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市场情报洞察 > 北京部分便利店开始卖药,但更多还在观望 >

北京部分便利店开始卖药,但更多还在观望

转载时间:2021.12.27(原文发布时间:2018.12.05)
8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86次

便利店的战火蔓延到医药领域。

近日,北京京客隆便利店新增三个特殊货架,陈列60多种非处方药品和30多种医疗器械,不仅有板蓝根等常见非处方药,还有体温计等常见医疗器械。

这不是国内首次放开便利店在药品经营上的限制,此前福建省、沈阳市均有类似政策出台。

北京便利店获得卖药许可始于1个多月前。2018年10月,北京市商委联合市发改委、财政局、城管委、工商局、食药局、公安局消防局六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宣布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处方药,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

这个政策可以看做是市政府为北京便利店“开绿灯”。与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相比,北京便利店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对《环球网》表示,这种滞后发展与地理差异和南北方消费习惯差异不同有关。冬天太冷外出购物频次很低、偏好大商场的一站式购物方式,都影响了北京便利店的发展。

虽然这次开放药品经营限制的对象仅为北京部分符合条件的便利店,但有了帝都便利店作为榜样,各个省市为了迎合竞争、发展便利店产业,在地方便利店效仿推行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Mylan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中国健康消费及OTC市场,年均增长率达到6%。随着中国大健康市场扩容,OTC市场规模还将从目前的3000亿元左右扩大到未来的6000-8000亿元。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盈利困难的便利店们为了扩充SKU,找到新的增长点,进军药品行业也是再自然不过。此外,便利店的24小时经营模式、社区化的位置,也优于传统药店,能更充分的触达用户。

但若讨论“药店是否会被取代”这个话题还言之尚早。

从政策相关内容来看,便利店能够售卖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十分有限,也并不属于医药行业的高精尖产品。其中乙类处方药指的是安全性较高的非处方药,包括板蓝根、维生素、消炎药等,此类药物通常在包装上会被标注为“OTC”。而二类医疗器械则为显微镜、血压仪等可控性很高的医疗仪器。

并非所有便利店都能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相关政策规定,只有北京市内"大型商圈或大型购物商场经营的连锁便利店、且药品经营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才可以申请经营。此外,由于接下来的政策依然不明朗,不少大型便利店品牌都还处于观望阶段。《界面新闻》称,好邻居、全家、7-Eleven都正在研究政策,希望能在条件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再做推进。

而在政策之外,如何培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对便利店做药品生意而言是更加棘手的问题。要让消费者形成“便利店买药”的消费心智仍然需要时间,此外,便利店还有外卖平台这个强有力的对手。看到药品生意机会的不只有便利店,近年来,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也正在积极的布局医药健康领域,推出24小时送药上门服务,并推出无人贩药机等黑科技。

药品受限、政策不明、对手颇多,国内便利店的药品生意能做到什么程度,还很难说。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北京部分便利店开始卖药,但更多还在观望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市场情报洞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