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比智商和学历更重要的,是这3种思维方式 >

比智商和学历更重要的,是这3种思维方式

转载时间:2021.09.20(原文发布时间:2019.09.30)
11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15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涯研习社”(ID:xjysyyxs),作者六块儿,36氪经授权发布。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见识,更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喜欢读商业类、创业类的人和事,看得多了,渐渐发现,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都脱胎于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好像看不见摸不着,却是那些佼佼者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今天,资源和科技的门槛越来越低,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利用资源,正在让人与人变得越来越不同。它们可以指导商业经营,当然更可以指点生涯迷津,尤其在我们困顿的时候,丰富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感叹:“啊,原来还可以这样!”

1、跳跃思维

吴晓波曾经在散文集里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2008年7月,时值改革开放三十年,吴晓波接到一个任务,用4个月的时间,以他的《激荡三十年》书稿为蓝本,拍摄一部纪录片。按照原计划,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要采访书中出现过的100多个名人,要知道,能够在书里留名的人物,基本都是社会各界声名显赫的名流,怎么可能排着队等着你去采访?这几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编导团开了两天闭门会,气氛也越开越沉闷压抑,大家几乎要绝望了。好在,他们的团队里有一个喜欢死磕自己的胖子——罗振宇。

眼前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索性跳过去不解决了。

罗振宇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提出了一个“绕道”的办法:“我们索性一个当事人也不采访,只访谈他们身边的观察者,比如‘南方谈话’的亲历者,至少能找到10个以上,比如柳传志,采访过他的知名记者至少有两沓,有些人即使能采访到,也坚决绕开。”

吴晓波事后称罗胖贡献了“方法论式的革命”,这个“跳跃式思维”的闪念拯救了编导组,他们绕开了大山,发现了另外一大片肥沃的平原,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所有访谈的内容。

类比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两个“坎儿”,或者说瓶颈。在人类的本能中,看见问题,要么打,全力攻克,要么逃,节节退缩。

只是这两种行为方式,都很容易让我们迷失在一城一池的得失当中,忘记自己终极的目标是什么。

但请记住:条条大路通罗马。

眼前的问题,往往未必是真的问题,只专注于那些被我们认定的最大问题,会造成盲目的努力和死磕。

例如,年轻人在就业的时候,就特别需要跳跃式思维。记得一个大学同学毕业时看上了一家国企,连续报考了三年都失败了,终于在第四年压着线入了职,但是他这才醒悟,那种枯燥、琐碎的工作,和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相去甚远,而这些年的努力,其实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如果一开始,他就能够跳过眼前的考试,一方面拷问自己,究竟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成长,十年后自己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多方了解,看看这家国企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许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其实,面对这个大学同学的问题,有一个成熟的理论思考模型:CD模型。

比智商和学历更重要的,是这3种思维方式

看自己的能力如何满足企业需求,组织满意,获得职业上的成功。

看组织的回馈能否满足个人的需求,达到个人满意,获得职业上的幸福。

清晰地梳理了自己的需求,能力,企业的要求,回馈,能在选择之前,避免不必要的纠结。

希望跳跃思维,能帮你另辟蹊径,看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2、逆向思维

近两年,裁员事件不断,让职场人也都有些忐忑不安。那么公司情况不好了就一定需要裁员吗?不如朝问题的反面看一看。

《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美国加州一所著名大学的工程系曾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加州教育预算削减10%。

“问题很严重,”系主任说,“工程专业在下学期要迎来的新生比往年多30%,我们却必须削减10%的预算,我们无法减少校园固定设施的成本,唯一可以削减的只有工作人员。但是,学生增加了30%,教学人员却减少了10%,这还怎么开展教学?”

这是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如果是顺着裁员、省钱的惯性思维来看的话。逆向思维在此派上了用场,节流的对面,就是开源。

系主任找到专家咨询,专家问,“工程专业的教员平均工资是多少?每个教员平均能为学校带来的研究款项和补助金是多少?”

答案是,后者是前者的两倍左右。

“这可能就是我们需要的答案,”专家说,“你需要的是雇佣更多的教员,而不是解聘教员,要应对预算削减的问题,这也许是唯一的办法。”

就像投资,不是所有人都能对抗短期的损失、能看到长期的回报,这需要远见和胆识。

系主任受到启发,“尽管可能遭到反对,但我会不顾一切去做,再雇佣十个新人,新聘任的教授带来的经费一定会比他们的花费更多,我有信心,一定没问题。”

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在这个盲从跟风的时代,逆向思维者往往能从人群的背面,发现黄金。

当身边的人变得保守,创新就可能带来机会;

当身边的人变得浮躁,沉淀就可能带来机会;

当身边的人忙于竞争,合作就可能带来机会;

当身边的人开始退场,坚守就可能带来机会…

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突破几乎都来自于反其道而行,但人类的从众心理却从来没有变过。

所以每每当我们准备随大流的时候,不如让自己停下来,看一看后视镜里的世界,关注一下大家抛弃的领域,也许那里就蕴含着你的机会。

3、嫁接思维

无人机,这应该是一个很酷的东西吧。

就像“大疆”那样,很潮,飞在城市的上空,拍出精彩的短片和照片。但同一种技术,在一片土地上遍地开花,在另一片土地上,也可能结出让人惊喜的果实,这个土地,就是“应用场景”。

何帆博士在他的《变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彭斌是一家无人机公司的创始人,起初他们的业务面很广,包括测绘、航拍、巡线等等,2013年,一家新疆的公司向他们采购了大量的飞行控制系统,这引发了彭斌的好奇,他们要干什么?

彭斌带着好奇,第一次踏上了新疆的土地。在那里,他发现了无人机新的应用场景。

当地的农民把他们的飞行控制器买来,重新组装改造,成为了植保无人机,用来给农作物喷洒农药。在高楼耸立的城市,无人机凭着航拍等小众需求,在夹缝中生存,但在广袤的农村,它们的价值得到放大,好像飞得更“开心”了。

新疆的棉花占到全国棉花总产量的74%,随着人工人本的水涨船高,对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当年,在彭斌们的努力下,2000多架无人机奔赴新疆,累计喷洒棉田3800万亩,行动代号“秋收起翼”。

要知道,美国的航空植保普及率达到了65%,而中国只有2%,这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市场。很多时候,技术和能力的竞争在最热闹的领域已经拼得头破血流,殊不知,把这些“过剩”嫁接到无人问津的角落,可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牛人拥有超牛的能力,这似乎是一条真理。

但是,牛人更牛的,是他们能够找准自己施展能力的平台。

何帆说:除了极少数石破天惊的突破性技术之外,大部分创新都只是已有技术的“混搭”。这一点,对于职场中的能力来说也是一样。

你的专业能力也许在本行业永远难以登上“华山之巅”,但是如果你懂得带着它与其他能力嫁接,到别的行业试试水,也许就能发现新的“应用场景”。

这就是古典老师一直强调的能力迁移术。学翻译的竞争激烈,可能在在线英语教育上有所作为;写作爱好者众多,可能在内容营销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拍电影的大多数人的梦想,可以在歌曲MV上先做一下尝试(是的,最后这条说的就是周杰伦)…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不是说你不够优秀,而更可能是你眼界不够宽,没有看到更多的选项。

4、小结

知识的累积需要靠平日的点滴,思维的转变却可以一日千里。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顿,遇到瓶颈,这个时候,站在困顿面前的你,可以选择向前看(死磕它)、向后看(逆向思维)、绕过去看(跳跃思维)、在别处看(嫁接思维)、向里看(困顿本身的意义)…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多了一面,人生就多了一种可能性。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鸡汤似的老话,就像一句咒语,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显灵,就看你有没有真的开动脑筋。

正如米尔顿在《失乐园》所说: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灵感,你的任何起心动念都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比智商和学历更重要的,是这3种思维方式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