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一个极具暧昧的词汇。对于一些塔楼高筑的行业,即便是在这个“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脉依旧是无法揭开的灰色地带。
比如在影视圈,你想认识一个人并不难,这个行业推崇“火机原理”,借火抽根烟的功夫,就能和剧组里的甲乙丙丁搭上两句话。但若真想建立关系却不容易——大家谁也不信谁,别说你替张导扛过枪,你为陈导流过血,你不是角儿,百度和你的关联只有“很抱歉,没有找到与“xx”相关的网页”。
水再深,国外也出了一个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拿到国内,大家也开始试图在影视圈里做个连连看,比如“影人圈”、“我们出品”、“抓马”等等,今天要聊的“入戏”APP也讲了一个为贵圈送水的故事。去年11月份,入戏拿到了厦门登嘉资本天使轮融资。
中国版“IMDB”
和其它重社交的同类产品不同,入戏认为尽管贵圈工作协同方式很原始,升级基本要靠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比如从电话到短信再到Wechat,但他们并不想做行业里的“微信”或者“钉钉”。道理很简单,基本的社交功能微信里都有,而这个行业里的从业人员并不希望改变已养成的从业习惯,他们只是需要一款专注圈内真实人脉的“脉脉”。
为此,入戏App以“为影视从业者的服务”为出发点,搭建了自己的影人数据库,通过自主研发的用户画像及人脉关系链路的数据模型,实现了影视圈“三度人脉”的个性化分析与推荐。入戏影人影人数据库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分为三种:人工统计;通过算法进行数据抓取;和影视出品公司及后期制作公司建立合作。
目前,入戏的数据库中已经累计了三十一万影视从业人员的个人履历。而背靠这份数据库,入戏可以衍生出更多信息服务业务,比如协助影视公司组建符合该题材的影视项目并负责承制;帮助出品方更准确分析项目中组员的真实履历及擅长的项目,规避潜在的风险。
“去年中国电影有2300多部做了立项,有686部拿到了龙标,电影院上映的片子328部,持续超过三天放映的影片不超过百部。”在入戏创始人来续影看来,项目不能上映或者票房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出品方完全信任聘用的执行制片人或者制片主任,没有更为合适的选择该项目的创作人员与团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一部电影从筹备、拍摄,后期,宣传,发行整个环节会涉及到上百号人甚至千人,从业人员的真实履历和项目参与人员的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制作风险及成败。不过就目前来看,数据库的建立还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在市场培养阶段,入戏并没有将影视项目咨询及承接作为主要营收来源。
影视圈里的“51社保”
影视行业大多为临时从业人员,保守估计,影视从业人数约为65万人,其中有60%以上的人没有上社保,这其中所带来的影响自不必说。
看到市场痛点和潜力,今年9月1号,入戏正式推出为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社保服务“入戏保”,五险一金每人每月的代理服务费为 19.9 元。来续影说,从“入戏保”上线至今,大概每天会有100-150人来咨询购买社保服务。面对大量的市场需求,“入戏宝”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成为入戏主要的收入来源。
而对于入戏来说,基于数据库和入戏保,未来也可以讲出一个更有骨骼的故事:“社保号就等于数据库的ID号,相当于影视从业人员的真实身份认证,剧组里可以成立类似于国外影人工会体系。影视圈未来的组织模式将不再是‘公司+雇员’,而是‘平台+个人’”。此外,入戏还将通过影人数据库的个性化用户画像,推出一系列针对影人的职业服务,如保险服务、健康管理、职业路径规划及培训等服务。
团队方面,目前入戏共有20多人,创始人来续影拥有10年影视行业制片管理经验,曾参与制作过《非常幸运》、《NBA制造》、《苏菲日记》等影视作品,曾创办过红森林;CEO耿卫婷曾任职于IBM中国研究院,负责前沿科技的商业模式搭建,品牌传播与对外合作;CTO杨健曾任职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