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Paul Graham:创投趋势 >

Paul Graham:创投趋势

转载时间:2021.11.09(原文发布时间:2013.07.02)
10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06次

Paul Graham:创投趋势
包括目前的这批53家在内,Y Combinator现已资助了564家初创企业。其中的287家的总估值约为117亿美元,而此前的511家总融资已达17亿美元(*1)。

跟以往一样,这些数字主要由少数几个大赢家贡献。在这117亿美元的估值当中,前10大初创企业就占了86亿。但是其背后还有一大群更年轻的初创企业。它们当中还有40多家有机会变成大玩家。

去年夏天,当我们那批孵化企业的规模达到84家时,情况开始变得有点不可控制了,因此我们强化了筛选机制来减少规模(*2)。有几位记者试图将其诠释为自己想要讲述的宏大故事的证据,但是这跟外部的趋势毫无关系。其原因在于我们发现自己在用着n²的算法,且需要时间去修正它。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若干技术来对YC进行分区,现在该问题似乎已经得到解决。有了一个新的更具伸缩性的模型,以及只有53家公司的规模,现在这批做起来感觉就像是闲庭信步。我的推断是,在遭遇下一瓶颈之前,我们还能够把规模扩大2到3倍(*3)。

资助如此大规模的初创企业引发的一个后果是我们得高瞻远瞩,早点看到趋势。而由于融资正是我们帮助初创企业的主要事情之一,因此对于观察投资趋势来说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位置。

下面我试着描述一下这些趋势在哪里。我们先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相对于过去,未来会更好还是更糟?总体而言,投资者会赚得更多还是更少?

起作用的有多股力量,有的会拉低回报,有的则会增加回报。我无法预测哪一股力量会占上风,但我会逐一描述这些力量,然后交给你们评判。

初创企业融资变化有两大驱动力:启动创业越来越便宜,办初创企业变成了一件越来越正常的事情

1986年我大学毕业时基本上有两种选择:找工作或读研究生。而现在则多了一个:创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当然,基本上在1986年的时候你也可以去开公司,但是真正的可能性很低。开一家咨询公司,或者利基产品公司似乎是可能的,但是要想创办一家有机会发展成大公司的企业似乎不大可能(*4)。

从读研到创业的路径转移是那种几代才会发生一次的社会大变迁。我认为我们才刚刚开始这种变迁。很难预测一笔交易会有多大。会不会像工业革命那么大?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是它有可能大到令人所有人都瞠目乍舌,因为过去那些大的社会转变总是如此。

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即一定会有许多的初创企业。二十世纪中叶那种庞大的层级制公司将会为规模更小的公司组成的网络所代替。这一进程不会仅仅发生在硅谷里。它从10年前开始,远如汽车工业也被涉及。其运作有很多种方式(*5)。

变化的另一大驱动力是创办一家初创企业开始变得越来越便宜。实际上这两股力量是相关的:创办初创企业的成本下降正是初创企业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创业需要更少的资金意味着创始人对投资者越来越占优势。你对他们的能量和想象的需要一分都没有少,但是他们对你手里的钱的需要却没那么多了。因为创始人占了上风,他们能拿到手的股份以及对自己公司的控制就会不断增长。相应地,投资者拿到的股份和控制则会越来越少。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投资者赚的钱会变少了呢?未必,因为好的初创企业会越来越多。投资者值得拥有的初创企业股票总量可能也会增长,因为理想的初创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很可能会快于他们卖给投资者份额的下降速度。

VC业有一个概测法,即每年大约有15家公司能真正取得成功。尽管许多投资者不自觉地将这一数字当作某种宇宙常数,但我却很肯定它不是。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有限制,但是那个现在已经不是限制因素。否则的话,每一个成功的初创企业在有可能取得成功的那个月就会被发现了。现在令受欢迎的初创企业数量受限的,是好的创始人开办公司的数量,这一数字可以也必将增长。还有很多本可成为伟大创始人的人最终没有开成公司。这一点可以从某些最成功的初创企业创立的随机程度就可以看出。既然许多最大的初创企业几乎差点就没有诞生,那么肯定会有许多同样好的初创企业还没有诞生。

也许还有10倍甚至50倍于现在规模的优秀创始人还没入局。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开始创办企业,那么每年取得成功的初创企业数量可能轻易就会从15发展成50甚至100(*6)。

可是回报如何呢?回报会不会被不断增加的高估值所挤压?我认为顶级的机构将会比过去赚更多的钱。高回报并非来自于低估值下的投资。而是在于投资到真正出色的公司。所以,如果每年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多,那么目光最独到者自然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这意味着VC业会更具可变性。能识别并吸引最好初创企业的公司会做得更好,因为千里马更多了。而差一点的只能捡剩下的,正如他们现在所为,而且还是高价买的。

创始人对自己公司控制的时间更长我认为也没有问题。这一点的经验证据已经很清晰:投资者当创始人老板赚到的钱要比当创始人的婊子赚到的少。虽然有点丢脸,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实际上是好消息,因为伺候创始人的时间要比对其进行微观管理的时间少。

天使投资人又如何呢?我认为机会很多。做天使投资者往往是件比较恶心的事情。最好的生意没你的份,除非你能像Andy Bechtolsheim(Google天使投资人)那么幸运,而哪怕你投资了一家初创企业,等到后面VC进来的时候,他们也总是想把你的股权剥夺掉。但现在天使投资人到可以Demo Day或AngelList这种地方,也能像VC一样接触到同样的交易。而VC将天使投资人从股权计算表清洗出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认为目前初创企业投资尚未开发的最大机会之一便是迅速做出天使级投资。很少有投资者理解从有了他们进入以后的初创企业融资的成本。如果一家公司仅仅由创始人构成,一切都会在融资期间慢慢停止,可能很容易6周就能完成。当前融资的高成本意味着低成本投资者有削减剩余者的空间。在此背景下,低成本意味着迅速做出决定。如果一位声誉好的投资者开出好条件并愿意出资10万美元,且承诺在24小时内做出是或者否的决定,他们就能接触到几乎所有最好的交易,因为每一家好的初创企业都会先跟他们接触。而选择权在他们手上,因为每一家不好的初创企业也会先找他们,但是至少他们能看到一切。然而如果这位投资者的名声很糟,总是要花很长时间做决定或就估值进行协商,创始人就会把他们留在最后。至于最有前景的初创企业,由于融资往往比较容易,最后很容易就会变成没有机会。

那么成功初创企业的数量增长会不会与新初创企业的数量呈线性关系?可能不会,原因有二。一是过去对创业的恐惧是一个相当有效的过滤器。现在失败的成本变得更低了,可以预期创始人会进行更多尝试。这并不是坏事。在技术领域,创新降低了失败成本,增加了失败次数,但仍然能令你净赚,这种事情很常见。

成功初创企业的数量不会与初创企业数量等比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创意冲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尽管好创意的有限性并不是每年只有15家成功初创企业的原因,但是好创意的数量必定是有限的,而初创企业越多,我们就越有可能看到多家公司同时在做相同的事情。如果创意冲突变得很常见的话,事情会很有趣,但也很糟糕。(*7)

主要由于早期失败的数量不断增加,未来的初创企业界不会还是跟过去一样的形态然后等比地扩大。过去的方尖碑将会变成金字塔。塔尖会变宽一点,但是底部则要宽得多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一是意味着在最早阶段投资者会有更多的机会,因为那是我们想象中的立方体体积增长最快的地方。想象一下,投资者的方尖碑对应着企业的方尖碑。然后这支队伍也会扩大成为金字塔形以便与初创企业的金字塔对应,所有的竞争都在塔尖进行,而底部变成了真空地带。

给投资者提供的这个机会主要是给新投资者准备的,因为原有投资者或机构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是他们最难改变的一件事情。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适应不同的风险程度,但每一种类型身上都会深深打上自己特别的风险度烙印,这不仅仅是体现在他们跟进的过程当中,还体现在在那里工作的人身上。

我认为,对于VC来说,最危险,同时也是机会最大的地方在A轮。更确切地说,过去意义的A轮变成了事实上的B轮。

众所周知,现在VC往往在A轮投了太多的钱。他们这么做是因为感觉每一家A轮公司自己都要占一大块,以便弥补自己消耗董事会席位的机会成本。这意味着一项交易会由很多竞争,数字被推高的是估值(以及投资额)而不是被售出公司的比例。也就是说,A轮投资者往往会令初创企业拿到手的钱比自己想要的多,越有前途的初创企业越是如此。

有些VC撒谎说初创企业的确需要那么多。有的VC则更坦率一点,承认其财务模型要求自己在每一家公司都能拿到一定的份额。但是我们都知道A轮的融资额并不取决于询问公司最好的东西是什么。而是取决于VC他们希望拥有的公司数量,市场给出的估值,还有投资额。

跟许多坏事情一样,这并非有意而为之。随着当初的假设逐渐过时,VC业才会搞成这种地步的。VC业的交易和财务模型是在创始人更需要投资者的时候建立的。那时候在A轮把一大块份额卖给VC对于创始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现在创始人不想卖那么多,而VC仍坚持自己的立场,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如果从每家A轮公司买下的份额少于20%的话自己还能不能赚钱。

我称之为风险的理由是,A轮投资者与他们本该要服务的初创企业的不和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到头来往往会反咬你一口。我称之为机遇的理由是,随着市场从VC传统的业务模式转移,现在可谓是暗流涌动。这意味着率先与过去决裂,创始人在A轮想卖多少(创始人才有的“期权池”不卖)就买多少的VC将会获得巨大利益。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会对VC业产生什么影响呢?鬼才知道。但是我敢打赌有的公司会倒闭。如果有一家顶级的VC开始按照初创企业实际需要的资金进行A轮投资,并让持股比例根据市场灵活变化,而不是反过来,他们马上就能拿到最好的初创企业。这正是钱途所在。

你无法永远与市场力量作对。过去10年,我们目睹了初创企业在A轮售出的份额无情地在缓缓下降。以往40%的比例是正常的。现在VC得为20%的底线做斗争。但是我每天都在等着这条底线的失守。这一天即将到来。你(VC)也可以期待它,大胆地展望。

谁知道呢,把事情做对也许VC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发生这种情况不会是第一次。偶尔的一次巨大成功就能产生百倍回报,风险投资就是这样一门生意。对于这样的财务模型你有多大的信心呢?巨大成功的偶然性稍微降低一点即可补偿A轮售出份额2倍的降幅。

如果你希望给投资寻找新的机会,那就看看创始人抱怨的东西是什么。创始人就是你的客户,客户抱怨的东西就是未满足的需求。我已经列举了创始人抱怨最多的其中两件事情—投资者决策用时过长,A轮的过度稀释,那么这些地方现在可以好好看看了。但是更通用的对策是:做创始人希望的事情。

注:

1我意识到收入而非融资才是衡量初创企业成功的试金石。我们引用融资数据的理由是因为那是我们能获得的数据。拿不到最成功的初创企业的数字讨论收入就没有意义,但是我们没有那方面的数据。我们常常跟更早阶段的初创企业讨论收入增长问题,因为那是我们衡量其进展的方式,但是当公司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种子期投资者再这么做就显得有点冒昧了。

无论如何,公司的市值最终都是收入的体现,融资轮的投资后估值至少应通过体现市值的地方来推断。

只有287家有估值的原因是剩下的大都以可兑换纸币的方式融资,尽管可兑换纸币往往也有估值,但那已经是估值上限了。

2我们不会设法去接受特定的数字。哪怕想也没有办法做。我们只是要设法成为有效的筛选人。

3虽然你永远也无法知道瓶颈在哪里,但我猜下一个瓶颈可能会出在合作伙伴的协调上。

4我意识到,开公司不一定就是开初创企业。也会有很多人开普通的公司。但是这跟我们的投资人观众没有关系。

Geoff Ralston说在1980年代中期的硅谷创办初创企业似乎已成为值得考虑的事情。但我知道对于东海岸的毕业生来说还不行。

5这个趋势是导致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经济不平等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1950年代某个大公司x部门的总经理现在会是x公司的创始人,还会拥有可观的股权。

6如果国会通过创始人签证,大体上就能让我们增长到20倍,因为95%的全球人口生活在美国以外。

7如果创意冲突恶化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改变初创企业的含义。我们现在通常给初创企业的建议是无视竞争对手。我们告诉他们说初创企业的竞争性像赛跑而非橄榄球;你不需要跑到对手那里把球抢走。但是如果创意冲突变得司空见惯时,可能你就得这么干了。真那样的话就太不幸了。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Paul Graham:创投趋势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