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聪明人如何成功? >

聪明人如何成功?

转载时间:2021.11.08(原文发布时间:2020.04.09)
12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23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在加,36氪经授权发布。

第一部分,是我为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新作《成就》写的推荐序;

后面两个部分,是我的两个预言:教练和社区,会成为创业者和公司的两个机会点。

第二部分(第一个预言),讲的是如何向最厉害的人偷师,秘密就是主动寻找教练(导师);

第三部分(第二个预言),讲的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的“社区”,可能成为个人和公司的新价值点。

三个部分凑在一块儿,也不算太辜负《聪明人如何成功》这个心急的标题。

一、敏锐并温暖着

你是否需要用世俗的成功来证明自己?”这是每个聪明人都曾经纠结过的事情。

聪明人总想着仗剑走天涯,无须去理会人世间那些琐碎无聊的事情,依然可以征服世界,成就斐然。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被视为天才的谷歌创始人也不能例外。

谷歌的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说:“年少时,第一次考虑自己的未来时,我决心要么当个教授,要么创建自己的公司。我觉得,这两种职业都可以给我足够的自主权,让我自由地从基本物理原则出发思考问题,而不必去迎合那些所谓的‘世俗智慧’。”

然而,真的可以绕开“世俗智慧”,去取得“世俗成就”吗?

聪明人要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最缺的是什么?《成就》这本书,就是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假如你是个“聪明人”,我推荐你看一看。

这本书的主角比尔·坎贝尔被誉为万亿美元教练,他曾经帮助很多顶级聪明人最终取得成功,其中就包括谷歌的创始人佩奇,以及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

他是如何做到的?聪明人可以从他的方法中收获什么?

《成就》讲述的是一个“硅谷最高机密”的故事。一个传奇的橄榄球教练,征服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一帮家伙,帮助创业公司成长为亿万级企业。

这本书给出了不少对创业者和管理者很有用的理念、工具和方法,你不妨在阅读中去自己发现。而我更想从另外一个角度,与你探讨《成就》一书所引发的思考,即聪明人为什么无法成功?

我在比尔·坎贝尔伟大的职业生涯中,发现了这一悬念的三个解答。

解答一:聪明人想要成功,必须学会榨干自己。

聪明人往往有很高的“峰值智慧”,用读书时候的话来说,就是别人不会的题他会做,但大家都会做的题,他反而会丢分。

比尔·坎贝尔打橄榄球时,个人条件非常有限,但他却能榨干自己的全部能量。所以,他不仅散发出极其耀眼的个人光芒,还激发了整个团队。

聪明人不愿意竭尽全力,一方面是因为“不愿意”,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能”。

不愿意,是因为聪明人总想让自己表现得举重若轻,认为“玩儿命干”是笨蛋才做的事情。

不能,是因为榨干自己其实是另外一种天赋。

硅谷是个顶尖聪明人扎堆的地方。比尔·坎贝尔就像闯进瓷器店的大象,他毫不介意自己的“粗鲁”与“看起来不够聪明”,打碎了聪明家伙们的“不愿意”。

体育带给一个人的最大价值之一,就是提升“压榨力”。从橄榄球教练,到硅谷天才们的教练,比尔·坎贝尔探索出了某种模式,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让聪明人学会了如何榨取出自己的最大输出功率。

解答二:聪明人想要成功,必须构建“个人系统”。

比尔·坎贝尔在苹果公司有一段很长的光辉经历,他是乔布斯最信任的人之一。他曾经竭力反对董事会炒掉“浑蛋乔布斯”,又曾目睹乔布斯在脱胎换骨之后,重返苹果,创造出史诗般的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比尔·坎贝尔发现了一个秘密:人们总以为“个人魅力”是很重要的领导力,而真相是,乔布斯直到成了优秀的经理人,才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只有构建了“个人系统”,聪明人才有可能打破“聪明却无法成功”的诅咒,在商业上取得一番成就。

解答三:聪明人想要成功,必须实现“自身规模化”。

“自身规模化”,来自里德·霍夫曼的《闪电式扩张》一书。

当我们谈及乔布斯和马斯克时,总喜欢赞誉他们是罕见的天才。甚至有很多人认为,马斯克是现实版的钢铁侠,完全靠自学成为电动车和火箭专家。

事实上,马斯克更像是一个技术包工头,他靠吸引了一帮顶尖技术高手而创造了奇迹。

这同样是乔布斯的秘密。这位狂人认为苹果公司最重要的秘密之一,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组建了了不起的团队。

和人相处,绝非聪明人的强项。例如乔布斯和马斯克看起来都像个浑球儿,为什么他们能够吸引到一流人才为他们卖命呢?

个人魅力的东西我们学不来,但《成就》一书给出了比尔·坎贝尔关于团队打造的“最高机密”,这些内容也是我作为一名二次创业者迫切想要学习的。

最后再说说比尔·坎贝尔最触动我的两点:

一、聪明人必须摆脱“证明自己聪明”的执念;

二、聪明人也可以做到热情、温暖、善良。

谷歌创始人佩奇与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在谈及比尔·坎贝尔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相似的表达:他有敏锐的头脑和温暖的心。

用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这句话很俗,但比尔·坎贝尔用充满爱和被爱的耀眼一生,践行了这一点。

二、向厉害的人偷师

这部分,是我对个人创业者(也包括职场人士)的一个预言,也算是一个建议:

找一个厉害的人做自己的导师,会成为一种风尚。

我们的文化里原本有“认师傅”的传统。不过这类认师傅,往往双方都心事重重,过于兴师动众,也伴随着太多利益的纠葛。

比尔·坎贝尔的“企业教练”的角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推广。

我在得到App的“邵恒头条”里,写过如下这些文字。

自己做重大决策,心里常常没底。你觉得有必要跟身边的长辈或者是公司里的上级有意识地建立导师关系吗?选谁成为人生导师呢?

回答:做好决策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需要懂得决策的基本规则,需要相关领域的经验,还要有理性。你甚至还要犯很多错误。

所以,和身边的长辈或者公司的上级建立导师关系当然是很好的办法。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路径,你可以通过“向最厉害的人偷师”,来快速地获取决策经验。

说到人生导师,我想给你介绍一个年轻人,Airbnb创始人Brian Chesky。

我们都知道,和巴菲特吃顿午餐是特别贵的事,2019年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000万人民币。不过,Brian Chesky这个年轻人,他曾经足足向巴菲特问了4个半小时的问题,还没把巴菲特问烦。巴菲特还主动邀请他吃午餐,他一分钱都没花。

接下来,我就要用Chesky的例子,来教教你怎么“向最厉害的人偷师”。具体来说,我有四个建议:

1. 追根溯源

2. 充满好奇心

3. 不怕丢脸

4. 立即实施

我们先看第一点“追根溯源”,找到权威。

刚才说到的Chesky,他在每次去请教之前,都会研究和确定一个领域最权威的人是谁,然后直接向这个人去学习。

这个方法其实也是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非常推崇的。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身处战争或创业中的人只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学习”。换句话说,没有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够权威的人身上。

所以你会看到,Chesky向别人请教的时候,总会找到最权威的人。

比如说,他会向苹果公司的乔纳森•伊夫去学习设计理念,向迪士尼公司的鲍勃•伊格尔学习管理才能,向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去学习对产品的追求。

当然,有的时候他选择导师也有点出人意料。比方说他想学习酒店管理经验,他并没去著名酒店,而是去了一家有名的餐厅,来学习这家餐厅如何款待客户和摆放食物。

当然了,要想做到这样的“追根溯源”,首先一个前提就是,你得能通过深度思考去发现问题的本质。

这就是我给你的第二条建议:充满好奇心。

寻找导师,不能是为找而找,你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得有一个真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盲目聊天,那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

如果你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你的好奇也会引发导师的好奇。比如说巴菲特就对Chesky创立的Airbnb非常好奇,他当时还说过,“真希望这是我自己的想法”。你看,只要有好的想法,两个人就有可能会惺惺相惜。

你可能会说,Airbnb那么有名,Chesky当然有机会见到那些名人,而我们这些无名之辈,该怎么办呢?

其实,Airbnb在创业初期的时候也只是一家小公司,Chesky四处敲门也不是没有吃过闭门羹。可是,他表现出了一种不怕丢脸的学习精神,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这也是我给你的第三条建议:不怕丢脸,快速行动。

比如说,Chesky和几位创业者总是软磨硬泡,想要请求YC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和他们谈谈。但是格雷厄姆很忙,是一个大咖,他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每一个创业者。那怎么办呢?他们就决定硬闯,一定要把导师堵在办公室里,一定要说上两句。他们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比别人更不怕丢脸,也比别人更加勤学好问。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招人嫌吗?

其实,即便是厉害的人物也是从毫无经验的小白进化来的。如果他们看到那些特别勇于探索、孜孜不倦想要寻求答案的人,他们有可能也会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和帮助他们。

最后,我要说到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当你从导师那里获得建议之后,你应该立即实施。

你向导师请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聊天,而是为了实践。

Chesky见完巴菲特之后,为防止忘记,就在抵达机场以后,立刻写了篇3600字的报告分享给团队成员。

而且,他马上就把从导师那里“偷”来的智慧复制到了整个公司。比如说,他启动了 “周日之夜系列”活动,总结一周学到的经验。再比如说,他会通过邮件与全公司员工交流,让新雇员每礼拜参加1小时的Q&A会议等等。这些都是他从巴菲特那儿“偷”来的经验。

还有另外一位投资人,叫赛贝尔。他就称赞Chesky说,“他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想象后果,而是会积极行动”。这位投资人每次告诉Chesky去查阅某项资料,他都会立即去行动。

我在《人生算法》课里,其实也提到过行动的重要性。乔布斯曾说过,做事的人和做梦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马上开始行动。乔布斯自己就特别喜欢直接打电话给某个领域最厉害的人请教问题,根本不在乎是否被拒绝。

三、重新发现社区价值

《成就》这本书里提及的比尔·坎贝尔,让我格外感受到了一个关键词:社区。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发现,官方、企业、学校、各类机构,包括个人,都在反复说要服务好社区,为社区创造价值。

后来我才意识到,他们说的社区,与我们说的社区不是一回事。

比尔·坎贝尔在人格上格外耀眼之处,并不是一个特例。

他帮助普通人,哪怕身份悬殊;他以大教练的身份去指导小毛孩儿,他能够与萍水相逢者成为交心的朋友......这些行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很罕见,但是在美加的社区文化中,其实并不奇怪。

我家老二在温哥华曾经参加一个课后的足球俱乐部,老师是位意大利人,职业教练出身,教一帮八九岁的小男孩时毫不含糊,而且永远充满热情和幽默感。

孩子们参加的童子军,全部是由义工操办。我记得其中有一位英国来的女士,在医院做护士,很忙很辛苦,每周仍然抽出三天来为童子军服务。

加国是个很“碎”的移民国家,各个族裔各玩儿各的。人们生活中没有特别宏大的事情,本国首富是谁也没人关心,大家就关心孩子去哪里游泳,周末去哪里野餐。

有位移民告诉我,他有次带上海来的朋友去社区的小公园里玩儿,他的朋友看了说:这算啥呀,简直连上海游乐场的百分之一都不如。

这位移民回应说:这个社区公园虽然不大,但是我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来玩儿滑梯。你说的那个大游乐场,也许一年就去几次吧。

我不想给“社区”贴上国家或者文化的标签。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宗族文化,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厂,记忆里的街坊,都是特别了不起的“社区”。迄今为止,我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厂里乌托邦式的和睦和欢乐。

并非“回忆压倒一切”,历史的前行和改革的活力,总是在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只是,财富的步伐太快,社区的灵魂没跟上。

社区,亦称社群、共同体或礼俗社会,是由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指与“社会”相对的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

后来也指: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或文化的人群,居住于同一区域,以及从而衍生的互动影响,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

我预言:“社区”,可能成为当前个人和公司的新价值点。

为什么这么说?

与当下稍微缓和的新冠状病毒有关。

这场百年不遇的冲击,让隔离在家的人们重新理解了家和社区的价值与意义。

以前,大家都觉得:

  • 只要是为了家在外面拼杀,回家晚点儿不算什么;

  • 只要是为了孩子在拼命赚钱,少点儿时间陪孩子不算什么;

  • 只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补习班,自己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不算什么。

但是现在,大家会发现,一切都是假的,真真切切地和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才是真实的。

以前,大家都觉得:

  • 社交永远要下上看,不能和比自己低的人浪费时间;

  • 社区的大伯大妈都是俗人,和自己的宇宙毫无交集;

  • 大丈夫要做大事,为什么要在意窝边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现在,大家会发现,个人的存在感,是多元化的,是具体细微的,需要一个承载精神家园的物理世界的家园。

不管防御系统和疫苗研发将如何迎接病毒的下一轮进攻,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安全温馨的家,一个安宁愉悦的社区,是你我必须坚守的堡垒。

在一篇《走出社区的迷思》的论文里,有如下文字:

现代主义的理性“囚笼”极大地压制着人类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现代人在心灵上无“家”可归,也注定无处可逃。

互联网作为避难所,某种意义上更为加剧了现代人的虚无和惆怅。

病毒引发的被动减速,也许将成为一次回归社区的契机。

作为个人,我建议你可以向比尔·坎贝尔学习,让自己宏大的世界稍微收敛一下,试着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一下小区里的孩子,义工是一件特别让人有满足感的事情。

作为企业,融入并回馈社区,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这能够帮助企业真正实现永续经营。

从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上,“社区”是个极大的命题和机会点。

最后

本文原只是友情推荐中信出版社的新书《成就》,而我从比尔·坎贝尔身上特别看到了“教练”和“社区”这两个词。

这两个概念既不烧脑,也不性感,但必须和你聊聊。

我也曾经写过“诚实”也许会成为未来20年中国的商业红利之一:《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

这类话题有些类似,与我个人喜欢的脑力游戏主题似乎稍显不搭,可是,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看,极具价值。

作为“孤独大脑”这个社区的维护者,我认为写给你是值得的。

(本文是友情推荐新书,与“孤独大脑”并无直接商业利益关联。)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聪明人如何成功?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