向相亲的前台,综艺现场成为动态版的相亲角广告:门当户对以最大的程度替代了感情基础,婚姻中的物质交换和冲击性别平等观底线的言论一次次以常态化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
《中国式相亲》中男嘉宾母亲的言论
经过多年的演化,相亲综艺已经不再满足于展现焦虑的年轻城市中产了,聚焦农村相亲的节目也应运而生,田间坝头的户外场景和与农村相亲价值观更吻合的内容把农村的中老年观众又“收割”了一波。
《乡约》节目现场
相亲综艺的长盛不衰为更丰富形式的婚恋综艺提供了启示。相亲只是婚姻过程的第一步,整个恋爱、婚姻和修复感情关系的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一个上接相亲节目、下接亲子节目的完整综艺内容链条出现了。
在这个链条中,有素人的恋爱观察节目,也有明星的假想恋爱、假想婚姻类综艺。
在含情脉脉耳鬓厮磨的镜头里,婚恋综艺已笼罩上偶像剧的几丝光环,给观众发出多巴胺满满的糖果。在一个观众热衷自行脑补CP的年代,即使是节目组造出的情侣,也照样能让观众直呼甜到爆炸。
相比于影视剧中角色的爱情,这种明星以本人身份参加的假想婚姻节目能产生更强的真实感:观众分分钟被代入场景,跟着明星们经历恋爱的起起伏伏,而进度条拉到最后,完美的荧屏CP终将告别,内心也忍不住充满遗憾。
《我们相爱吧》中的“宇宙夫妇”
热恋阶段过后,是婚姻生活中细水长流的亲情。如今的观众想要的不只是天王式的圣光,更是接地气的烟火。明星婚恋观察综艺逐渐引入了柴米油盐的日常,让你我看到明星夫妻在面对菜篮、厨具和餐桌时的姿态。
人们固然知道,综艺镜头自带美好滤镜,但当福原爱和江宏杰在二人烛光晚餐中放映出浪漫的MV,当汪小菲为大S递上刚刚剥好的虾,当陈建斌笨手笨脚地做好一桌饭菜时,爱意与幸福还是能充盈弹幕、溢出屏幕,流进观众的心坎。
福原爱和江宏杰夫妻
不过,现代人所需要的不仅是诗和远方,同时也要解决眼前无可奈何的苟且。《幸福三重奏》勾勒感情关系风平浪静的美好,《爱情保卫战》则邀请嘉宾为感情中暴风骤雨式的矛盾提供解决方案。
《爱情保卫战》
“男朋友逛街他都不像以前那样给我拎包了怎么办”、“老伴儿每天醉酒劝了也没用怎么办”,尽管琐碎小事经过了情绪化的放大,但当双方站在舞台上愤愤不平地讲述委屈与不满时,观众却能依稀在他人的经历中听到自己的故事,产生共鸣感,于是“感情问题解决方案式”的节目成为婚恋综艺走火的新路径。
爱情本身参差多态,婚恋节目的形式也可以层出不穷。全媒派往期文章《和前任过夜/相亲不看脸/赤身尬聊…国外情感向节目有哪些高级套路?》里介绍了婚恋节目打出的各式创意操作,将感情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变为综艺内容。
多样的婚恋节目犹如一场圈地运动,将各个圈层的观众收入囊中:无论是出于追星、出于脱单的刚需,还是出于为晚辈大事着急,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被纳入婚恋综艺的目标观众群,使得婚恋节目成为一块不断做大的厚饼。
隔着屏幕围观他人的婚恋体验,对于自己的现实的困境无济于事。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婚恋综艺不过是现实的调味品,更实际的刚需是能够真实帮助找到对象的工具类产品。
传统的相亲网站已经培养起成熟的商业模式,多年屹立不倒。婚恋网站的羹快被分割殆尽后,APP、公众号和直播间成为了新的婚恋服务展示平台。
各式红娘类APP的套路和相亲网站大同小异:照片、身高、年龄和收入等基本信息成瀑布流式排列,想要向对方发私信、互动等则需要购置会员权益。全媒派往期文章《沙特匿名社交Sarahah火了,新一波社交产品开始玩起“人性游戏”》还盘点了一批富有创意的情感类产品,系统算法自动利用大数据进行婚配、引导陌生人互通电话等形式的APP以新颖的玩法,花式安抚一个个想要脱单的灵魂。
脱单APP领进门,修行却不能只靠个人。在这个“社恐”“高冷”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自我认定的标签的年代,一大批情感辅导类课程出世,帮助为情所困的人带来“专业力加持”的希望。
想要每天演奏“幸福三重奏”而不至于打响“爱情保卫战”,需要不断解决感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录制课程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一对一咨询辅导正当时。
很多情感类公众号推出了感情咨询类的主力产品,菜单栏接入付费咨询的入口,如何创造完美邂逅、如何打造约会形象、如何有效地挽回被拆分成解题一样的步骤,给用户建立一丝丝胜券在握的自信。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广为流传的格言能够概括婚恋产品所传递出的最核心的价值:其他人早已汇聚资源、深谙技巧,至今单身的你是因为晚了半拍!不过,别担心,现在买我们的产品,你就还有回天之力。
无论是婚恋综艺还是情感工具类产品,它们的诞生与盛行都离不开社会焦灼的脱单土壤。婚恋是从未老去的社会话题,但婚恋所处的语境却随着世事变迁,年轻人所面临的挑战,从曾经爆火的相亲鄙视链就可窥知一二。
重重负担之下,“颜值红利”“跨越阶层”等等概念成为情感指导类内容响亮的口号。这些概念让一部分年轻人感到,有一些捷径可以缩短自身辛苦奋斗的年限,仿佛在深夜中看到一缕缕若有若无的光亮。
柏拉图的《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写到,具有性别的人都被分割后的“一半”,凡人终其一生都有着不懈的动力去找寻另一半,从而实现对完整的追求。“渴望和追求那完整,就是所谓爱欲。”深植于人性中的情感却被现实的残酷所消磨,当经济压力、两个原生家庭的相互认同和生儿育女等等问题剪不断理还乱时,结婚便成为愈发艰难的选择。
婚恋节目中,不用朝九晚九上班的明星情侣们享受着岁月静好,每天和谐地买菜做饭秀恩爱。这种生活带给与压力为伴的都市青年们造了一个美好的梦,梦中,婚姻甜蜜,经济无忧。
然而,当进度条滑到最右侧,梦醒之后,观众要面对的还是冷冰冰的现实:瞬间脱单和一夜暴富同样遥不可及,荧屏中他人的生活可以轻松升级,而自己的人生终究是要亲自通关卡、打妖怪。
可是很多在物质条件上看似是婚恋市场佼佼者的精英,却是威廉·德雷谢维奇笔下“优秀的绵羊”——在学术和职场的常规成就方面能够攻城略地,但缺乏面对现实困境的能力。
原本充满优势的外在条件,无法掩盖难以扭转的巨婴心态,这种寻求依赖、爱商长期不在线的特征使他们很难在日常交往中培育出成熟的感情,只能转向婚恋产品。可事实上,这种批量化的商业产品本身就与婚恋的内在规律不尽吻合,灼热的市场难有真正供需对接的一天。
婚恋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一地鸡毛也往往超出初出象牙塔的年轻人的意料。婚恋关系中,冲突矛盾的怒火催生了灭火器式的情感指导产品,而这种“答题模板”式的解决方案终究是离不开现实中真正走心的耕耘。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里写到,爱是一种需要终生学习的技能。婚恋综艺也好,情感工具产品也罢,能暂时滋润因焦灼而干涸的心灵,助力人们解决眼下的困境,可婚恋真正的精髓,却在短平快的产品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