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转载时间:2021.10.26(原文发布时间:2019.12.23)
16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62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 念北,36氪经授权发布。

刚刚还在平遥古城吃着碗秃,喝着沙棘汁,下午就奔赴在去往福州参加丝绸之路电影节的火车上;这边在三亚海滩边吹着海风看着《肖申克的救赎》,第二天晚上就在澳门威尼斯人酒店“纸醉金迷”。

相信在过去的这一年,应该有不少业内同行和拍sir一样有过类似的奔波电影节经历。从3月的香港,4月的北京,6月的上海,到下半年纷至沓来的西宁、成都、平遥、海南、澳门等,频繁转场于各大城市的电影人们这一年的时间基本可以用xx电影节来计时。

的确。回顾2019年,“电影节”是不折不扣的年度热词之一。曾经被嘲不够专业、甚至有逐渐没落之势的金鸡,因为肩负着特殊使命,以改头换面之姿打破了民众对其的固有印象;尚且稚嫩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则另走阳关大道,以壕气示人;如FIRST、平遥,则将新一波个性青年导演推向台前;而依附于各大电影节的创投平台,更是推进了电影与产业的进一步联动。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热热闹闹的电影节,如同票房数字的增长,总会给人以美好的希望。但在另一方面,电影节的数量并不代表着电影的质量。事实上,在过去的2019年,华语电影在国外三大电影节上鲜有斩获,而在国内电影节上被表彰的影片也多在意料之内。

而在行业尚处于寒冬期之时,扎推的电影节或许也代表着另一种隐形诉求,如某业内人士所说的“说明大家对于项目的渴求,以及在寒冬时期需要听大佬的真知灼见来壮胆。”在此,拍sir也借着年关之际,对过去这一年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展)做了一个盘点和总结,希冀从中探索出某些发展趋势和规律。

数量增多: 年轻化、城镇化、市场化

其实,国内电影节(展)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和电影市场的发展休戚相关的,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产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电影节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丰富的生态链。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从上表可以看到,目前国内较有声量的电影节展大概有近二十个,其中还未包括各类纪念主题的小影展。

年轻化,可以说是电影节展发展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澳门国际影展都是在近三年内才兴起的。这些年轻的电影节展声势也越来越大。

从举办时间来看,上半年相对冷清,但却集中了几个相对资历较深、且影响也较为深远的电影节,如今年已举办至第43届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下半年从七月的FIRST青年电影展开始,逐渐进入繁忙的“电影节时间”,尤其是十月份接连举办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重庆青年电影展等,直到年底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等。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从举办城市来看,可以发现,各大电影节展并不局限于北上广这类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相对集中的一线城市,而是呈现多样化、城镇化的特点,尤其是一些较为年轻的电影节展。

比如FIRST青年展每年在西宁举办;位于山西晋中的平遥古城则承接了平遥国际电影展,今年的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则将举办地点放在了成都市大邑县的安仁古镇。也正是因为电影节展的举办,将这些原本在电影世界中较为“边缘”的小城市(镇)以重要的身份重新亮相。

这其中,也可以看到电影节展这些年来的“市场化”发展。一方面,从背后的主办方来看,国资,也就是政府举办依然是主导。如北影节、上影节、丝绸之路电影节、海南岛电影节等背后都有强大的官方背书,而一些城市如重庆青年电影展、浙江青年电影展等背后也有地方政府牵头主办。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也参与其中,尤其是近些年来兴起的年轻电影节,如平遥、FIRST、山一等都是以“政府出资+民营企业运作管理+商务赞助”的形式举办。事实上,电影节和电影展的一字之别,背后也是视主导机构的不同以及是否拿到官方牌照而定。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市场化还体现在电影节越来越火的“创投热”。这和整体市场环境也脱不了干系。而依托于电影节而生的创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老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等都有相对成熟的电影交易市场和电影创投机制。

像今年,已经举办至第32届的金鸡奖也开始追随潮流,新设了创投会;海南岛电影节也首设H!Action创投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则在原有创投板块中增设“制作中项目”创投,平遥则在原本的产业板块中新设针对剧本项目的“平遥创投”。可以说,电影节+创投会,已经是2019年各大电影节的标配。

同时,从报名项目来看,今年相对而言也是数量最多的一年。仅仅刚刚开始第一届的金鸡创投会,就收到了1262个项目,远超其他创投会;山一创投会,今年收到了超过300个项目,比去年数量多了四倍。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而在报名项目中,也可见其“市场化”的趋势。典型如FIRST青年电影展,这个在国内带有一定独立电影倾向的影展,今年有超过71%的项目背后有制片团队或是投资方,在主竞赛影片中不乏明星主演保驾护航。这也说明,电影节和国产电影市场、以及产业化运作,已经进入高度接轨状态。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今年举办的各大电影节展热热闹闹,比之往年,总会听到更加热络的声音。

成熟电影节求变,年轻电影节经验不足、体验不佳

当然,舆论场上对于电影节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其接轨市场的热情,更多的也是因为其自身所携带的话题性。

或许是由于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可以看到,今年的电影节似乎都铆足了劲想要更凸显自身的特色,尤其是资历较深的相对成熟电影节,以求变来应对新的局面。

比如已经行进到第28届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由于处于特殊的时间节点和微妙的政治局势,其肩负着国内大部分民众想要以证自身的希望。因而,其从海报设计开始,就已经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和参与。民间设计海报的热情和舆论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金鸡奖从下而上的改革。

要知道,在此前一段时间内,金鸡百花电影节也曾因为奖项的归属以及过于官方的运作,而被质疑。而今年,从海报发布到宣布各入围名单,再到最后的奖项定夺,都可见其在过程中所做的某些改变和博弈。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虽然依然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但能够响应民众的号召,贴合市场的发展规律,也可见成熟电影节不惧改变的气魄。

相对而言,一些较为年轻的电影节则还存在执行经验不足,以至于参与者体验不佳、或者整体不够专业和严谨等问题。比如在这个月初举行的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红毯上就发生了只识国内流量明星,不识国际大牌评委的尴尬一幕。

此外,据现场小伙伴透露,无论是在媒体接待、或者是活动通知方面,其都处于相对滞后、混乱、无序的状态,直到电影节的后半程,才开始慢慢好转。当然,对于一个稚嫩的电影节来说,或许各方面要求也不应该太严苛。但若是只靠着明星和资本来充门面,而不注重内在的提升,在未来也必会遇到关卡。

而像其他如平遥、山一、以及各类青年影展上,偶尔也会有放映事故的出现,同时还是会出现不少观众屏摄、乱讲话等观影素质低下的情况,而这除了和观众自身品格有关之外,也和现场监督缺位、以及管理不善有关。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除此之外,对电影人来说,用“赶场”来形容参加各种电影节的感受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一方面是由于举办时间较为接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电影节数量的增多,而很多时候出席电影节的嘉宾和工作人员往往都是同一批人。

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各类电影节的创投单元。由于每个电影创投会的要求不一,扶持金额和力度也不一,从参与项目来看,会有不少“一片多投”的情况出现。比如入围了今年北影节创投终审环节的《嘎嘎!南岛队》,同时也入围了金鸡创投会;入围金鸡创投的《地球上的星星》《他乡囚徒》同时也入围了今年的海南岛H!Action创投会。

此外,同一个电影人在不同平台的创投会上担任导师/评委的现象也很常见。比如编剧张家鲁老师今年就担任了北影节创投会的终审评委,同时也是今年FIRST创投的终审评委之一;担任今年上影节创投评委之一的制片人沈暘,而后也担任了山一创投会的评委。而像王红卫、张一白等都是创投会评委的常客。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不仅如此,出席的产业嘉宾往往也都是同一批人。某位常年跑电影节和创投会的同行就曾直言“同一批导演,同一批投资人,其实我觉得他们是在无数个场合相见,卖一些还没卖出去的片子。”

或许言辞稍显犀利,似乎也道出了部分事实。如同此前担任山一创投评委的王庆锵也曾在采访中指出,“现在有很多青年导演是用创投会来磨练自己的经验。”

诚然,电影创投已经成了青年导演踏入电影圈的一个便捷通道,诸如《平原上的夏洛克》《追凶十九年》《春江水暖》等今年电影市场上的新潮影片也是从电影创投中诞生。某种程度上,这也显示了电影节创投会的影响力。但若是一味趋同,而不注重内核,终究也会消耗热情,同时也有损电影节的招牌。毕竟,对于电影节而言,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节

其实,对于电影节的各种话题讨论,无论是赞赏、褒奖,还是有所批评和建议,这说明大众对于电影行业的关注度在提高。电影节的红火反过来也证明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持续。

但是,林林总总的电影节,若要在其中选出一个在各方面实力兼备的选手,令各方信服似乎并不容易。且不说,有欧洲三大和奥斯卡这几座大山难以望其项背,即便是如韩国的釜山电影节,如今其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而在国内电影节数量增多的当下,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电影节?

事实上,要在如此丰富的生态群中屹立不倒,并且脱颖而出,对于每个电影节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找准自己清晰的定位,并且能够一以贯之。这其中,每个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类型和质量,以及展映影片的类型往往就体现着一个电影节的定位和格局。

在这方面,可以看到,国内各电影节各有侧重点,同时也各有烦忧。拥有多年策展经验同时也是北影节策展主成员的沙丹也曾提过,“电影节的使命是为电影找到观众,而不是为观众找到电影。”但如此难免会遇到众口难调,或脱离大众的局面。

如上海、北京等国际电影节,注重国际视野,但其选片有时会偏于冷门,对国内普通观众而言稍显陌生。这也是为何本该每个电影节在成立之初就预设的定位和标准,国内的大多数电影节即便是举办了多年,依然在不断调整和摸索过程中。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当然,作为一个电影节,必须要在公信力和专业性上令人信服。而这除了老生常谈的奖项归属上,从最近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红毯尴尬一幕也可以看到,其实专业性体现在电影节从下到上、从小到大的各个环节。

整体而言,从今年电影节的发展来看,未来数量越来越多是大势所趋。作为电影产业的一部分,这自然也是一桩有利之事。不过,对于电影人和电影从业者来说,比起频繁参加各类电影节,重要的还是拿作品说话。电影节多了,还需要更多好电影去填充才行。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回答2019:当电影节成为新“流量”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