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商业地产大数据联盟秘书长、中商数据CEO周长青在“2017中国新零售运营峰会暨金蝉奖颁奖典礼”上表示:“由于实体商业流量的粗放运营,购物中心平均高频客流占比低于6%,每年有超过15亿的实体商业的流量被浪费。”
购物中心的运营一直以来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我们先看一下市场的整体数据,去年我们看到的市场供应是井喷的,单单上海去年一年,新增的商业供应就超过215万平方米,今年还有更多入市的项目,竞争非常激烈。
我们再看一下流量的情况,从去年开始,大量的电商开始布局到线下的实体零售业,这些年我们购买流量的成本在逐渐增加。从2014年-2015年后,商业地产土地的整体走势是比较趋稳的。从流量的成本来看,线下实体商业的流量成本已经低于线上,这也是为什么最近阿里跟百联有更多的合作,也有像盒马鲜生这样的布局,其实所有生意的本质就是流量和转化率。
线上的运营和线下是一样的,都是在做一个流量的采购,目的是把我们的人转化成我们的客,同时逐渐通过他的下单和更多的触点,使其成为我们的会员,最后到粉丝。
那我们看一下线上是怎样线上呢?同样,这个流量也做了大量的采购,通过各种竞价导入流量进入界面,就开始不断的给予各种的刺激,比如说双11,我们现在还有各类的红包,包括今年过年,我看到购物中心有跟口碑有一些合作,这种敬业福,包括做很多精准的推送。
那么成本呢?
一旦我们开业,这些流量就会过来,我们也会增加很多的体验,也招商做了很多不同的品牌。但是,后面我们再去引导他们下单提高我们的坪效,包括重复购买,我们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动力,这方面的运营面临很大挑战。目前实体商业的整体增长依然还是很高,这当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城市,我们整体城市的投资提升了我们整体的生活环境,城市的消费升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被动的流量转化。
我们也做了很多主动的工作,比如说IP,我们围绕着场景做了很多打造,但依然面临着品牌同质化的问题。也有很多项目因为周边商业供应不足,竞争没有这么激烈,但未来的供应量还会增加,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数据。
我们通过一些初步的筛查和可行性分析,用留存的数据做基本调研。但是,当我们开始做一些运营的端口时可以看到,他会开始做很多轨迹的追踪,因为线上对于人们数据的抓取更有效,更完善。同时对于人们相关的访问情况,包括后期的追踪,绑定的账号相关LBS的数据都会做深度的追踪。
而线下到后端呢。可能大家能够看到更多的就是客流量、销售额,甚至我们跟一些购物中心交流,在这方面很多数据也并不准,我相信大家心里是有数的,有的进来的客流和出去的客流数对不上。后边到店的频率和购买的方式,很多购物中心的会员实际的激活率非常低,到粉丝这个阶段,是不是能够像线上的粉丝一样主动的帮我们的项目做推广。
我们线上可能比线下还有更多的差距。这中间我们看到,由于我们高频到访的客群的整体水平比较低,每年有超过15亿人次的流量是被浪费的。所以,我们再看一下那刚才说到的数据的鸿沟需要怎样去抹平。
首先我们看到是3类,第一是行为数据,那另外就是空间数据和交易数据这3类数据。
我们购物中心目前的运营已经在做很多收集。
比如说行为数据,从我们去年做了大量的项目中可以看到,我们记录人们在场内的行为,场外的行为,他的工作休闲的状态,也包括大家手机的安装App,包括一些浏览网页的偏好。
另一类是交易数据,购物中心自身是有一些流程,比如我们客单价消费的频次。
另一类是空间数据,我们也有看一些人们在场内的行动轨迹,包括他在不同品牌停留的时间。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3类数据没有做到更好的交互,未来就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打破数据壁垒,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年5月份成立了大数据联盟,同时呢,要做更多的清洗,包括我们对标签做到更多的交互和统一。
我们看到未来线上线下会是一个数据的闭环,可以让更多的线上运营数据的方法技术,包括一些思维和案例用到线下,围绕着整个人在商场的消费,形成一个生态的闭环。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开始跟客户的触点,就开始建立数据的标签,做好更多的分析。
我们在购物中心跟消费者的触点时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开业是很大的流量,那么我们在每一个触点要尽可能地设立不同的标签,留存他的信息,包括通过二维码通过各类的端口,留存的信息之后的未来的推送都会完全不同。
数据化的这个闭环是应该围绕着购物中心的一个生命周期,不同的节点也是消费者不同的生命周期。消费者在经过了一个触点之后,通常会有一个流失时机,在这个时期,我们要给他一点点激励,让他再回来,所以就应该是这样一个曲线上升的过程,最终才能达到一个重复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