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三板并不太平。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26日,新三板市场摘牌企业总数已达到345家,其中今年摘牌企业数量252,占比超过七成。截止到7月28日,新三板7月份挂牌企业共68家,摘牌企业达86家,挂牌与摘牌数量已出现明显的倒挂现象。
摘牌潮在近段时间的集中出现,其实也不难理解。
在之前的IPO堰塞湖时期,带着对转板制度的期待,不少优秀企业选择先来到新三板,拉近IPO距离。而随着去年年底开始的IPO提速,企业IPO的时间成本降低、排队周期缩短,很多业绩较好的新三板公司将选择IPO。在转板政策供给尚未完善的当下,摘牌进军IPO就成了绩优新三板企业转板的必由之路。
IPO的提速对比新三板转板制度的供给不足,导致很多非公众企业不再选择挂牌。不少初具千万级规模的公司开始选择直接IPO,挂牌对他们而言短期内融资成本高昂,还要付出相关规范费用,得不偿失。不少券商内部由于今年以来挂牌业务量的降低,也纷纷作出相应调整,充实IPO业务部门,减少挂牌业务的相应配备。
作为非公众企业,目前情况下的新三板,显然不是进入的最佳时机。
从去年年底IPO提速以来,政策层适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与加强上市核查并举,引导资金“脱虚向实”,这与近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度契合。新三板作为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布局,如何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发展前景方面,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支持,将决定其在未来资本市场的最终地位。而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间的一个环节,新三板承载了上万家企业,制度建设在当前形势下也急需尽快完善,在转板效率问题无法得到明显解决之前,此时入场新三板就并非是个明智的选择。
2017年上半年,挂牌企业上市辅导热情高涨,共有498家挂牌企业处于上市辅导状态,其中新增226家进行上市辅导,较2016年下半年的97家大幅增加;新三板企业作为标的方发生的股权转让事件大幅增加,共发生1640例,较2016年下半年的471例大幅增加;挂牌速度放缓,新增挂牌企业1308家,较2016年下半年的2486家和2016年上半年的2497家大幅减少,且每月新增挂牌企业数呈放缓状态。
而从今年以来,新三板流动性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挂牌是IPO预备的共识也随着摘牌潮的来临逐步瓦解,据犀牛之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共完成1502次定增,融资规模达到了599.83亿。其中神州优车完成的定增额度最高,为46亿。而2016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定增融资规模为653.3亿元。发信次数为1558次。不少投资机构对于新三板企业的估值溢价也相应减少,投资热情冷却,新三板壳价值也随之降低。
对于理性的投资机构而言,发现有价值的企业去赋能投资,才是资本市场的立身之本,无论是公众还是非公众企业,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做好自己才能走更远获得更多资本青睐。
毕竟,新三板并不是美图秀秀或者水涨船高的温床,也不再是资本热捧的概念,摘牌潮下的新三板需要回归价值投资本质。
本文作者:
任雪(微信ID:happy201402),道口投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主攻企业投融资、收购兼并、企业战略咨询方向,多年来为数十家新三板企业项目提供过深度调研、咨询、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