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有着422年历史的杭州市胜利小学,在校庆日系列活动上联合钉钉发布胜利小学数智化工作台——胜利钉。这是基于钉钉打造智慧校园以来,胜利小学数智化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胜利小学教师、家长日常在线活跃人数近5000人,是钉钉上活跃度极高的学校组织之一。
教育信息化虽然是一个千亿规模市场,但这个行业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投入经费很多,但效果有限,特别是学校的常态化运用方面。
同时,在完成硬件的普及后,各大教育软件之间难以达到应用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相互之间不连贯,所以学校数字化的效率比较低。
那么,为什么胜利小学能把常态化运用数据提高这么多呢?一个几百年的老校,又是如何进行数字化升级的呢?是否对其他学校有借鉴意义?对于这些问题,胜利小学校长郭荣强总结了四点:
1.身先垂范。信息化在学校这个场域里,一定是校长领头干,然后带着一班子技术人员和行政骨干一起来推动信息化工作;
2.由易到难。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推动过程当中,面向课堂的,面向学生教学行为的改革是教育信息化领域最难突破的领域。如果一开始就从最难的地方开始着手,成功的把握自然大大下降;
3.场景化思考与精准描述。教育领域的场景丰富程度要远高于医疗、工业、生产等流通领域,它们的环节清晰可描述,但教育领域正因为产品非常丰富,往往很难描述一个老师在学校里做了哪些事情。所以要将教育的场景进行一个个切片思考与场景化分割,将它细化成一个个小应用来推动,才能保证抵达的有效性;
4.“三步”原则。即从口袋来掏出手机,打开钉钉APP,找到今天我现在要研究的应用。
36氪也在采访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学校连这么基础的应用都没有进行落地?
钉钉教育资深总监逍雪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概念的变化,而是信息化范式的变化。以往教育的范式是学校有平台需求,平台把能力做好能用就好了。但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它的落地不是概念词,而是做深做透,我们必须要俯下身来,懂行业、懂老师使用流程和过程;思想也就变了,不再是开发软件让学生、老师用,而是老师到底需要什么,什么能让它的效能提升。如果没有这个的话,提再多的概念词,全是无法落地的概念。”
并且,逍雪认为,之前的信息化采购确实疏忽了学校管理者与老师的智慧,因为计算机语言关系,不能完全听取一线老师真正的声音,所有的开发还是固守在原有软件功能上。
最后一个变化是,因为教学点的点状分布,所以现在更需要推进学校的整体系统化能力建设,不止单是硬件或软件一个方面。要从老师的单体能力,形成网络化的互相协同能力,从教育局到学校,再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