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戛纳电影市场:路阳、华人影业应旭珺、华纳赵方等对谈中国电影出海 >

戛纳电影市场:路阳、华人影业应旭珺、华纳赵方等对谈中国电影出海

转载时间:2021.12.22(原文发布时间:2021.07.14)
9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93次

戛纳电影市场:路阳、华人影业应旭珺、华纳赵方等对谈中国电影出海

尽管疫情对于全球市场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关于中国电影国际合作的思考并未停顿。

7月12日,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中外电影论坛”活动以双现场的形式在法国戛纳和中国北京举办。这是戛纳电影市场历史上首次落地海外。

此次戛纳电影市场与龙跃中欧制片人协会携手CMC Inc.华人文化集团公司旗下华人影业,举办主题为“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升级和内容出海”(Chinese Films in New Global Arena)的产业论坛。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著名导演、编剧路阳,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亚洲区选片人Benjamin Illos,华纳传媒中国区总裁赵方,CMC Inc.华人文化集团公司副总裁、华人影业总裁、东方梦工厂总裁应旭珺受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四位嘉宾通过现场直播连线,就中国电影的流媒体发行与出海进行了深度探讨。

电影制作者与流媒体的合作,在往上游深度走

发生在2020年春节期间的疫情,让当季大片《囧妈》等从院线转到视频平台播放,引发围绕院线与流媒体之争的讨论。 

而在海外,去年以来Disney+等流媒体的上线,则带动了好莱坞巨头的媒体布局热潮,同年5月,华纳上线流媒体平台HBO Max,也被认为是搭借了疫情带来的用户宅家时间延长的“东风”。 

面对流媒体热潮,导演路阳认为,流媒体平台的发展“给观众提供了观看便利”,但“为银幕创作的作品和为流平台创作的作品在构思最初就有巨大的不同,在家看和在电影院看这两种欣赏方式会决定你吸收到的、欣赏到的其实并不是同一类电影。对我来说一个作品在手机上看和在银幕上看,是显然不同的。“ 

他对来自平台端的要求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保持关注。他认为,“会不会因为(观看)终端的考虑,慢慢会改变创作者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候的一些想法,会不会改变他们对创作的要求,以及改变思路,因为近十年来有一些很成功的电影商业模式出现,在电影中的份量影响都在加大。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电影创作的最初的原动力很重要,这代表着创作者和制作者跟观众想要去强烈的沟通的一种决心、和一种诚恳。” 

华纳中国区总裁赵方则认为,从内容角度来讲,流媒体给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可以针对院线电影、网络电影有新的创作的探讨和尝试。当然这也为创作者带来了挑战。对传统的制片公司而言,可能会遇到版权交易方面的竞争、艺人资源方面的竞争,以及导演制片人资源方面的竞争,这是流媒体给行业带来的变化。但总体来说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新的平台,肯定是要有一个不断的推进和发展。 

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对流媒体的发展持开放态度,并且已经与流媒体平台开展了一些直接的合作,“从选题选材,剧本开发和未来一个投资商业的模式,合作非常广泛。具体的案例就有华人影业与奈飞合作的动画片《飞奔到月球》,这部动画也得到了奥斯卡动画长篇的提名。” 

应旭珺透露,“包括今年要开拍的,以及未来的很多项目,从源头开始,从剧本的开发选材上,华人影业已经与流媒体平台有了一些特别深入和早期的合作,这个合作不是华语电影生产完毕之后,再去销售给流媒体这样一个路径,而是在很快的往上游走、往深度的发展去走。”

她特别提到,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也有利于促进内容生产者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探索的态度,去探索新的内容,比如未来中视频,还有短视频的创作。 

戛纳电影市场:路阳、华人影业应旭珺、华纳赵方等对谈中国电影出海

中国电影出海:要找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最佳结合点

疫情除了改变影迷们的观影方式外,也对中国电影出海和中外电影相互交流产生了影响。作为一个长期课题,疫情并不能改变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以及利用国际资源为中国电影赋能的未来趋势。 

华纳中国区总裁赵方认为,中外电影合作正在朝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电影协拍、当地提供服务,走向从剧本阶段就开始共同创作的深度合作了”。与此同时,而国外的同行也更加重视了解中国市场特色以及中国观众的口味和需求。所以对中国电影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认为中国电影人正从IP旁观者到世界电影IP生产者。 

具体来说,她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观察。一是中国自有以及自创的一些IP,正在链接国际范围内的创意资源以及工业化的资源,从而逐渐把中国自己的IP国际化。比如,科幻作品《流浪地球》,现在在生产中的《三体》,华人和华纳一起合作的《巨齿鲨》以及筹拍中《巨齿鲨2》等。 

二是中国发行渠道也在国际化,逐渐从华语电影的发行,渐渐扩展到亚洲电影的发行,到未来世界电影的发行,这将会带来中国整体电影产业的国际化。

对于中国电影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做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最佳结合,赵方认为首先要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认识。 

赵方表示,“国际市场是重要的一个市场。要想在电影的制作质量上有一个特别大的提高,首先充分的制作成本是特别必要的,但像好莱坞很多的国际大片预算至少1亿美金起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只是单一从国内的市场回收,确实很难 cover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平衡点掌握好。” 

而要走出去走得好,赵方认为有两个路径,可以分两步。一是比较简洁快捷的方式,就是寻找一些国际化的故事,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和全球市场取得成功;第二步是完全本土化的故事,通过借鉴好莱坞的一些表达方式,一些类型化的表达,来进入国际市场。赵方认为后者挑战更大,但也是努力的方向。

应旭珺则认为,一部中国电影如果想要获得更多国际观众的喜欢、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可以做更多类型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就是走视效大片之路”。 

对于前者,应旭珺认为,“如果一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本土的喜剧内容,或者是需要大量的本土的历史文化知识沉淀的内容,它可能就非常难到国际市场上有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观众。而类型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后者,应旭珺认为视效大片一般比较容易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市场。“比如说《流浪地球》,路阳导演的《刺杀小说家》,《巨齿鲨》这一类片子的话,它从题材和主题故事来讲,没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的理解门槛,他们讲的是一个未来的人类共通的一个难题,更加容让全世界观众理解和接受。” 

但应旭珺也强调,在努力国际化的同时,不能忘了本土观众,“重视题材和制作的国际化的同时,人物情感本身的本土化也非常重要。” 

“因为中国市场很大,如果不能让本国观众信服,就没办法实现共振。必须要让观众觉得,这个人他就是生活在中国的,这样的话他才不会产生违和感,从而产生内心的一种抵抗感。这样国际市场也才会认可。” 

对于中国电影出海与中外电影交流,路阳导演认为,需要一方面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去学习,重视跟国外同行工作的交流和借鉴,未来有可能会去拍摄跨文化以及跨地区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创作者来到中国拍摄中国的题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东西文娱”(ID:EW-Entertainment),作者:樟木 胡陈超,审核:杨晶,36氪经授权发布。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