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人民网”,作者:王法治;36氪经授权转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高达78.2%,2018年下半年用户规模增长率达9.1%。凭借低门槛、碎片化、移动化等媒介特征,短视频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息消费方式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作为网络文化的新形态,短视频已成为当下最大众化的视频应用,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满足用户日渐多元化的需求,“短视频+社交”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并完善,成为重塑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重要力量。
线上互动的新工具
今年年初,今日头条的社交新产品——多闪隆重推出;不久前,微信上线“视频动态”功能,用户可录制并发布短视频……一边是短视频巨头试水做社交,一边是社交巨头跨界短视频。业内人士分析,短视频与社交的融合发展将成为今年新一轮的风口。
据易观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月使用总时长135.35亿小时,同比增长17.9%,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使用黏性不断提升。在用户的时间分布中,视频、社交仍占据主要地位。日前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表明,短视频超越在线视频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行业。以2018年12月为例,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好看视频、微视月活跃用户规模位于前列。
短视频为何成为社交新宠?苏州大学融媒体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一认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短视频相对于文字、图片来说,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存在着“生动性偏见”,具有视觉显著性的信息容易左右人们的判断。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四成用户愿意采用短视频代替文字交流,占比达37.3%。
“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存在着融合属性。”一位媒体从业者表示,一方面,短视频为社交媒体贡献很多原创内容和更强的用户黏性;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为短视频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渠道。
专家指出,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大致有五方面原因:一是提供便利即时的操作需求,二是适应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三是满足人们对个性影像的需求,四是社交媒体发展的推动,五是全民娱乐的产物。
内容升级的突破口
全球知名调查公司凯度(Kantar)曾针对10万多名社交媒体用户做调查,结果表明,使用者更倾向肯定熟人社交的正面效应,被提及最多的社交媒体的正面影响主要是熟人社交和知识获取,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方便我更快地了解社会热点”和“增长了我的知识面”。
公众对社交媒体的态度转变,是社交泛化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交媒体不断崛起与迭代,用户增速已经逐渐进入了新常态,无论是抖音的“传统文化”“贫困县景点”,还是快手的“当代百工图”“快手课堂”,都在致力于打破“流量思维”的局限,回归内容价值和个体价值。业内人士指出,让短视频通过知识传播实现用户互动的模式正在为更多人所认可。“短视频知识传播给用户带来的影响不仅在知识层面,还会延伸到日常生活,延伸到文化的创造、生活景观的创造。”
事实上,加大对知识类内容的投入和扶持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为此,好看视频今年将设立1亿元专属基金,激励知识型内容创作,争取将搜索高质量视频分发量提升300%;腾讯企鹅号将拿出50亿元资金、100亿流量来培养1万名优质创作者。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知识消费会越来越成为用户需求,主要场景也会从信息流转移到搜索里。他还透露,知识类内容的播放度完成度达到62%,远高于娱乐品类的48%。
过度娱乐化、低俗化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有专家建议,未来短视频平台应强化与高校、专业科普机构和学者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知识类内容的覆盖广度和影响深度,并通过社交互动帮助提升用户的综合素质和视野。
流行文化的策源地
“来了老弟”“买了佛冷”“盘它”“我们不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都发源于短视频平台,并由此向线下扩散至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短视频作为当下最大众化的视频应用,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陈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大众文化形式,媒介形态在塑造社会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八九十年代电视的黄金时期是当时的流行文化,那么,如今的短视频就是当下的流行文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短视频吸引了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普遍参与,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网络文化形态。有学者认为,短视频从商业气息浓重的流量追逐到逐步生活化,再到激活人群中的视频爱好者,日益增多的多元亚文化构筑了当代的流行文化甚至大众文化。
“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从通俗文化到经典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陈一说,短视频繁盛表象下也潜藏着不少隐忧和问题,比如追求愉悦、幽默搞笑的娱乐心态、逐利心态与过分追求感官刺激的心态等。“我们需重视短视频文化在社会文化塑造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