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成功的配件,除了移动电源之外,估计就是手环了。
在昨日(12月20日)举办的2016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雷军披露了小米生态链的最新情况,截止目前,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已经达到77家,其中30家已经发布产品,包括4家“独角兽”公司(市值或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其中,华米可以说是里面的王者,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称它们为“小米生态链体系中最强的队伍”。
华米是小米手环背后的制造商,小米手环以小米品牌进行营销,华米负责其设计、制造、应用以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华米称,2016年,公司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超过1600万台,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而小米生态链2016年营收总额预计达150亿元,这也意味着在77家生态链企业中,华米营收占比达1/10。
在小米手环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后,华为开始推出独立运动手表品牌Amazfit。今年8月底,华米科技正式发布了华米智能手表,据华为官网,截止本月初,这款运动手表产品销量达到10万台,按照每台799元的价格计算,营收总额达7999万元。
此前,由于相比起“小米手环”,Amazfit品牌在各方面的成绩都要逊色许多,因而引发了外界质疑,比如离开了小米的华米要如何运营,或者应如何把握推出独立品牌的时机。
确实,“小米手环”也依然是华米主要的营收来源。据36氪报道,在中国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上,小米一直是中国榜单上的“王者”。此前两个季度,小米的国内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四成左右,在今年二季度下滑至三成,但依然位居榜首。而小米手环是小米最为畅销的配件之一,自上市以来已经在中国售出了逾2300万个。
据新浪科技,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称,华米内部已正式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让运动及健康医疗大数据业务在2017年将全面转向基于AI技术驱动。目前,小米运动App日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
然而,回顾今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会发现着实有点惨烈,尤其是一些鼻祖级别的国外企业;但以华米和乐心为代表的中国厂商,表现却反而是逆势增长。
据36氪报道,国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龙头大哥Fitbit三季度净利润2610万美元,同比下滑43.01%,股价在当天大跌30%。美国的另一运动手环巨头,号称可穿戴设备鼻祖的Jawbone今年5月开始,就全面停产 Up 系列健康追踪手环设备,并把其现有库存全部出售给了第三方经销商;估值也缩水到15亿美元(2015年初的估值30亿美元),相当于2011年时的水平。
同时,某些交易似乎标志着行业已经进入了洗牌的阶段,智能手表的始祖之一的Pebble被Fitbit收购,由于收购协议只涉及软件部分,这意味着,它原来的硬件产品将会被抛弃,由于遭收购,Pebble也取消 Pebble Time 2 和 Pebble Core 两款产品的发布。
中国市场和中国厂商的表现却颇为惊人。
小米手环则是里面较为出彩的,小米手环凭借着高性价比,国际销量一直不俗,除了在印度大受欢迎之外,在朝鲜也被抢购一空。整体来看,全球市场上,小米手环位居第二,排名仅次于老大Fitbit。IDC最二季度追踪报告显示,小米依然是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设备厂商。今年8月,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表示,华米已经是全国第一、全世界第二的智能可穿戴企业。
据此前36氪报道,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954万台,同比增长81.4%。而全球范围内的出货量已经下滑到了26.1%,而且此前增速已经在不断放缓。因此,有媒体认为,2017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
Gartner研究总监邓雅君表示,华米产品以价格取胜,非智能手表。中国厂商擅长在低端的价格带创造性价比高的产品,中国消费者有较低的购入成本,中国市场有多层级的销售渠道堆栈出来广大的销售网络与多样的销售模式(例如赠品与转出口市场),再加上为数众多的的购买者(未必全然是穿戴者) 造成的长尾效应是有可能造成在中国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反应较国外慢的状况出现。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经理肖晶则认为,海外市场的可穿戴设备功能以健身追踪为主,而中国市场的产品形态和功能更为丰富,这使得中国基础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华米的喜人业绩离不开整个中国的市场环境,而且分析师认为,在国内市场的激烈厮杀,也使得中国厂商在海外有了与国外公司抗衡实力。
肖晶认为,中国可穿戴设备本土厂商的综合实力也有了快速成长,已经逐渐将关注点从硬件性能转移到应用和软件平台的开发;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必备功能”越来越多,中国厂商已成为可穿戴支付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头羊;而且不少厂商已经逐渐走向海外。除了小米之外,中国厂商乐心(Life sense)也挤进了这个市场的全球前五名,而原来的三星这被挤了下去。
肖晶说:“以小米、乐心、小天才为代表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在经过本土市场快速、残酷的洗礼后,其所积累的产品功能、软件技术、渠道策略等优势正使其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中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