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作者:IT时报,36氪经授权发布。
旧时,人们喜欢形容上海时冠以“摩登”二字,因为独一无二、中西合璧的“上海气质”。时隔百年,如今的上海,科技与人文水乳交融,依然“摩登”,因为有了5G。
一栋有机器人“外卖小哥”的高楼、一家向5G演化的医院、一片有“军师”治理的老洋房、一家摆脱机器“尾巴”的黑灯工厂、一款不需要下载的手游......
尽管现在对于5G的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但在上海,这些不确定性,如同“薛定谔的猫”,正在等待它的答案。5G大爆炸,奇点临近。
用数据绘制一个“孪生”的摩登上海,是5G在这座都市的使命,而这样的故事已经开始:
上海宝山区仁和医院的医生,利用5G网络可以远程给社区医院的病人做远程诊断,B超室外排队的病人少了;宝钢的“物流超级特种兵”,有了5G,无人驾驶也能稳稳将数十吨钢材送上码头;老洋房林立的瑞金二路街道,5G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
2014年,4G发牌。那年底,浙江慈溪市开出了一家机器人餐厅。送餐机器人依赖地面的光感磁条行走,也需人工输入订单桌号。
6年后,那家机器人餐厅销声匿迹,但和通信技术一起更新迭代的机器人仍未停止“更像人”。2020年,发牌一年后,5G进入建设加速期,魔都诞生了一座5G机器人楼宇——上海信息大楼。
白色机身印有Hello 5G标语,5台机器人穿行在大堂中央。来回间,两台机器人正面相逢,然后退后,给彼此留出转身的空间。
只需输入收件人的楼层和电话,这些机器人“小哥”便可以送外卖和快递。你不用怕送错件,当它们抵达相应楼层时,会主动拨出电话,取件人需要输入手机尾号才能取件。
5G机器人加入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故事正在上演。
5G来了。如今机器人不再笨拙。
要进入信息大楼,人脸识别验证入闸是你的第一步。但闸机显然对机器人更熟悉,当机器人靠近闸机时,闸门早已自动打开。而当机器人靠近电梯时,电梯的上下行键已亮起,甚至电梯知道机器人想要前往的楼层,自动亮键。
摄影:费锋
电信NB-IoT技术令机器人和闸机、电梯相连。得益于5G高带宽、低时延特性,机器人发出的指令能被快速传递和响应。
行动过程中,如今5G机器人主要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行人、障碍物轨迹,并在AI算法下计算出合适的路径。这是机器人能够相互避让的原因。此外,由于信息大楼的5G机器人没有爬楼梯功能,AI模型下它们还能主动避开扶梯区域。
另一种灵活表现在机器人体型上。5G网络结合云计算、边缘计算通过云-网-端融合,将计算能力放在云端,让机器人自身算力不再是短板。少了对计算硬件依赖,机器人有望变得更轻巧,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有利于普及。
等待用户下楼时,信息大楼里的外卖、快递小哥驻足围观5G机器人。机器和人在这里有着替代关系的宿命感。
机器人能7×24小时工作,能有效节省时间成本,搭载电子签收、核对功能后,还能降低人为出错风险。
疫情期间,为了降低人传人风险,多家企业试点无人车、机器人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催化了行业热度。
但我们距离无人配送仍很遥远。
目前无人配送只限于特定场景,经过简单场景配送后,无人车、无人机器人仍需经历替代部分人工以及结合城市智能基础设施配送的考验。
此外,配送成本依旧是落地应用的关键。据中信证券预计,未来无人配送车的成本有望从如今20万元-30万元降低至10万元,每单配送成本降至0.8元。而目前快递、外卖每单成本在2-6元不等。这些均需要5G建设发力和云边端技术的加持。
长长的白色走廊上,5G机器人正在进行一次彻底杀毒,它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做流行病史调查、量体温、配送手术耗材和血液样本。
“病人吃过饭气体比较多,看不清病灶怎么办?”“探头加点压,让病人侧身45度,做个肋间切,胆囊底部没有拍全,让病人深吸一口气屏住看血流。”两位医生看着眼前的大屏,不时指点着,尽管病人在几公里之外的社区医院,但丝毫感觉不到时延。
CT间,病患和医生被隔离开,AI进行人体精准定位,医生不再需要辅助病患摆正位置,无须接触,检查便能做完,AI甚至会自动标注病灶,CT影像通过5G云平台实时上传。
上海宝山区仁和医院正在进化成一座5G医院。席卷全球的疫情,让“智慧医疗”的到来比预想快了很多,5G+智慧医疗成为战“疫”重要力量。
图源:仁和医院
在仁和医院,除了5G超声远程诊断,在隔离病房,还随处可见5G机器人,它们承担着消毒、发热病人流行病史初筛等工作。
这些机器人与疫情期间奔赴武汉的“机器人护士”师出同门,都来自上海钛米机器人。
图源:钛米机器人
2018年底,上海电信与钛米机器人成立5G创新中心,如今5G+机器人已经在武汉协和医院、上海仁和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各大医院“上岗”,在5G的赋能下,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更高,能做的工作也越来越广,最大程度地帮助医护人员减轻了压力和危险。
机器人背后的“超级大脑”正在演化。上海仁济医院建起了国内首个5G+智能机器人管理系统,电梯里、走廊上随处可见机器人在工作,每个机器人身上都装有5G通信网关,连接部署在边缘MEC上的“超级大脑”和机器人的“手眼四肢”,即各种雷达和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应用模块。
5G砌起了隔绝病毒和医患的“墙”,在上海各大二三级医院,护士用一块平板就能控制机器人消毒、配送试剂甚至初步筛查发热病人;5G打破了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墙”,用5G远程超声检查、远程4K查房等场景,缓解了病人小病往大医院跑、社区医院招不到医生的双重困境。
10月24日,上海首家互联网医院在青浦区朱家角正式进入试运营,医疗仪器用5G连接,查房医生与中山医院的专家通过一块屏幕对讲,免去了查房会诊来回跑。
图源:医院供图
图源:新民晚报
患者在互联网医院拍摄的CT和MRI影像,也能让中山医院的影像学专家团队可以第一时间对疑难杂症进行远程会诊。医疗数据、医保数据互联互通后,长三角共享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成为可能。
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让AI多看数据,让医生少看数据、少跑路……5G+AI正在彻底改变传统的看病模式。
阳光下的上海老弄堂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斑驳的红砖墙和幽深的拱门浸透了岁月的故事。
这里是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瑞金二路街道,保留着上海最原汁原味的风貌,孙中山、周恩来、张学良、巴金等名人都曾在此生活。辖区2/3面积地处衡复风貌保护区,历史保护建筑有68处。
摄影:冯诚杰
虽然建筑试图将历史的美定格,但老弄堂里的居民却不曾在时代面前停步。垃圾滞留、共享单车进小区、电瓶车进楼道等不文明现象渐生。怎样保护好这些“老古董”令社区治理人员头疼。
AI让老小区变得更聪明
摄影:冯诚杰
上海电信为瑞金二路街道打造的场景化AI视频应用应运而生,顿时令老小区变得更“聪明”。
布设在小区出入口、垃圾投放点等位置的摄像头有了AI算法的加持,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垃圾占道、车辆乱停等情况,还支持人员在岗识别、重点人员管理等功能。
当检测区域内有上述动静时,系统便会向平台推送告警和画面截图,方便社区治理人员及时知晓并处理。
“技术可以做到事先发现和预警,再结合社区事中高效处置和事后追溯,将数据入湖,我想这便是新基建的力量。” 瑞金二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米文蕾说道。若非人工智能,单靠人力进行全天候监测必然成本高昂。
摄影:冯诚杰
如果智能摄像头搭载了5G会怎样?上海电信ICT部智能视频应用中心副主任孙晓凯表示,5G具有高带宽和低时延特性,在瑞金二路这样的城市治理业务中,高带宽可以提供更加高清的移动接入视频,使得不具备固网部署条件的场景也可以加载智能视频业务。
包括AI智能分析研判;低时延能够快速对AI分析结果进行现场反馈,如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现场告警提示住户规范行为,如不乱丢垃圾、不推电瓶车进电梯等。
“5G+社区治理”并不是空中楼阁,作为城市管理者的“军师”,它们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已经初露锋芒。美丽家园示范标杆的松江区泰晤士小镇,近一年来便不乏5G新型应用的探索。
譬如5G安防机器人,配备了红外热像仪、可见光摄像机、自主导航定位器等传感装置,能够在巡逻中快速识别可疑人员或打架、斗殴等危险事件,并由5G网络将画面和数据传输至远端监控系统。
抬头望向小镇上空,或许还能捕捉到5G无人机这位新“网红”,5G无人机高空巡逻成本更低,可实时上报飞行路径内异常情况,而且支持更精准的3D建模。
小区变聪明只是智慧城市的一幅缩影。从防控疫情到复工复产,从风险预测到精准治理,智慧化手段对城市治理的赋能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当人类治理经验与AI大数据能力相结合,有限资源将得到最大化运用,依靠透明化、可追踪、体系化的系统建设来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
随着多地加码5G布局,智慧城市的活法想必还会有更多大不同。
城市是有生命的。人身体有恙,做个CT或核磁共振就能找到根源,城市“亚健康”了怎么办?
高楼林立、人员密集的场所只是无人机巡检的一隅之地,地域开阔、人烟稀少的田野也值得它们大展拳脚。
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研究建设的水稻无人农场在广州增城区正式投入生产应用。盘旋在农场上空,无人机不仅可用于航拍巡检,还能进行播种、施肥、施药等作业。
图源:网络
院士团队中的胡炼教授告诉《IT时报》记者,5G无人农场也在他们的考虑之列。目前农场覆盖的是4G网络,采用了三种类型的无人机分别进行航拍巡检、施药以及播种施肥。
巡检用的无人机会拍下田间照片后,研究人员会通过模型来计算水稻的氮含量,得出“施肥处方图”。将该“处方”导入施肥用的无人机后,它就会根据施肥量的不同自动调节位置,确保整片水稻长势均匀。
“如果有5G的传输速度,那无人机就可以将数据上传到云端分析,并实时下发到终端去执行。届时就能同时执行巡检和施肥的动作了,直接省掉一台设备。”胡炼对5G农场充满了期待。
他表示,由于4G在某些场景下时延明显,无人驾驶设备尚不能做到实时决策。有时还得靠无线电遥控代替4G发送指令以避免时延造成的风险,譬如当收割机和运粮车并行运作时,稍有延迟就可能产生偏差甚至导致撞车。
在他看来,想要实现“智能在云,控制在端”的智慧农业,5G显然不能缺席。
随着新技术、新工具打破了“人体极限”,让城市开始“说话”,并让城市管理者听得懂这些“话”,它们正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塑造新的产业形态,重构城市“有机体”。
机械臂上下翻飞地焊接着,不时飞溅出红色火花;无人运输车(AGV)在地面上灵活地相互躲让着,停停走走全靠“自觉”,机器电缆“尾巴”成为历史,柔性生产才是现实……
图源:网络
今年7月28日的全市工业互联网工作推进会议会上,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众汽车”)的无人工厂宣布启动,在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科长陈翰凌的设想中,建成之后的工厂将是一个安静的“黑灯工厂”。
汇众汽车是上汽旗下华域集团全资子公司,也是国内领先的汽车底盘制造商,年销售收入超200亿。
“此前,工厂在生产组织的网络搭建中有两个痛点,”陈翰凌告诉记者,一是在原有厂房的AP搭建中,信号干扰强、布线成本高;二是面临越来越不确定的移动网络需求。比如在AGV或者自动物流项目中,物流设备的移动路径会因为规划改变,原先可能要从中心交换机重新部署固网,而现在则有了5G,物流规划做到哪里,网络就布局到哪里,大大缩短了交付周期及布线费用。
基于以上痛点,汇众汽车与上海电信合作打造了5G MEC立体云网,上海电信统一规划建设MEC节点,形成5G+MEC立体云网,确保在5G网络高网速、低时延的情况下满足汇众汽车的生产需求,并为智能工厂提供通信、算力及安全保障。
双方还首创了一种5G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合作模式,大大降低了制造业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的门槛。
打造一个无人工厂,除了相应的信息化硬软件改造升级外,还需要配备AGV、叉车等硬件设备,整套成本不菲,而对于利润率原本就稀薄的制造业而言,往往会陷入两难:不升级,被淘汰,想升级,没成本。
汇众和上海电信全国首创的MEC租赁模式,上海电信负责基建投资,汇众汽车按需租用云资源和流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使用门槛,为快速推广5G应用带来便利。
在中国制造业高地——上海,像汇众这样正在进行无人工厂建设的企业,正蔚然成风。ABB机器人、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诺玛高端智能液压、三菱电梯智能机器人仓库等一批无人工厂项目和汇众同批宣布启动建设。
根据上海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 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到2022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实现从800亿元提升至1500亿元,建设服装、建筑、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等2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百个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和无人车间,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的高地。
秋风瑟瑟,毗邻长江的码头上,一辆辆蓝色的重载框架车稳稳地沿着预定的路线,不断地从宝钢运输部滩涂一期的卷材仓库将待装船的成品卷材运出,送往附近的宝钢全天候成品码头。
在上海电信5G网络的加持下,没有司机、没有工作人员的人声鼎沸,6万平方米的仓库,每天10万吨的钢卷周转量,都由搭载上海电信5G设备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在“无声”中完成。
图源:上海电信
这是我国冶金行业首次投入工业化应用最大的重载公路无人驾驶车辆,也是全球第一台自然导航,集信息感知融合、决策规划、导航、智能控制和调度于一体的全天候无人驾驶特种运输车辆,被称为“物流超级特种兵”。
它不再需要司机,通过安装在地面上的引导磁钉、车头的超高清摄像头以及超声波碰撞感应系统的三重保障,可将多方感知数据实时采集并传送到平台,指挥中心随时根据需求,对车辆进行路径规划与轨迹控制,因此打破了夜间作业的壁垒,可以24小时持续工作。
经改造后,钢材仓库的人员配置从同等面积传统仓库的130人减至30人以内,平均单卷作业时间为3分30秒,大大低于人工作业时间,每年节约仓储费用过亿元。
工业互联网被称为5G至关重要的“落点”,在5G赋能的过程中,行业龙头企业正在和电信运营商一起合作,打造数字化制造的“灯塔工厂”。
今年宝钢上述项目已进入二期阶段,电信将与华为共同打造5G“超级上行”解决方案,可令覆盖区域内上行速率至少提高20%。
接下来,上海电信还将与中国宝武持续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并计划成立联合实验室进行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图源:上海电信
平均重达20吨的钢卷,往返于仓库和码头之间,一旦发生运输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高温、浓烟、高粉尘的炼钢区,劳动强度大,倘若钢水飞溅,人员烫伤、烧伤在所难免;资源丰富的矿区,矿井深达千米,作业环境亦相当严苛。
当无人化技术开始赋能工业,这些高危作业场景或许最有话语权,而5G往往为它们扮演了保驾护航的角色。
上海电信和宝武集团旗下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了首个5G联合实验室,准备在炼钢区域全面推进复合型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代替高温、浓烟、高粉尘环境下的人工作业。
不久前,甘肃金川集团二矿区带来了国内首个5G网络井下远程遥控矿车试点成功的好消息,在千米井下,基于井下及地表5G网络,操作室内的驾驶员可以像打游戏一样远程操控无人运矿车在井下作业。
继美国、日本之后,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矿用车无人驾驶技术的国家。对采矿业来说,运输成本一直是“大头”,有些矿一年的司机费用可达千万元。随着5G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普及,更少的事故和更多的产出都有望成为可能。
每逢周末、节假日,魔都晶耀前滩商场B1区一个名为“云XR娱乐空间”的体验区总会人潮涌动。
人群中央,一群头戴VR眼镜的小朋友或者年轻人,手持一把VR虚拟枪,通过虚拟现实场景,在10-15分钟内完成一次酣畅淋漓的游戏体验。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通过VR虚拟枪与霸王龙、翼龙等诸多恐龙展开一番搏斗,逃离生天。这个名叫《重返侏罗纪》的游戏是5G体验中最受欢迎的VR游戏之一。
摄影:冯诚杰
对于喜欢追逐潮流的年轻人而言,想要在上海体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的乐趣已经不是难事。走进魔都高端的大型商场,就能轻易找到与之相关的体验,即刻进入AR/VR的世界。
摄影:冯诚杰
今年9月,正大集团与中国电信联合打造了5G云XR(扩展现实)娱乐空间,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沉浸式、高保真、大规模混合现实应用体验。坐上VR蛋椅,佩戴上VR眼镜,你便可以在热气球上俯览城市,也可以坐上矿车感受古墓惊魂,更能身临其境享受大摆锤带来的疯狂。
在上海,借助一部手机,进入“VR智能逛”的界面,便能看到国金中心和环贸iapm内的360度全景,这是上海蛙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蛙色vr”)为消费者打造的“云逛街、云购物”体验。
如果对某家门店感兴趣,它还会化身成为一个实景导航,将消费者带进门店;如果对门店里的商品感兴趣,轻触屏幕中的商品,与之相关的售价信息和购买链接便会出现在眼前。消费者甚至足不出户,就能通过VR了解并购买商场的物品。
参观上海博物馆时,通过亮风台AR技术,只要呼叫“小铜小铜”,就能实现导览路线跟随、展品语音互动、展品模型交互、智能场馆、定位导航等功能,为游客带来别致的逛展体验。以上这些场景都只是XR落地魔都的一角,沉浸其中,人们将更容易“忘记现实”。
摄影:冯诚杰
上海自带XR基因。近期举行的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上,“中国VR 50强”名单出炉,来自上海的亮风台、影创、乐相科技、宏达通讯、上海曼恒、小派科技等企业都出现在名单上,业务涉及VR/AR内容生产、硬件制造、应用开发等领域,上海XR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今年8月,经信委指导的上海5G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是上海市经信委2020年5G重大专项之一。
“5G、VR/AR、AI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地,不仅能有效化解疫情对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冲击,也解决了上海5G在管理、服务及营销等方面的痛点和难点”。
上海5G云VR产业联盟成立于2019年12月的上海5G云VR产业联盟,聚集了中国5G上下游产业内的多个业界伙伴,在研究制定产业链间形成的共性技术和相关标准,推动产品和业态的创新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VR内容创作还是VR消费,门槛都很高。一台VR直播相机价格近万元,消费级VR眼镜价格在2000元左右,VR应用的普及仍处在起步阶段”。
蛙色今年平台的5G VR直播在全国落地了500场,占网络商业直播万分之一,蛙色VR CEO叶宇分析,未来两三年内,如果硬件设备的价格降低至三字头,将会有效促进VR产业更快地发展,VR内容也将迎来全民创作、分享的大爆发时代,“而这是可期的。”
从上海汽车博物馆到某酒店,3公里路程要途经5个红绿灯。对于很多老司机而言,这只是一段10分钟的车程,但坐在车子里的记者有些忐忑。操控这辆车的是AI和算法。
这辆无人驾驶汽车在4G网络下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当一位外卖小哥突然闯入汽车视野,车子自动急刹,直至目送外卖小哥飞驰远去。这是《IT时报》记者在嘉定体验滴滴无人驾驶时的场景。
摄影:冯诚杰
没有司机干扰,机器迅速做出判断,无人驾驶技术令人惊叹。只是,似乎还缺少一丝“灵气”。
更快速的反应,更敏锐地判断,那份灵气或许可以由5G来加持。在这里,《IT时报》记者试图寻找未来智能时代下无人驾驶的更多可能。
滴滴无人驾驶汽车Robotaxi车顶装有6个不同方位的摄像头,加上车尾的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GPS天线充当“眼睛”角色。车子前后左右的其他车辆信息、路障、路面信息可以被看到。
通过IOT技术,部分交通灯的信息也能被汽车识别。《IT时报》记者发现,目前距离马路十几米远人行道上的共享单车和路人状况均能被记录在汽车屏幕上。
但这套传感器设备价格昂贵,据滴滴运营透露,Robotaxi的成本在百万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无人驾驶商业化进程。
摄影:冯诚杰
通过传感器捕捉记录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是实现无人驾驶的第一步,此后数据还需要经过分类,直至AI做出如何转弯、掉头、停车、避让行人等指令。4G网络下,计算、决策通过安置在汽车后备厢中的计算单元完成。
无人驾驶技术达L3级别(受条件制约的自动驾驶),对应计算能力在30-60 TOPS间,即每秒完成30万亿-60万亿次计算。如果要往L4(高度自动驾驶)及L5(完全自动驾驶)跃迁,对应的算力需要突破100TOPS和1000TOPS。
一般车载电源功耗不超过1KW,限制了算力,而要提升车内电源功耗还需解决散热问题,目前主流做法是将空调风道引入后备厢。
目前4G网络下,L4级别无人驾驶技术只在特定路段测试,而车辆仍对极端天气无能为力。
工信部曾发表公告称,无人驾驶有望成为5G应用最早的场景之一。理论上,相比4G网络,5G的下行速度最高可达10Gbit/s,传输速度比4G快10-100倍。与此同时,理论上5G的时延在毫秒级,意味着更快的网络响应时间。
这让海量数据计算迁移至云端、边缘端成为可能。数据快速传输,指令实时传递,也令无人驾驶在散热、算力间徘徊的困局成为过去。
5G网络的广连接性能理论上可以实现每平方公里接入100万个终端,这令车路协同V2X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则是减少无人驾驶汽车对感知设备的依赖,间接降低改造成本。
一位滴滴的运营人员对无人驾驶的未来充满期待:“如果车辆不再配备安全员,意味着无人驾驶的时代真正到来!”
摄影:冯诚杰
这一天并不远。根据中信证券预计,2023-2025年将会出现由领先科技公司主导的各场景L4-L5商用车量产,而2025-2030年,乘用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将会从50%往80%提升。
英特尔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1.2亿辆无人驾驶程度不同的汽车上路;203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
走下Robotaxi时,《IT时报》记者的手机接收到了5G信号。这意味着5G信号仍在加速渗透中,距离无人驾驶有“灵气”的那一天,似乎并不遥远。
在一部5G手机上选择天翼云游戏App,点击《新神魔大陆》,即可进入魔幻的克兰蒙多世界:
天生完美的面具刺客伏地一击,便是天崩地裂;机敏可爱的神枪手一个转身,耍出帅气枪花;忧郁的精灵游侠拈弓射箭,千里之外取猎物性命;美颜的红发法师嫣然一笑,取自然之力电闪雷鸣……
这是一部史诗级的魔幻燃战游戏,但无须下载安装包,即点即玩。这是专属云游戏的魅力。
“手机内存不够,安装不了想玩的游戏怎么办?”游戏越做越精致,占用的内存也越来越多,你有没有碰到这个问题?5G时代,你不需要为要不要“氪金”一部游戏手机而焦虑,哪怕用千元机,也能畅玩动辄100G内存起步的3A大作。
手机不用下载安装包,所有的渲染都在云端完成,终端更多只是承担视频显示功能,这样的云游戏概念,多年前便已提出,但时延、带宽始终是掣肘的两大瓶颈。对游戏玩家而言,速度是刚需。
何以解忧,唯有5G。低时延、高带宽的5G特性仿佛为游戏量身定制。
图源:IT时报
根据实际测试,目前5G端到端的时延在10-20毫秒,而户外速率一般都在500Mbps左右。记者测试《新神魔大陆》时,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毫无卡顿和拖影,可以完全体验操作的快感。
伽马数据发布的《2020年云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云游戏市场预计超过10亿,未来两年,预计每年增长率超过100%。这意味着,谁能抢占先机就有可能掌握主动权。
云游戏所引发的行业变革,不再是游戏内容或模式,而是生态,很多与游戏行业相隔甚远的企业跨界而来。
除了游戏制作公司、硬件厂商,云服务提供商、技术服务商都在发力云游戏(包括云VR游戏)。在这个赛道里巨头林立,暴雪、任天堂、微软、谷歌、华为、腾讯、网易等都在抢滩入局。
电信运营商也要分一杯羹。7月17日,中国电信上海四川北路营业厅正式升级为中国电信电竞营业厅,由此中国电信首家电竞营业厅正式落“沪”。
该电竞营业厅共配置5根千兆宽带,整个场馆内网络无死角覆盖;专区还划分了竞技区、大屏区、观赛区、选手休息区等9大区域,两个房间里均配置5台高配电脑和5把专业电竞椅,很有电竞赛事“内味儿”。
图源:上海电信
9月,中国电信还联合5G云游戏产业联盟、视博云、星游纪等行业伙伴发布了天翼云游戏大赛,共设置2000万元奖金,推动云原生游戏的开发。
随着5G逐渐形成规模,更多公司、团队、人才将接踵而来,5G+游戏的新玩法将被充分挖掘,游戏,或许将不再仅仅是娱乐,它将是生活。
在商场内,想要去某个品牌店,手机导航会告诉你应该上几楼,左转、右转或是直行等等,直接听语音提示就成;在室外开车时,导航地图“知道”自己行使在哪根车道上,并提醒驾驶人,前面要不要变道……
未来,只要拿着一部5G手机,你可以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任何地方,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不会迷失方向。
这样的场景并不遥远,因为中国的5G网络和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均已蓄势待发,两项“国之重器”正携起手来,提供更高精度、室内外融合定位的服务。
虽然定位导航技术在现实中已经运用了相当广泛,出行驾车时、外卖小哥送餐时……手机导航都已成为必须工具,但依然存在室外定位精度不高、室内定位不足的遗憾。
目前普遍使用的民用GPS导航定位精度偏低,基本在5-10米之间,因此车载导航只能粗略告诉你行驶路线,却无法实现车道级定位导航。
室内定位更是难题,卫星信号无法穿透至建筑物室内或者桥梁下面,所以你经常会听到“GPS信号弱,请行驶至开阔地带”的导航提示音。
不过,随着5G日益普及,北斗组网成功,新的篇章即将翻开。
今年7月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并开通,开启了服务全球的崭新篇章。作为后起之秀,北斗三号能力的定位精度更高。
数月前,我国发布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2.0版,将手机定位精度提高至1.2米,能够实现车道级导航定位。
5G精准定位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今年7月冻结的5G R16标准,引入了多种5G空口定位技术,定位精度提高十倍以上,可以达到米级的定位精度,未来的5G R17将可实现亚米级定位精度。
5G与北斗的“联手”,恰好满足了传统室外定位向室内外复杂场景无缝覆盖的趋势。
近日,上海电信已与国内首个投入运营的北斗产业园区——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达成合作,双方着重探索“5G+北斗”室内外融合精准定位等应用,要将上海打造成为“5G+北斗”融合应用发展的高地。
未来,要问你和我之间有多远?嗯,可能是2753.8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