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市场情报洞察 > 歧视的背后,其实是效率问题 >

歧视的背后,其实是效率问题

转载时间:2022.02.07(原文发布时间:2017.12.21)
7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75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扯氮集”(ID:weiwuhui_com),作者:魏武挥,36氪经授权发布。

昨儿的《如果你是创业者 你或许应该琢磨琢磨投资人是怎么想的》提到投资人偏好年轻创业者,可以这么说,年纪稍长的创业者,在投资人面前遭遇了某种“歧视”。

有一位60后,朋友圈发声,怒怼声称不投60后的投资人,称后者政治不正确,败坏创投风气。

这也是昨儿那篇文章写作的动因。

但如果你平心静气点看,在商场职场上,甚至是教育问题上,歧视无处不在。

我这里再讲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因为需要追求效率,歧视不仅存在,甚至是必须的。

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说出来罢了。


早年的时候,我喜欢在知乎上用一个字来回答问题。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问题是:非985学校本科毕业报考北清研究生,会不会被歧视。

我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会。

那个时候知乎社群里还比较喜欢这种有点抖机灵式的回答,所以我这个回答一度排名第一。

按照今天知乎里的氛围,我的回答要排名第一,得写出原因来。

原因就是:效率。

每一个学校都希望自己的毕业生是优秀的,是未来能给学校贴金的。学生做到这点,需要两个因素:学校教育资源优秀,学生本身素质优秀(运气什么的,暂时放在一边,也不可控)。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学校,如何判断一个学生的素质呢?

很复杂的方法当然是对这个学生做全面的了解,但耗时耗力。今天大学的规模都不小,不是私塾。尤其是985这种立志要做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学院的在校研究生数量超过在校本科生的,一点都不奇怪。

当耗时耗力的操作性降低的时候,一个学校只有两个办法去做判断。第一个方法当然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二个方法就是看你本科背景。尤其是两个学生考分接近的时候,必须二选一的时候,当然是本科背景越优则被录取概率越大。

你可以说高校歧视非985学生,但这种歧视未见得没有道理。

在高考中拼杀成功进入985读本科的,概率上而言,素质不差,比如智商比如勤奋度比如学习习惯。

当两个考生入学分数接近的时候,如果不看本科背景,还有什么更好的可操作的法子么?

公司招人,肯定要看履历背景。

在应届毕业生这一层,名校毕业的成功概率大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对大型公司而言。

一些跨国公司,甚至不看专业,只看名校背景。

比如我们交大这个新传专业,以前很有些毕业生去了四大。

一个搞财会的,为什么愿意招读新闻传播的?

就一个道理:你高考杀出来进了名校,素质大概率上不会低的。你不会财会?这事简单,我教你。

名校生代表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这个是最要紧的。

有些公司,甚至不看最终学历,看的就是本科。

因为前几年,一些研究生入学有很多猫腻和变通方法,本科生入学相对来说,高考是最硬的。

这是赤裸裸的对非名校生的歧视。

但社会就是这么转的。

如果说按毕业院校背景录取/用还不至于太过挑动人们的神经的话,那么,性别问题,就足够让舆论来一番争议了。

一个公司招人,到底要不要女性?尤其是已婚未育的。

站在公司角度,的确存在一个风险:该女性进入公司一段时期后怀孕。

而怀孕这件事,对公司来说非常头疼。有劳动法保护在那里。

大公司的确能扛,小公司未必扛得住:一个萝卜一个坑么?他们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好吗。

公司是要讲效率的,讲投入产出比的,干养一个人,公司不愿意是很正常的。

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已婚未育的,嘴巴上不说事实上拒绝,少见么?

其实很多女性自己都知道,已婚但未育,不是跳槽的好时机。

你可以说公司不应该。

但这是实然。

我记得以前有过一个新闻。

说上海某银行拒绝给某省人做消费放贷。

这算是地域歧视。

但如果你站在银行的角度看,这依然是一个效率问题。

我不是钱多的没处去,我当然要对贷款人做一个选择。

一个一个去审核背景是应然的,实然是:我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太大。

拒绝给某省人放贷不算什么,我还知道有一个银行,拒绝放贷两种职业。

其一,幼儿园女教师,其二,女护士。

按照他们银行一个员工和我私下的说法是,这两种人生活圈子小且单纯,容易被骗,来贷款的其实不是这两种人,而有可能是他们背后的某个男性骗子。

贷款烂掉的可能性略高,为了控制风险,也同时节约成本,索性不贷。

听上去还蛮有道理的。

歧视,说到底就是不给同等的机会。

但问题是,人真的是不同的。

要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成本的。而效率二字追求的就是:成本最少产出最大。

传播学里有个词,叫“刻板印象”。

这听着就不是好词,但恐怕人类社会,就是靠刻板印象运作的。

比如你见到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人,你对ta的贫富判断是什么?

虽然古话叫“人不可貌相”,但你想貌这人的全部,需要你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候你不得不要打起算盘:值得不仅仅貌相么?

歧视通常发生在相对具有优势的甲方上。

因为它知道自己能给出的,属于稀缺资源,我为什么不能挑挑拣拣呢?而我挑挑拣拣的时候,我是不是该考虑挑挑拣拣这件事的成本越低越好呢?

歧视,就这么发生了。

效率和公平有时候是冲突的。

比如说,民主社会的效率其实非常低,为一个破事吵半天,征询各方意见并说服大家妥协,显然效率不高。

我如果摆大桌吃饭要我点菜,我通常只问一句:你们有什么不吃的说出来。接下来,我是不会征询更多意见的。因为点菜这件事花上半个小时是很不明智的——千万不要一个一个问,你喜欢吃点啥啊。

但民主社会追求公平。

所以,政府是不能优先考虑效率的,什么电线比较乱为防止火灾索性把人统统赶走,这事有效率但没公平,社会不能这样治理的。

不过,公司不是政府,公司效率第一,兼顾公平。

如果你认识到这点,那么,你就不得承认,歧视在职场商场里的无所不在,是一个苦涩的事实。

歧视,虽然有助于效率,但有碍公平,所以是一个社会运转的潜规则,不是明规则。

也就是说,你堂而皇之说非985本科生考我校研会被歧视,已婚未育的女性我们不要,幼教女老师和女护士我们不给贷款,说出来被打脸那就活该了。

很多事属于可做不可说。

政治正确的核心目标是“应然”。

为什么要应然?

因为有助于社会稳定。

美国开国先贤们说:我们认为以下的道理不证自明。。。吧啦吧啦。

什么叫不证自明?

意思就是这是应该的这是必须的,应该的必须的东西就不要论证了。

男女平等是应然问题——舆论上倡导这个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不是实然问题——你非要论证男女在生理上心理上或者其它什么维度上没区别,有意思么?

男女平等,不证自明——请牢记这八个字。

大数据不会导向计划经济的。计划经济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安排,不倡导竞争。

说大数据会实现计划经济的几位大佬,本科经济学水平都没有。

但大数据会导向歧视。

处于隐私考虑,大数据要数据脱敏,所以对单个个体的深入了解,很多时候会很不方便。

但大数据会提供一个更为明显的概率结果。

某种人不贷,某种人不录,某种人不收。

各位可以看着,会越来越常见。

只不过,一个明智的组织,是不会说出来的罢了。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歧视的背后,其实是效率问题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市场情报洞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限时免费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