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西方的Yelp在出售,东方的“点评”在扩张 >

西方的Yelp在出售,东方的“点评”在扩张

转载时间:2022.01.14(原文发布时间:2015.05.11)
5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59次

上周五,36氪报道了Yelp谋求出售的新闻。这家上市公司总被拿来和国内的大众点评比较,后者在今年三月被传获得了8.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40亿美元。

Yelp成立于2004年,比大众点评要晚一年。“Yelp”这个名字是“Yellow Page”的缩写,这也奠定了Yelp初期的商业模式——企业广告。但和传统的黄页不同,诞生于Web 2.0时代的Yelp以UGC为基础,形成信息的重组与检索,连接商户和消费者。

Yelp非常重视用户及其沉淀的内容,它很强调点评的长度和对细节的描述。目前,Yelp所有点评的平均长度超过100个字。另外,由于Yelp一直认为移动端无法生产完整高质量的点评,直到2013年8月,为了防止Foursquare抢地盘,它才正式在移动端推出点评功能。

为企业带来品牌价值的黄页思维和Web 2.0时期的“内容为王”思维奠定了Yelp的基因,也自然而然形成了“流量换广告”的盈利模式。刚刚上线时,Yelp的联合创始人称Yelp是“一个商业所有者能与未来客户交谈的地方”,在他眼里,Yelp是一个为商家服务的用户反馈库+媒体。

当然,Yelp也一直积极拓展广告之外的,针对消费者的营收方向:

  • 2010年,Yelp与OpenTable合作,在网站上提供餐饮预订服务;
  • 2010年8月,Yelp推出团购服务Deals;
  • 2013年7月10日,Yelp推出Yelp Platform平台,与Open Table合作向用户提供订餐和送餐服务,Yelp服务将覆盖整个订餐、付款以及支付过程;
  • 2013年7月18日,Yelp收购在线预订应用SeatMe,使Yelp的商户以后能通过SeatMe进行预订,等位管理等服务;
  • 2015年2月份,Yelp收购了餐饮外卖网站Eat24,试图同本地餐厅之间建立更深的联系,并加强核心的餐厅点评服务。

而回到国内,同样靠点评起家的“大众点评”从2007年开始做了这些事情:

  • 2007年,大众点评开始向本地商家推出整体营销方案,包括关键字搜索广告电子优惠券品牌推广等;
  • 2010年初大众点评正式切入团购业务;
  • 2014年5月大众点评以8000万美元入股外卖平台“饿了么”;
  • 2015年4月,大众点评上线了团购的升级版产品“闪惠”,商家给出折扣,消费者直接在点评上输入折后价格支付
  • 2015年5月,大众点评推出“到家上门”服务的一级入口,接入嘟嘟美甲、功夫熊、e袋洗等服务商。

可以看到,大众点评呈现出由点评到团购,又试图“去团购化”的轨迹。大众点评“去团购化”的逻辑是形成正向循环的生态,其核心是优化商家和消费者的“决策”。

大众点评 CEO 张涛曾说,长期依赖团购对于商家来说是一种透支。另外,大众点评也无法通过优惠券属性的团购获取商户真实的销售数据。所以,大众点评推了“闪惠”,获得一手数据,完善商家推广决策体系;又试图把消费者的决策和交易剥离,揣摩用户需求和心理,让用户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推荐阅读:《团购只是疑阵,大众点评暗自“去团购化”?》)

对比大众点评,Yelp现在的模式停留在前者2014年的阶段——点评、团购、预订和外卖。2013年,Yelp还被曝出人工干预评分系统,借此胁迫中小商家购买广告位。在to B的服务上,Yelp CEO眼中这个为商家服务的用户反馈库+媒体扎得不深,停留在“广告位”阶段,而没有形成一套商家推广——用户消费——用户点评——点评反作用商家推广及服务的正向循环体系。

另外,连年亏损的Yelp甚至还在推动用户和点评增长上加大营销投入。

也许,从上市到出售,Yelp输给大众点评的正是它“内容为王”的Web 2.0思维在逐步走向固化。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西方的Yelp在出售,东方的“点评”在扩张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