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市场情报洞察 > 聊聊“禁了又禁”的耽美 >

聊聊“禁了又禁”的耽美

转载时间:2022.02.20(原文发布时间:2018.12.19)
12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22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作者:李婉雪,36氪经授权转载。

时至年末,盘点2018年的剧作,从亚文化圈层闯出去的最大黑马,当属今夏被看作爆款的《镇魂》。这部改编自小说《镇魂》的网剧,自上线后网络累计播放量9.4亿,新浪微博话题#剧版镇魂#阅读量破37亿。这已不是亚文化圈层的第一次数据性胜利,其实,这个亚文化圈层在二次元,还有一个普遍被大家所知的名字——耽美。

这个词最早源于19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后来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概指唯美、浪漫的事物。再到后来,耽美一词逐渐被用来表述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爱情,并由此衍生出单独的派系——耽美派。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对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后引伸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

1976年左右,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耽美作品诞生在日本,后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在网络空间中蓬勃发展,现已成为一种不容忽略的亚文化类型。从文学、漫画,到后来广播剧、影视化的演变,再到现在流行的“社会主义兄弟情”真人CP,下面,我们从资本注入的角度,聊聊这个圈子的“前世今生”。

“混沌”中的第一步

耽美于1997年左右传入中国,以小说为载体,后来逐渐出现漫画、动漫,多为日本作品。耽美小说在当年的中国大陆是禁止出版的,所以此类书籍多以个人收藏(个人志或台湾印刷本等形式),小范围流通。

直到进入21世纪,手机的使用开始普及,电子书这一功能的出现,让更多的作品以电子书形式出现在各大文学平台,但由于当时文学网站还并没有耽美这项分类,所以这些作品被夹杂在言情小说中,被部分读者误读,继而引发起兴趣,而产生了第一批初具规模的亚文化爱好者。

以作者筱禾的《北京故事》为代表,从最初在第一本网络杂志“花招”连载,到2001年被改编为电影《蓝宇》,在香港上映。这大概是那个年代,由小说改编为影视的一次最成功的尝试,但尽管获奖无数,由于大陆禁播等限制,耽美这一概念最终未在大陆普及开来。

聊聊“禁了又禁”的耽美

《蓝宇》剧照

再后来,以2003年建站的晋江文学平台为主,诞生了一批经典耽美文学,如作者暗夜流光的《十年》,被视为耽美界的中流砥柱,在耽美界的对外关系中,树立了耽美文的正面形象;作者seeter水天的《怎见浮生不若梦》等。当时的受众主体,多为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80后,和刚刚成长起来的小群90后,这也为后来耽美的发展奠定了部分基础。

随着这个群体的扩大,2005年左右,这批耽美作品经由威向文化出版社、露西弗出版社等,从网络文学走向正式出版的道路,这是耽美走向商业化的第一步。

耽美文学的商业模式

而文学平台的发展,也随着圈层的扩大,有了自己的跨越。以晋江文学城为例,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3月,晋江文学城纯爱版块发表的各类耽美小说已超过43万篇。耽美文化以各种载体形式的宣传,与资本层面的大量注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耽美小说的创作中,文学网站也有了愈发成熟的商业模式。

《壹娱观察》通过搜索发现,随着文学网站稿费制度的完善,作者可以凭借读者的点击、阅读和收藏及加V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稿费。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稿费,作者开始增加字数扩大篇幅,以期延长读者的阅读时间,增加其阅读次数。据数据调查显示,现在热门的耽美小说字数都在50万字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百万,典型的代表作,如耳雅的《龙图案卷集》、谢亦的《末世纪》等。

聊聊“禁了又禁”的耽美

《龙图案卷集卷二:血染碧水潭》

然而,稿费模式带来的数量与篇幅的增加,虽然表面看来,体现了耽美文学的生命力与强劲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来看,一些作者为了点击量而刻意增加篇幅的行为,也导致了部分小说作品泥沙俱下,甚至出现抄袭、粗制滥造等问题。

而对于一批高质量产文作者(即作品本身有一定粉丝基础,有望出版或改编),文学网络平台则采用签约作者的模式。同样以晋江为例,签约作者一般有四种收益:VIP章节收益(每千字3分钱,作者与晋江六四分成,其他网站大部分是五五)、定制印刷收益(前提是有足够基数的读者购买,晋江回扣20%)、晋江各种奖励制度(全勤奖、创新奖等)、霸王票收益(读者的打赏,晋江和作者五五分成)。

其中,定制印刷属于个人志类型售卖,与出版不同。而在出版方面,各大文学网站多起渠道作用,各类出版社会有专人在网上看文,如果认为一部作品有潜质,会文学网站编辑联系,随后由编辑联系作者出版。目前,出版社阅读概率较大的文学网站,主要为晋江文学城与起点中文网。

除去出版,耽美作者最“捞金”的商业模式,当属网文改编。而涉及网文改编的作者,收入构成大概是这样的:版税+IP卖出分成收入+网络订阅收入。

例如去年一部大红的剧《全职高手》,是盛大文学与七星电影的合作首期,提供的用以改编的网络小说这一。《全职高手》是一部以网络游戏为背景的小说,原著作者蝴蝶蓝便以80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跻身2014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第17名。不过虽然《全职高手》被耽美圈层追捧,但是和《盗墓笔记》类似,男主角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感情线,只是拥有众多“同人向”的耽美衍生作品,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耽美小说。

但这样明确感情线的小说风格,却是近些年一些耽美作者的心头好。很多作者认为,这样打擦边球,重剧情线的小说,受众更广,且更容易获得出版及改编机会。

“破晓”时分,耽美网剧拉开序幕

随着耽美圈层的受众基数越来越大,圈层人不再只满足于文字一种表现形式,cosplay、同人漫画、广播剧等由此诞生,这种出于“为爱发电”的兴趣之作,前两者在渐渐累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群体后,开始像最初的个人志,走小范围群体性贩售之路;而后者多为非盈利模式,但早期通过配耽美广播剧的声优,多数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体,为日后走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一时期,网络上一个名为“字幕组”的出现,让英剧、美剧、泰剧等耽美影视作品加速流入这个圈层,以典型的《同志亦凡人》、《为爱所困》等作品,将“纯洁的爱”与“同性相恋”组合在一起,以精彩的剧情将耽美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越多的作品在网络流传开,这一圈层观众的诉求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恰逢2014年网络自制剧大潮的兴起,于是,第一部耽美题材的网络大电影《类似爱情》应运而生,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开创了网络剧+大电影的播出形式,即,率先在院线上映大电影(精华版),在一系列的宣传和电影上映累积足够的受众基础后,将网络版(分为15集,每集时长15分钟,每周播出2集的方式),在优酷平台进行付费播放。

聊聊“禁了又禁”的耽美

《类似爱情》剧照

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剧上线三天,全集总点击量已达70万,五天后,总点击量便突破百万大关。这部以国际化同性爱情发展背景为视角,分析了中国同性间爱情的发展状态与生存语境的剧,在获得了不俗的点击率与社会话题度的同时,也将耽美推向社会大众面前,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多数人的关注与理解。

随后,在2015年5月,又一部耽美网剧《我与X先生》的播出,耽美剧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网络作者柴鸡蛋的耽美小说同名改编的网络剧《逆袭》与《上瘾》,据数据显示,2016年1月29日《上瘾》播出后仅24小时,便获点击量1000万,并在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成为热门话题,播出后20天,话题#上瘾网络剧#在微博上已达8.4亿阅读量。

耽美网剧在2016年达到最盛,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付费播放,成为那个时期最主要的商业模式。而一部部耽美剧的火热背后,更多的还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根据《耽美剧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以最火的两大网剧《逆袭》和《上瘾》为例,资本方以网剧为手段,实则艺人经纪才是最终目的,两部剧的收入不算版权、点击量和广告植入,单单以未删减版DVD和相关周边就收回了成本。

有数据显示,《逆袭》DVD在淘宝上第一批发行了7000册,每册235元,上架3分钟就被一抢而空,首批DVD收入就有164.5万,而制作费150万就已回本。而《上瘾》的两位主演,自网剧播出后,微博粉丝数暴增,并接到来自《时尚先生》等多个杂志的约拍。后续,其公司利用商演及开展的各种活动,成功将角色粉转化为演员粉。可见,当年的耽美剧,不仅是低成本较高收益的代名词,也同样是捧红演员的利器。

除了购买耽美作品版权,进行影视剧的改编,一些传统的影视公司开始通过资本的方式直接进入相关上游领域。比如光线传媒2016年投资了北京锋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锋芒)。柴鸡蛋是该公司的创始人,她作为圈内知名的耽美作者,一手打造出上文提到的《逆袭》和《上瘾》两部颇受关注的耽美作品。当时有报道称,双方未来会在IP、艺人等方面展开合作,也就是说,未来有可能出现双方联合开发IP的情况,而在艺人经纪方面,锋芒旗下的艺人许魏洲、林枫松、陈稳将同时签约光线,签订三方经纪合约,由光线传媒和锋芒文化共同管理。

光线传媒艺人经纪总经理孙永焕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线的院线电影和电视剧都将优先考虑锋芒的艺人。光线传媒曾公开表示,柴鸡蛋只是一个耽美作者。而柴鸡蛋本人也曾称,自己“不是只能做耽美剧”。在光线投资锋芒的同一年,有消息称,在光线传媒和阅文集团联合开发的一大超级IP《星辰变》中,柴鸡蛋担任编剧一职。

公开转隐晦,“同性爱情”变为“男男CP”

上述《上瘾》和《逆袭》这两部现象级耽美剧,因其有相当一部分的床戏、吻戏镜头,尺度颇大,因此双双被勒令在中国大陆下架,甚至到现在在网上也难觅资源。

据《2017年网络剧行业报告分析》显示,在2016年出台的各项禁令,让耽美题材在尺度的把握上有了新的转变。不少耽美剧为了可以正常过审,争取最大化的市场接受度,在剧情的处理方式上,多采用隐晦的表达、情节删减等惯常使用的方法。在作品的改编上,也开始出现“去耽美化”,如《识汝不识丁》和《愉此一生》,这两部改编自耽美小说的网剧,就在题材上分别套上了“古装探案剧”和“年代谍战剧”的外衣。

聊聊“禁了又禁”的耽美

《识汝不识丁》剧照

一方面是耽美剧用这些“擦边球”的方式,在相关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些基于耽美的作品,经过改编后的开始向励志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发展。从而使所谓耽美向的剧集不再是单一的男男主线内容,而开始呈现多类型化发展趋势,精良的画面与剧情,使受众范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愉此一生》开播后热度却持续飙升,上线3天突破两千万点击量,收官突破60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8.1亿。可见,经改编后的耽美剧,更符合大众及政策流向,凭借“有颜、有质、有情怀”,也能在网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通常对耽美作品的改编,原著中感情线的走向被认为是改编的重点方向:一是由耽美向改为BG向(异性恋),比如作者青罗扇子的《重生之名流巨星》同名改编的悬疑偶像剧,最终结局就定位在了男女相爱之上。

二是由耽美向改为兄弟情,例如由作者墨香铜臭的《魔道祖师》改编的《陈情令》,在剧情中架空添加了一位女性主角,将原本的双男主,改成了纯粹的兄弟情。这一消息流出后引起一些原著粉的不满,而这也成为不少耽美作品改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失去了部分原著粉的“拥趸”。有原著粉就曾表示,很多耽美剧集因为剧情的过度删改,导致原作变了样,正剧不像正剧,耽美不像耽美。

虽然如此,但对于耽美作品的改编不会停止,制作方在改编过程中考虑的远不止原著粉这一个因素。从这个文化市场的角度看,耽美系列作品频频被影视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耽美不再是仅限于小众的一种文化标志,而通过改编,影视剧又重新赋予了耽美作品在主流文化中一些新的表现方式。

有意思的是,在耽美改编作品之外,诸如《仙剑奇侠传3》《伪装者》《南方有乔木》等剧的播出,不少正剧也开始不同程度的打出“男人间的真性情”这套友谊牌。有分析认为,这样不仅符合相关条例,恰到好处“发糖”,还能满足一部分观众喜好,于是,“男男CP”从此崛起,也成为现在影视剧宣发,吸引流量的主要策略之一。而这种“兄弟情、朋友义”的CP方式,通过情节起伏的剧情,吸引并包揽了圈层内外两方的受众,而获得一致好评。

有制作方认为,讲故事给观众,情趣很重要。虽然一些制作方认为自己的正剧并没有主打“男男CP”的想法,不过“重在人物互动,细节取胜,让演员活起来,来个小火花,小情趣,造成一个情绪上的小高潮,把观众刺激一下”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男男CP”的打法不谋而合。

有消息称,打造了今夏另一部爆款《延禧攻略》的制作人于正,下一部新戏《鬓边不是海棠红》已在横店开机,由黄晓明、尹正主演,该剧同样改编自水如天儿的同名民国耽美小说,只是这部剧将朝哪个方向改动,剧中又是否会出现何种向的感情走向,目前尚未有更多消息流出。

聊聊“禁了又禁”的耽美

《鬓边不是海棠红》开机图

前期一些或成功或平平的尝试,使网剧甚至电视剧市场都不再局限于纯言情改编,今年《镇魂》成功则让不少人再此关注到了耽美改编剧集的这部分市场。有消息显示,未来有一批耽美题材的小说即将影视化,很多作者的作品甚至没有写完,影视版权就已经卖出。比如中汇影视收购了晋江大部分IP,如《图灵密码》《破云》等,未来或将用于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做出系列操作。

每个时代所诞生的文学,都包含着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性与弊病,这也是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现之一。从文学层面来讲,这个在20世纪末,被作为一种女性通过创作和欣赏,进而去表达自身对纯爱、自主、平等的诉求而风靡起来的小众文化,发展至今,圈层基数的扩大带来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又引来资本的注入,让最初的耽美文化从性质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耽美,从一个舶来品,到如今在中国大陆发展出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亚文化商业模式。随着人们接受程度的提高,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变化,这种原本仅属于一部分人“自嗨式”的小众文化,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冲出圈层,开始被更广大的用户关注和喜爱,而以此文化为基础的影视作品,也逐渐焕发出自己的魅力,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运行法则”。也许,现在的耽美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个社会所独具的特征和属性,未来,或也可能在上层建筑发展与改变的基础上,赋予它更新的表现形式与商业模式。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聊聊“禁了又禁”的耽美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市场情报洞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限时免费的市场情报洞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