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市场情报洞察 >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转载时间:2022.01.13(原文发布时间:2017.05.23)
20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09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GeekCar,作者 Jony;36氪经授权发布。

以前看球的时候我们总说,「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其实对于中国的新造车团队以及那些想做新能源车的自主车企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上周我们转载了一篇文章,作者认为,虽然目前中国有将近 200 家做新能源整车的企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但是未来将有 90%被淘汰掉。

这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对国内电动车企业来说,形势严峻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补贴的逐渐降低直至取消,二是国外品牌的来势汹汹。而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 2020 年。在这一年,国家和地方的新能源补贴会完全停止,那些国外品牌的新能源车,也会开始打入中国市场。到那个时候,大家会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里,靠硬实力去抢夺用户和市场。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可以预见的是,尽管新能源车还只占整个国内汽车销量里很小的一部分,尽管补贴取消之后大家的购买意愿和市场政策还是疑问,但是几年之后,这个「小众领域」的竞争会非常惨烈。

从现在开始,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在汽车行业里,两三年不算长,也就是一款新车的研发周期而已。国内车企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意识到了情况的紧迫。

而在种种举措里,「提升品牌形象」成了大家的当务之急。


荣威 Vision-E:上汽的「面子工程」?

最近一段时间,想做「中国特斯拉」的车企越来越多。上汽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车展之前,上汽乘用车邀请一些媒体参加荣威 Vision-E 概念车的设计解读活动,上汽设计总监邵景峰在 PPT 里写了这么一页内容: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邵景峰想表达的是欧美日合围的一种态势。在这页 PPT 之后还有一张图讲的是目前国内电动车产品的现状,鉴于画面「太美」,我们就不贴出来了。

强烈的反差加剧了戏剧效果,但是我想,身为上汽方面的高层,他们看着这页 PPT,一定笑不出来,反而会是倍感压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要推出 Vision-E 轿跑 SUV 概念车,并且急着在 2018 年就把它量产。这辆车的关键词是媲美特斯拉的性能、惊艳的外观设计以及众多「黑科技」的加持,它所要传达出的信息,大概就是「国产电动车也能有非常好的产品」。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产品力的提升确实是国产电动车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其实通过 Vision-E,我们能感觉到的一个趋势是,自主车厂其实也想极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力。

在 Vision-E 发布的时候,上汽方面就跟我们聊过,他们非常想借这辆车树立起「对标特斯拉」的形象。

估计不少人看了这话,会产生一个疑问:你们就拿出一辆概念车,就敢说对标特斯拉?

但如果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如果不这么做,到时候那些有竞争力的国外品牌新能源车进入中国,会把中高端市场收割殆尽,那么留给自主品牌的就只有部分中端市场和更低的低端市场。这显然不是这些车企愿意看到的局面。

量产之后的 Vision-E,很有可能进入三四十万的价格区间,就算不为了走量,这可能也是自主品牌必须要做的「面子工程」。

你可以去奔驰 4S 店买腾势了

上汽的 Vision-E 还没有量产,而目前国产电动车里相对「高端」的,就要数腾势了,至少价格上是这样。腾势 400 车型的厂商指导价是 36.98-43.28 万元,在北京,补贴之后的价格也要 30.38-36.68 万,对于很多人来说,虽然它有将近 400 公里的续航水平,但是价格仍然有点高。要知道,虽然顶着比亚迪戴姆勒合资的光环,但是大家对于腾势品牌的认知,仍然不够。

于是,他们想到的办法是,把腾势放进一些奔驰的 4S 店进行销售,这显然也是提升品牌形象的办法,只是略显无奈。相比于比亚迪和戴姆勒分别向腾势注资 5 亿元,这种对销售渠道的拓展,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国产新能源车的尴尬。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更重要的是,奔驰自己的电动车产品也在努力研发中,并且很有可能在 2020 年进入中国。

2016 年,腾势制定了 6000 台的销量目标,全年实际完成 2287 台,而根据统计,2017 年前两个月,腾势总共只卖出了 73 台。

补贴退坡可能是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这让我们担忧,等到补贴完全停止之后,腾势该怎么办?

蔚来汽车:比特斯拉更大的野心

想对标特斯拉的不仅仅是上汽,还有在上海车展上摆足排场的蔚来汽车。在大家看来,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特斯拉」的就是蔚来汽车,但是蔚来方面好像野心要更大。上海车展时,蔚来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蔚来至少还能赚 20 倍,特斯拉能再赚 1 倍就不错了」。而他们一直所极力打造的「用户企业」形象,在李斌看来也要比特斯拉的模式更先进。

在我看来,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隐含的逻辑存在:既然大家都是「闯入者」,那为什么要以特斯拉所达到的高度作为自己品牌的上限呢? 从 Formula E 到 EP9 再到量产 SUV ES8,他们打造品牌的路径和特斯拉有相似之处,但是比特斯拉玩得更高端。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不管是和用户大量互动还是打造千万人民币的电动跑车吸引眼球,为的都是树立品牌形象,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量产产品做铺垫。ES8 作为一辆电动七座 SUV,大家推测它或许也是三四十万的价位,对于一个全新品牌来说,如果没有之前的种种铺垫,想让中国消费者掏出这么多钱买一辆纯电动车,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儿。

好在蔚来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所以从一开始就在做品牌建设的事儿。如果真的是等量产产品推出之后再做这些工作,显然是来不及了。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以上提到的三家公司,只是这个新能源大潮里比较有话题的几家。其实话说回来,随着补贴越来越少,随着冲过来的对手越来越强,国产新能源车只做品牌层面的提升显然也不够,这涉及到产品力、研发、产业链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的车企能意识到局势的紧迫,但是对于更多车企来说,面对越来越险恶的竞争环境,恐怕能做的并不多。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都想做「中国特斯拉」?那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市场情报洞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限时免费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