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下午,由明势投资的创始人黄明明牵头,来自硅谷的卫星初创企业Nanosatisfi的创始人Peter Platzer,清华大学社团天空工厂的一些同学,以及36氪的作者聚集在氪空间,一起讨论有关人造卫星初创企业的问题。当然,主要是我们问,Peter在讲。
和Peter交谈几句后我便发觉,他身上带着一股奇点大学的气味,有着以科技的进步改变整个世界的决心。一问之下,Peter果然是从2009年奇点大学的项目毕业。在此之前,他在祖国奥地利学校高能物理,后来去了波士顿咨询公司。
为什么选择人造卫星这个领域?
继承了奇点大学的思想传统,Peter认为技术的发展是指数式的,我们已经可以做到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卫星就是一个例子。
目前大型的卫星上使用的技术十分老旧并且昂贵,并没有很好的展现摩尔定律。而由于上千亿的资金被投入到了小型化,轻量化的智能手机的研发,产生了许多高性能而小型化的硬件,而将他们用在卫星上便能够制造出新型的,小型化的轻量级卫星。
因此,利用两位美国教授在1999年提出的CubeSat方案,Nanosatisfi的团队设计出了能用一只手拿稳的开源卫星ArduSat,允许用户将自己编写的程序在ArduSat上运行,这个项目在Kickstarter上成功筹得10万美元。
世界上第一枚AruduSat卫星在去年8月成功被部署到太空中的近地轨道上。
Nanosatisfi并没有止步于此。如果说ArduSat更多的是一个开源的创客项目,那么Foresight 500便是一个从狂想到实用的商业项目。
同样采用CubeSat架构的架构,每颗Foresight 500卫星的成本是为几十万美元,远低于传统卫星动辄上亿的研发和制造成本。Foresight 500的主要功能包括GPS,通过无线电对航船和飞机进行定位,记录天气数据等。
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被水体覆盖,而人类是难以在深海建立信号站的。因此,与在远洋航行的船只或者飞行的飞机通讯往往通过卫星完成。不过,租用通讯卫星价格及其昂贵,因此尽管这种通讯方式一直存在,却并未得到普及。然而马航事件后,各国政府以及航空公司都重新开始重视对飞机的追踪。因此,Peter认为现阶段是一个极好的推行低价商用卫星的机会。
这次Nanosatisfi的团队来到亚洲,便会在新加坡建立其亚洲办公室,从而服务整个亚洲市场。Peter极为重视亚洲市场,认为这里将会是互联网创业的未来。
而天气卫星则是另一块巨大的市场。Peter认为,现有的气象卫星受限于价格因素,无法进行大量的布局,因此难以提高天气预测的精度。而如果以相同的资金投入采用Foresight 500卫星,则能布局海量的气象卫星,从而更为精确进行气象数据的采集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