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ID:HRInsight),作者Sean Ye,36氪经授权发布。
全文3500字,建议阅读时间9分钟
有小伙伴来提问:自己很想努力,看了很多励志故事,但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一切还原,怎么办?
为什么明知应该努力,却提不起劲头来呢?
我不是「鸡血型」博主,也不擅长此道,在我看来,每件事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因:
很多人所谓的「想努力」,并不是意识到努力的价值,而是因为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是「要努力」。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不努力会带来负罪感。
另一方面,「努力不起来」的背后,是缺乏动力——你没有真正意识到努力可以带来的价值,甚至在潜意识里,你认为在这件事上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举个例子,让你每天晨跑晚跑5公里,你可能每天都很挣扎,但是,如果给你身后放一只饥饿的熊,你可能跑出个人史上最快速度。
因为身后有熊的场景里,跑步有价值有意义,我们有足够(活下去的)动力。
我希望给大家浇盆冷水:
从某种意义上说,「努力」本身是廉价的。更重要的是「找对方向」,找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再付出努力。
事实上,当你找到值得付出的事情之后,你根本不需要说服自己努力。
分享一个「NPL思维逻辑层次」的概念,这个概念在财富500强企业的员工职业规划辅导和职场思维培训中,非常受欢迎。
理解层次早期被称为Neuro-Logical Levels。它是一套模式(Pattern),NLP中也有一套技巧被称为“理解层次贯通法”,帮助用者明白从困惑中突破的关系,并且与自己潜意识的深层力量联系,使得人生策划方面更有效果,所以也是技巧。
举个例子,今年市场不好,某个职场人被裁员了,找工作不容易。
这时候,他的心情肯定是糟透了,但是他会如何思考呢?
今年的毛衣战,以及互联网行业持续的裁员潮,大环境的确不好。
被裁员后,有人选择批判裁员的公司,有人选择diss老板,有人觉得运气不好,赶上这么糟糕的大环境。
有道理吗?
多少是有道理的,我也能够理解。
每个被裁员,找不到工作的职场人,或多或少会体会到大环境的恶劣,前东家的违规,前老板的冷血,前同事的捅刀……
但是我们不应该在这个层面上挣扎太久。
如果陷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会逐渐沦为怨妇:
不是我的问题,都是别人不好——是公司的问题,市场的问题,运气不好。
抱怨能解决现实问题吗?
怕是很难。
停留在怨妇阶段,就会越来越偏向市井小民的趋势,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挫折就抱怨,是无法成长的。
这种人身上充满了负能力,自己的收入也不好,但是也不愿意寻求改变。
资深的经理人和HR,对于这种人基本是放弃状态,因为他不但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还会影响整个团队。
我曾经在《如何回答离职原因,才能让HR满意?》里强调:
面试的时候,不要过多强调老东家的各种问题,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面试官筐到了怨妇型的五流人才。
我接触过的不少大学生,都处于鸡血阶段。
之前,清华大学微博晒过所谓“清华学霸”的作息表,日程爆满,学霸每天只睡5个小时,也是这个套路。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努力。在不努力时,下意识会有愧疚感。
但是平胸而论,不睡觉的拼命努力,就肯定有好成就吗?为什么很多学生依然找不到努力的动力呢?
鸡血狂人,往往是企业招初级销售的合适人选。
一天200个电话,不断被拒绝,不断受挫,甚至挨骂,慢慢的负能量下还能不断给自己打鸡血「我还不够努力」的,很不容易。
实话实话,我做不到。
但努力就够了吗?
还是之前被裁员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被裁员后,想的是自己不够努力,下一份工作要拼命996,甚至要学习东哥的8116。
不过,996对人的消耗很重,谁都很难坚持下去。
可能入职后第一个月996得欢,但是坚持不了一年,身体也架不住。
事实上,电话销售的人员流失率是惊人的,这种工种即使招来了能够自带鸡血的年轻人,也无法长久持续的让人给自己打鸡血。
更重要的是,如果员工扪心自问,996的意义在哪里呢?电销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呢?
他们的「要努力」价值观,可能立马就崩溃了。
已经9012年了,「努力就能带来成功」的人物励志故事,某种意义上根本不具备可复制性。如今的大部分职场人都意识到一个浅显的事实: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被裁员了,在抱怨完公司老板之后,你要具体做什么呢?
你可以:
拿出通讯录找同行业的朋友问招聘机会;
找关系不错的学长前辈吸取前辈的经验;
找职业规划师提提建议;
改写简历,发给过往积累的猎头朋友
这些可以说是人脉,也是职场人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交友的能力,寻找资源的能力。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去:
读MBA,进一步提升学历;
学习英文,争取外企的机会;
学习写作,做一份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副业
大部分职场人处于这个层级,在出现问题时,首先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能力需要提升。然后针对性找解决方案。
有了底层的努力,加上这一档的学习能力,中游境界的职场人已经能在职场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到了第三档的境界,即使是被裁员失业,也能很快恢复,继续保持成长。
环境、努力和能力,是我们眼见为实,可以看得见做得到的事情。用英语来注释这三个境界,可能让我们感受更清晰:
能力:How? (怎样做?)
行为:What? (做什么)
环境:Where and When?(何时、何地?)
再往上的「精神」、「身份」和「信念」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看,可能短期无法完整认知这些要素的价值,或者持续用这些价值来激励自己。
信念、价值:Why? (为什么?)
还是以裁员为例:
为什么我的行业不景气?
为什么我的公司在裁员?
为什么裁我?
其实作为一个职场人,不应该等到被裁员再思考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能每个月、每个季度问自己这种问题,大概率是不会沦落到被裁员的地步。
你关注趋势,就不会落在夕阳行业。
你会关注公司业务,就不会在沉船上而不自知。
你会关注自己的岗位价值,不会在边缘没有前途的部门久待而没有危机感。
2009年创业做小米之前,雷军说过这样一段关于趋势的看法:
「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一句经典:“站在风口,猪都能飞”。
如今很多职场人都懂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所谓选择,就是发现趋势,顺势而为。做风口上的猪,是性价比最高的做法。
掌握到这个层级的职场人,基本上已经是各个领域的精英。
他们善于发现趋势,总结规律,也有足够能力,还足够努力。
在过去20年间,借助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这种类型的职场人,大部分都实现了阶层跃迁。
做咨询时,我见过不少的外企民企高管都在这个层面上。
「身份认同」和「精神」层面,已经脱离了职场打工仔的层面,其实讲到这里已经逐渐脱离题主的问题了。
精神层面:我与世界上其他人、事物的关系。
当一个人谈及他的人生的意义或者一家公司谈及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时,便涉及到“精神”的层次了。
身份: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怎样看自己(我是谁?)。
给自己定位,涉及到身份的意义了。
承接上面(精神)的意思,便是“自己准备以怎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层面上,核心就三句话:
我是谁?
我想要做什么?
我做的事情如何能帮助到别人?
过去20年里,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基本上都是创业公司甚至是顶级公司的CEO了。马云最初创业的想法还是很淳朴的:
互联网可以改变世界,而我的创业方案可以帮助商家,即使我做不成功,我也希望后来者能成功。
阿里并不算是我最喜欢的互联网公司。
但是马云的创业故事,对于所有希望成长到最高境界人才的职场人都很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你我不可能复制马云的成功历程,
但是他的思维方式,他给自己的定位,给阿里的定位,以及他的公司如何帮助商家,社会以及和他一起创业的伙伴们。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自己也在路上,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谈如何努力。
与各位小伙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