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数 BRIGHT DATA”(ID:BRIGHTDATA),作者 小鱼,36氪经授权发布。
“希望下次有项目的时候,也能等到于老师的秒删和小论文加持。”围观于正以一己之力将自己送上热搜第一,还顺便带上了陈妍希和Angelababy后,某影视行业从业者发出了如上祈祷。
故事开始于于正的一篇秒删博文。6月28日下午,于正晒出Angelababy小龙女扮相的照片并喊话:“当初你要是没有生病,来了我的《神雕侠侣》,那我就不会被群嘲了~此生最大的遗憾!”之后又秒删该微博,引起了网友热议。
随后他再次发文表示自己也就感慨一下,以后尽量闭嘴,“不过我估计我做不到,先暂时低调一下吧!”说到做到的于正很快在这条回应微博下,连续怒怼了8条质疑的回复,“力战群雄”。
或许是昨天的怒怼并不过瘾,也或许是在此次对刚中,对于网友纷纷提起多年前演员沈泰在咖啡馆与自己起冲突一事不满,于正在今天早上再次发博,讲述了当年旧事。
此文一出,于正的热搜果不其然被安排上了,连带着故事中的两位男主角也应声上榜。而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今天下午,于正在再次回应了与演员黄璐的恩怨。昨日,黄璐直指三年前在综艺《演员的诞生》中于正对她“辱骂工作人员”的指控是“混淆视听”,站队附和的秦岚是“抱团谄媚。”这一番回应,又把秦岚送上了热搜。
两天靠3篇微博,喜提8个热搜,制造多个话题,于正可以说是编剧界当之无愧的流量担当了。
百度指数方面,于正的搜索量也在近日达到高峰。截止至发稿,仍然呈现走高的趋势。
图片来源:百度指数
有意思的是,于正也并未浪费这波流量,在昨晚深夜的另一条回应微博中,于正借机宣传了自己的新剧《大唐儿女行》,一副破罐子破摔之势。
虽然该剧播出时间还未定,但凭借于正本人话题制造机本机的人设,热度似乎并不用操心。
从这一维度来看,娱乐圈能和于正一争话题担当的编剧,应该只有郭敬明了。以热搜角度出发,根据FUNJI数据显示,近90天来,于正和郭敬明两人的关联热搜数量均为14条,在榜时长分别为86小时和91小时,在话题热度方面不相上下。
图片来源:FUNJI
而与两人相关的高频词中,“热搜”、“流量”“话题”等关键词表明在大众印象中,两人也已然是吃瓜群众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对象。
图片来源:微热点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以社交网站为阵地,不断制造话题,吸引群众眼光呢?
从于正和郭敬明的“宣发战绩”来看,善用秒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巧。此次于正引发的话题便是因为秒删引起的,实际上,这也不是于正第一次因为秒删引发关注。
今年1月,于正曾在自己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暗指某男星和女星一起演戏产生了感情,还说此后两人各自成家。于正全文并未标明男女主身份,引来网友猜测,质疑男主女主是陈晓和赵丽颖。同样因为引发不少争议,于正秒删了该条微博。
虽然该微博被秒删,但文章中提到的于正旗下的演员张南却收获了一波红利,根据百度指数,在于正发布该篇博文后,张南的搜索指数达到了那段时间的峰值,于正的秒删营销又起了作用。
图片来源:百度指数
此外,今年2月,于正还秒删过秦岚身穿家居服唱歌的视频动态,而这些秒删均成为了吃瓜群众的瓜田。
相比于正,郭敬明在秒删上的营销意味更为浓厚。2018年4月,郭敬明在微博曝光了《爵迹2》中王源和王俊凯的剧照的剧照,不过几分钟,郭敬明就迅速删除了微博。第二天,郭敬明秒删新剧照登上热搜,这波营销成功吊足了粉丝的好奇心。
秒删之外,两位宣发大户也很喜欢靠真情实感的“小作文”引发关注。相比明星们的惜字如金,没有艺人身份限制,两人经常运用中长篇幅的文字进行宣发。
这一特点在于正身上更为鲜明。CBNData星数统计发现,于正在6月共发布微博35条,其中50字以下的博文仅有5条,100字以上的微博为24条,主题包括推荐自己旗下的艺人、分享自己新戏的故事梗概、回应相关争议话题等等。
于正近期最为出名的小作文便是著名的“字母故事”了。6月2日,于正在社交平台上突然发长文,用了一堆的字母A、B、C、D、E来代替明星的名字,揭秘了演艺圈争斗内幕。这篇指向意味明显的微博收获了百万点赞,转发为之前的10倍。通过这种明里暗里的内涵长文,于正成为了不少网友窥探娱乐圈的窗口,也为自己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高潮。
而郭敬明在长微博的数量方面并不占优势,但胜在频率较高。以近期郭敬明担任导师的选秀综艺《少年之名》为例,作为目前唯一一档男团选秀节目,《少年之名》请到郭敬明当导师算是省下了一大笔宣传费用。在前期节目未播的情形下,凭借取关、声讨节目组等一系列操作,郭敬明为这档节目带来了不少热度。
截至目前郭敬明已经发布节目相关微博33条,占了他近期博文数的97%,其中,还包括一篇将近2000字的节目反馈。于是,郭敬明也被粉丝称作“整个节目最努力的人”,就连节目官方也为郭敬明冠上了宣传总监的名号。
但在娱乐圈,并不是学会秒删和写小作文就能赢得话题和流量,在成为热搜神器之前,他们算得上是争议本身。伴随话题和热度而来的,是数不清的质疑和谩骂,或许每个影视项目都很希望有这样的营销大户加持,但能否承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毕竟,宣发再给力,也需要人和作品本身配得上,不然,“强捧”的反噬会和热度来得一样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