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ID:datablog163),作者:阿离,设计:竹子 士多啤梨,36氪经授权发布。
近来,职场人过劳甚至猝死的新闻频上热搜,每一个案例都让正坐在办公桌前的职场人心头一紧,担心下一刻倒下去再也起不来的人就是自己。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到不安的呢?是在凌晨写方案突然心跳加速时?或者年底频频应酬后感到反复胃绞痛?还是看到满篇异常的体检报告的那一刻?
职场人想要一副健康的身体,太难了。为了不让今天“996”赚的钱,变成明天 ICU 的医疗费,正当壮年的职场人,已经开始惜命了。
整天忙于搞钱而疏于锻炼,身体再好的职场人也会受不住。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发际线已临近头顶,就连伸个懒腰也能抽筋,才恍然惊醒,身体再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不惜命不行了。
曾经职场人对长辈的养生链接不屑一顾,最终却在日复一日的加班中对现实低下了头。尤其是刚踏入 30 岁的 90 后,也开始靠养生来给自己输血了。
“吃最贵的保健品,敷最贵的面膜”,不管有没有用,先把各种维生素、阿胶等保健品备上再说。《90 后养生报告》显示,长时间使用保健品的 90 后占比为 21.9% ,偶尔使用和有意向使用保健品的超过 7 成,只有小部分人排斥保健品。
不过,虽然他们已经开始养生了,但还是处于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早上起不来、 晚上睡不着的状态。
“啤酒加枸杞,可乐放党参”,一边熬夜刷抖音,一边又在抖音上刷养生,这届职场年轻人用行动践行着什么叫“朋克养生”。
这种朋克养生效果如何,大家其实心知肚明。养生靠不住,惜命的人只能改变策略,如果改变不了现在,那至少预防未来,于是他们在关注养生的同时,也悄悄把购买保险提上了日程表。
根据中国平安与巨量引擎发布的《用户健康保险行为报告》显示,2020 年,在抖音平台“保险”相关话题整体播放量超 349 亿次,以 2020 年 11 月为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搜索热度增长率达 338% 。
作为年轻人高度聚集且长时间停留的短视频平台,在抖音上保险话题关注度的暴增,反映出了这届职场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健康焦虑。
而在这些人当中,67% 的人带有投资类标签,54% 的人带有品质消费类标签,正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职场人”。
这些年在钻研保险上吃的苦,都源自年轻时的不惜命。除了朋克养生,年轻的职场人为了健康做出的行动也远远不及前辈们给力。
2021 年丁香医生最新发布的《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和年轻人相比,年长者为了健康更加努力积极。
一位 90 后网友就自我调侃:“春节长假 7 天,我妈早上去跳广场舞,我在睡觉;我妈晚上早睡,我在打游戏;我妈喝汤吃菜营养均衡,我炸鸡泡面日日烧烤。”
对比起老一辈的健康生活作息,职场人不仅没有行动起来,生活方式依旧是不健康的老样子。他们不惜命的表现用 12 个字来概括就是“腚力十足,万事聚呗,十有八酒”。
长此以往,年龄还没到,人先变老了。在微博话题 #当代 90 后的初老症状# 的讨论中,颈椎痛、脱发、长白发、记忆力下降、发福和皮肤变差等是 90 后觉察到自己变老最主要的症状。
另外,提到生活方式和境遇时,“熬夜”“保温杯里泡枸杞”频繁出现,“被叫阿姨”更是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年纪轻轻就已经觉察到身体病变的职场人,最怕的就是每年的体检。为了让体检单上的指标不过于难看,在体检一个月前,他们试图用健身来改变可预知的糟糕结果。
这届职场人突击健身的样子,像极了学生时代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算在体检前突击训练一个月,拿到盖了红章、白纸黑字的体检报告,也难免哆哆嗦嗦地像在看生死簿。
这临时抱的佛脚,显然是不太管用的。上海外服发布的《2019 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白领体检异常检出率在高位上再度攀升,达到 98.75% 。
男性白领体检检出率排名前五的异常情况分别为:体重超重、脂肪肝或脂肪肝浸润、血粘度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血尿酸偏高。女性体检异常检出率前五的则是,双乳小叶增生、外痔、体重超重、慢性宫颈炎和骨质疏松。
这和北京市体检中心发布的《北京市 2019 年度体检统计报告》中的数据相契合,男性血脂异常、超重、脂肪肝严重,而女性更多的是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等。
小毛病缓缓再看,锻炼永远明天再说,结果拖着拖着,很可能就变成了大病。
根据平安人寿发布的 2020 年理赔年报显示, 恶性肿瘤在重疾赔付的原因上高居首位,另外,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糖尿病正在快速增长。在这些疾病发生前,体检单上的“三高”正是重要的体现和预警。
同时要注意的是,从平安人寿的理赔报告上看,女性赔付占比逐年上升。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在恶性肿瘤风险上排名前列,而这正是女性高发的癌症类型。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职场人从哆哆嗦嗦看体检报告单的那一刻,就意识到要采取行动了,特别是步入家庭、育有子女后,职场人不仅仅要对自己负责。
《平安人寿 2019 客户白皮书》显示,截止 2019 年底,平安人寿整体客户中,26-45 岁的中青年人群占比 43.5% ,以已婚、育有 1 孩的中青年居多。
这和抖音上关注保险和健康内容的各年龄人群分布也吻合。在网上最为关心保险和健康的,正是以 80 后为主。
上有老、下有小,作为顶梁柱的他们更需要保险来为自己上一层安心锁。
除了购买保险,惜命的他们也会为了改善健康状况采取其他行动,比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运动、监测身体指标等。
为了锻炼身体,有些人选择了健身房,但更多的中年人时间被工作和家庭占据,最近一次去健身房,还是办卡的时候。
事实上,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高强度的锻炼,只要每天一点小小的努力,日积月累也能显著改善身体的各项指标。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的建议,每天的主动身体活动量达到 6000 步,不管是做家务、健步走或者爬楼梯,都有益于保持身体健康 [1]。
要注意的是,目前常用的手机计步数并不完全等于有效的主动活动量,因为它会把每日无意的、零碎的非主动身体活动步数计算在内。
2015 年发表在《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步行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改善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最简单的健步走,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让职场人降低一些疾病的患病风险,例如让血管舒张,预防心脏病风险等 [2]。
2020 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一项研究追踪了 4840 名成年人的健康轨迹,发现相比于每天走 4000 步的成年人,走 8000 步的成年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仅为前者的 49% 和 67% [3]。
另外,美国疾控中心一份涉及长达 12 年,总计 1598 项研究的文献综述指出,积极进行诸如步行等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人,他们具有较高水平的心肺和肌肉健康,其冠心病、高血压、卒中、2型糖尿病、 结肠癌、乳腺癌患病率均较低 [4][5][6][7]。
加拿大的研究也显示,长期进行步行等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人,有可能降低超过 25 种慢性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冠心病、中风、高血压、乳腺癌、结肠癌、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 [8]。
因此,市场嗅觉敏锐的保险公司开始将健康管理与保险结合,比如平安 RUN。通过鼓励用户持续达成每日步数一万步的周运动(如每周 3 天)、月运动(如每月 15 天)、年运动目标,匹配多重奖励来改善自身身体状况,同时获得更高保额。
根据平安健康险联合南非 Discovery 健康险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兰德(RAND)基于 Vitality 健康年龄 3.0 模型来计算的“健康年龄”数值结果显示 [9],在 2016-2019 年期间,参与平安 RUN”用户的健康年龄比非平安 RUN 用户年轻了多达 5.9 岁!
平安正是通过增长保额的巧妙设置,有效地督促了客户的健康管理行为。目前,平安 RUN 吸引超 600 万客户参与,有超过 60 万人达成年度运动目标,获得保额 5% 或 10% 的增长。
而现在,平安人寿这款鼓励锻炼、“会涨”保额的保险产品又配备了国人艳羡发达国家多年的私人医生,将在健康、医疗、慢病、重疾四类场景中,为你提供伴随式和全周期的专业健康指导及医疗服务。
设想一下,深夜突感不适的时候,在手机上就能向私人医生咨询求助;当需要去医院就诊时,挂号陪诊、住院安排都能提前张罗得妥妥帖帖;如果患了慢病或者重疾,还有专案的管理和长周期的跟进护理。
当然如果你是不差钱的土豪,职业健身教练、注册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将把你的饮食、体重、睡眠、情绪,甚至血糖一一照顾好。
可以说,关于身体的一切,从健康到运动,再到寻医问诊,保额赔付,这张保单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保险,而是一位陪伴左右、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专家,让保单的温度不仅仅在赔付的时刻体现,更在日常的每一天随时感知。
参考文献
[1] 杨月欣, & 张环美. (2016).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 简介. 营养学报, 38(3), 209-217.
[2] Murtagh, E. M., Nichols, L., Mohammed, M. A., Holder, R., Nevill, A. M., & Murphy, M. H. (2015). The effect of walking on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 Preventive medicine, 72, 34-43.
[3] Saint-Maurice, P. F., Troiano, R. P., Bassett, D. R., Graubard, B. I., Carlson, S. A., Shiroma, E. J., ... & Matthews, C. E. (2020). Association of daily step count and step intensity with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Jama, 323(12), 1151-1160.
[4]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2008.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A1-H14.
[5] Bauman, A., Lewicka, M., & Schöppe, S. (2005). The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6] Paterson, D. H., Jones, G. R., & Rice, C. L. (2007). Age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evidence to develop 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for older adults.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2(S2E), S69-S108.
[7] Paterson, D. H., & Warburton, D. E. (2010). Physical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related to Canada'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7(1), 1-22.
[8] Warburton, D. E., Katzmarzyk, P. T., Rhodes, R. E., & Shephard, R. J. (2007). Evidence-informe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anadian adults.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2(S2E), S16-S68.
[9] Stepanek, M., Bolnick, H., Millard, F., Van Stolk, C., Garrod, B., Saunders, C., & van Belle, J. (2018). Vitality Age V. 3: Technical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