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BAT、TMD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业务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拓展,传统软件公司的蛋糕毫无疑问被收割。
东软集团就是被围攻的代表,曾经的软件第一股依然将目光停留在传统行业软件和外包之上,失去了人才吸引力,导致其研发能力大幅度下滑。屋漏偏逢连夜雨,其医疗后花园也逐渐出现更具竞争性的对手,医渡云、森亿智能等一个个人工智能新势力也已经开始展露头角。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不变慢慢衰亡,改变可能迎来不一样的结局。近日,一度传出卫宁健康拟换股合并创业慧康的消息,虽最终未能落地,但是也透露出医疗信息化企业在智能化时代的不安和焦虑。内忧外患,如今的东软集团在医疗领域步履蹒跚。
01
子公司独立,
医疗资源被稀释
在医疗领域,东软集团是领先企业,支撑了7亿人的社保服务,为其提供云服务平台和数据库管理服务。IDC发布的《中国医疗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预测,2018-2022》显示,东软集团以13.9%的市占率排名全国第一。
大公司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复杂结构,注定了其很难像新兴企业一般短平快的完成决策,为此东软集团做出了调整。2014年东软集团提出了将东软熙康和东软医疗等子公司独立的规划,并且2015年通过董事会的审核,2016年众多子公司完成了股权分割。东软集团自2016年7月31日起不再将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业绩纳入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自从2016年起,东软集团利润增长率持续下跌。虽然在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东软集团的利润出现正向增长,然而其2020年及2021Q1业绩表现仍然低于中金公司的预期,疫情带来的医疗行业普涨并不代表东软集团本身的趋势向好,毫无疑问在资本市场依然被看衰。
△东软集团利润情况
子公司独立,快速发展,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再反哺母公司,最终推动集团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条思路不能说不对,京东凭借旗下四大独角兽的独立发展,在多个领域建立了自己的帝国。东软集团同样采用了这样的策略,推动了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睿驰等一批创新公司的独立。2020年9月东软极端旗下东软教育登陆港交所,截止发稿日总市值38.27亿港币。
在深潜atom看来,与京东不同的是,东软集团的半放手,原本计划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依靠共同发展,实际运营当中却存在竞争关系,特别是医疗领域。母公司业绩的走低,换来的并不是子公司业务的爆发。2021年,东软熙康和东软医疗纷纷提交了自己的上市申请,这两个公司的经营情况也再次回归了大众视野。
主要业务集中在大型医学诊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解决方案与服务的东软医疗,产品覆盖CT、MRI、DSA等。硬件从理论上可以更好的利用东软集团在医疗领域的整体资源积累,由于公司股权较为分散,尚无实际控制人,东软医疗的业绩并不如预期那般优秀。
△东软医疗
2018年-2020年,东软医疗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12亿元、19.08亿元、24.59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69亿元、0.82亿元、0.93亿元,整体呈下滑趋势。产生利润的主要原因并非产品竞争力,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补助。2018年-2020年东软医疗分别获得8071.4万元、4670.5万元和9809.2万元补助,占同期利润的40.8%、51.2%和82%。也就是说,剔除政府补助,东软医疗将会产生亏损。一度卷入行贿丑闻的“以分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也将进一步降低东软医疗的利润率。
作为东软医疗板块最具想象力的板块,利用云医院网络将城市医疗系统中包括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患者及保险公司等各方参与者联系起来。布局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管理领域的东软熙康,契合国家的战略,代表未来医疗的方向。
△东软熙康
截止2021年3月31日,东软熙康已经成为中国25个城市的以城市为入口的云医院平台。然而并不能摆脱互联网医疗的亏损的普遍现象,2018年、2019年、2020年运营亏损分别为1.96亿元、1.84亿元、1.56亿元。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后疫情时代东软熙康实现了盈利,2021年第一季度运营利润为1亿元,能否持续盈利依然有待观察。
02
合并失败映射
医疗信息化市场焦虑现状
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时间已久,已经从一个参与者稀少、缺乏标准统一的边缘市场,进化为如今区域业务划分明显,从业者众多的红海市场。虽然有众多企业,但是医疗的封闭性和特殊性,导致尚未出现一个巨头。仅有东软集团市占率超过了10%,大部分的市场依然掌握在众多的中小企业手中。
现阶段,卫宁健康、东华软件、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创业慧康等众多医疗信息化上市企业,已经在市场规模和技术积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领先。随着民众对健康医疗的需求日益提高,加强区域协同、促进信息共享、推进智慧医疗成为现阶段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智能化和数字化。
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众多关系医疗信息化政策,从中可以看到,国家支持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进行应用,利用新兴技术,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体系。面对行业的智能化升级,现有医疗信息化企业必须要做出改变。要么快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要么快速提高自己的市占率,抢先占据市场壁垒。
7月19日中午,医疗信息化市占率分列第二、第三位的卫宁健康、创业慧康达成了合并协议,卫宁健康拟换股合并创业慧康。两家企业目前市占率分别为9.3%、5.7%,合并后将超过东软集团达到市场第一。卫宁健康2020年营业收入22.67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1亿元;创业慧康2020年营业总收入16.3亿,净利润3.3亿。而东软集团虽然总收入达到76.2亿,但是净利润仅1.3亿。从商业模式上来说,两家即将合并的企业更加健康。
△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合并
如若卫宁健康与创业慧康的合并成功,市场份额和资金实力将会大大增加。告别粗狂发展的医疗信息化市场,未来格局也将越来越明朗,或许将会出现羊群效应,东软集团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严苛。
然而,在合并协议达成后的不久,这次合并并未像所有人预期的那样顺利。7月23日傍晚,双方又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合并终止。官方的回复是,“交易双方对核心条款无法达成一致”。若真是核心条款无法达成一致,双方的合作或许都不会被公布,也不会停牌,但背后是否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原因,目前或可为止。
互联网的崛起,更便捷的方式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而智能化时代,单纯的互联网产品也同样可能被当作传统势力被颠覆。比如,报纸和杂志被门户网站所替代,而如今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智能分发产品,则替代了盛极一时的门户网站。虽然这次合并最终为达成,但也透露出医疗信息化企业的焦虑,作为曾经颠覆传统行业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在智能化时代开始逐渐无力,曾经行业的先驱,正在面临后浪的威胁。
友商的合并,对双方有利有弊,但是对于业务的发展是利好。反垄断环境下,头部企业的合并似乎也要受到监控,此前轰轰烈烈的斗鱼和虎牙的合并案已经被驳回。医疗信息化头部企业的份额都很少,合并是否涉及垄断尚需要观察。那么医疗信息化企业们似乎只剩下一个出路,提高技术能力。
03
智能化的缺失,
东软集团最大忧虑
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时,也曾是星光熠熠的明星企业,1996年东软集团登陆股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通过CMM5、CMMI5认证和PCMM Level 5评估的企业,业务遍及医疗、汽车、教育等多个领域。
同时布局这么多领域,但是,每一条赛道都有各自的地头蛇,这意味着东软集团在研发的投入上压力更大。随着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完善,东软集团不得不面对科技巨头的入侵。东软集团开始加大研发投入,2018年起研发投入都在10亿左右。然而,这个量级的投入并不能和科技巨头相比。
曾经的东软集团也是985、211企业学子的首选,技术实力极强。如今的东软集团,大部分是传统行业软件和外包,远远不如互联网和智能企业更具吸引力。业务相对传统的东软集团,招聘条件也越来越低,在招聘网站上搜索东软,三本已经能够满足东软集团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愿意去综合实力更强的互联网公司。
△人才招聘
特别在智能化时代,众多创新企业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企业抓住了市场开始崛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不但更容易获得医院和医生的认可,也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比如森亿智能,在最近两年已经完成了将近10亿规模的融资;截至发稿日,医渡云市值已经超过300港币,远远超过东团集团的114亿人民币。
2021年4月末,1955年出生的刘积仁辞去首席执行官,仅担任公司董事,继而聘任总裁王勇峰为首席执行官,刘积仁正式退出东软集团管理岗。伴随着王勇峰的任职,东软集团同样公布了2名联席总裁人选:徐洪利以及盖龙佳。在内忧外患之际,东软集团的继承人却相互制约。若是彼此发展理念不同,东软集团又该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呢?
失去了资金优势和人才的吸引力,东软集团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必将举步维艰。年过花甲的刘积仁,似乎已经无力带到东软集团这条船继续前进,东软“铁三角”能发挥什么样的功力值得期待。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东软集团的未来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医疗领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潜atom”(ID:deepatom),作者:深潜atomer,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