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36氪经授权发布。
你过三八妇女节吗?
身为女性,这个年度女性节日时常令我困惑。在“女王节”、“女神节”等名称的宣传之下,其原本的含义早已在消费主义的迷雾中模糊难辨,与此同时,「妇女」似乎是个无人认领的身份,它似乎跟时代对年轻、自由和精致的追求背道而驰。
所以,这是谁的节日?它要庆祝的是什么?
我们希望在噪音中,把妇女节还原为这样的一天:庆祝女性的成就、聚焦权利和平等。因此, 我们采访了那些关注性别议题,并持续行动的伙伴:
玉珍致力于西藏地区女性的性别教育,帮助她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的女性身份,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
文洋创建了程序媛汇(Coding Girls Club),一个致力于推动女性学习编程的社会企业。他希望编程领域在未来不是一个“专属于男性”的行业,而是可以看到更多女性从业者的身影。
浩涵加入了后生价值志愿者社群,一个专注于性别意识研究的组织。她期待与更多志愿者一起,通过一篇篇文章一次次活动帮助更多人唤醒自己的性别意识,达成性别间的平等。
无论是试图打破性别枷锁的女性,还是致力于性别议题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在自己或大或小的世界中努力着、前行着。
因篇幅有限,我们还在文末整理了一份女性议题青年行动汇集,期待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些组织/个人的行动与价值,为TA们的不懈努力而喝彩。
2015年,教育学研究生毕业的玉珍,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拉萨。一直渴望能推动中国教育创新的她认为,自己能在这片她从小生长的土地贡献更多的价值。她与另外两名女性合伙人聚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天生的女性视角,她们突然意识到教育中的性别问题也许是她们可以聚焦推动的一个小点。
最开始,玉珍的项目关注点在女童群体上。感受到了科技快速变迁的焦虑,她希望能通过教育,让女孩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一定的技术与话语权,从而提升她们的自信心。玉珍的团队由此开设了写作课、编程课。
2016年,当玉珍去到学校为这些课程做招募宣讲时,惊讶地发现,有很多成年的、已经工作的女性也会参加到她们的活动中。这让她意识到,原来不止是女童,成年女性也需要支持。当玉珍去和这些女性深入聊天时,她发现原来这些已经成年的女性,依旧会饱受性别标签的限制。即使有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但到了择业时,家庭总会出现“女孩子更适合做文职”、“到了某个阶段一定要去结婚”的声音。
触碰到了这层性别的“天花板”,玉珍有了新的想法,推行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分享会,她希望通过分享会让女性们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可以产生更多想象,“这样的分享可以慢慢变成一种交际圈,促进职业女性更好地成长,找到真正的自我”。
2019年,玉珍的团队开始系统性地推动女童保护。作为性别教育的一个分支,玉珍发现性语言在西藏还处于相当晦涩的阶段,性语言至性教育的缺失却让西藏很多的女孩和女性无法有能力回应真实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侵害问题。
在西藏,比较少会提到身体的隐私性。传统节日沐浴节时,裸着身子去河里洗澡庆祝是很正常的事情、开放温泉也有很多、公开哺乳也并非少见。如果将国外或内地的性教育基础知识生搬硬套使用,会发现“知识”与“真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当玉珍去告诉小朋友们,胸部是很隐私的部位,不能暴露我们的隐私部位时,她们时常会感到很疑惑。因为她们从母亲、身边的人身上了解到的并不是这样。
© 电影《气球》
电影《气球》中有个场景:使用安全套的教育已经很普及了,但是女主人公的矛盾已经不是安全套如果使用,需不需要使用,而是当我没有安全套的时候,如何回应丈夫的需求。
“我不想只是简单地作为一个性别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去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把性教育变得更包容,更尊重本土文化,同时让基础教育回应真实生活”。玉珍渴望把性教育还原到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教条,为此她还在不断探索中。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玉珍推行的很多项目,在藏区都是没有先例的。有的人会规劝她不要触碰这个“敏感”的领域,还有人对她的这些行为存有疑惑,“你是不是女权主义?你是不是讨厌男人?你为什么还不结婚?”面对这些声音,即使是性格坚毅的玉珍也很难做到百毒不侵,有时她也会因此感到迷茫、难过与愤怒。
“但是,我们三个合伙人会彼此鼓励,相互确认我们的使命,我们在做的事是有意义的”。让玉珍骄傲的是,这几年她越来越多的看到了维护女性权益、推行性别教育的组织开始在藏区出现。这些项目慢慢地被纳入到了一个系统化、可持续化的领域中,“过去的七年是我们做的事情是在慢慢被看到的一个过程,性别教育、女性权益在西藏变得‘日常化’了。”
玉珍记得,在前往美国留学的时候,签证官问她,你为什么要去美国学教育?当时她突然想到一本童话书里的场景。一个小女孩要去往外面陌生的世界进行探索,但好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小女孩坚定地回答:
“我出去就是为了能回应更多无法出去的人。”
在关注性别议题的道路上,不仅只有女性在行动,也有一些男性加入了这支逐渐壮大的队伍。创建了程序媛汇(Coding Girls Club)的文洋便是其中的一员。程序媛汇是一个致力于推动女性学习编程的社会企业。它集结了志愿者与教练以工作坊、训练营、沙龙等形式为女性学员提供的编程体验课程。2018年,程序媛汇去到了全国各地,课程报名学员超过1000人。
2012年,刚开始学习编程的文洋出于学习的兴趣,总是会热衷参与到各种编程沙龙活动中。然而,这样的编程活动参与者却总是以男性居多,偶尔有女性的参与,便会在人群中引发不少的好奇与关注,“哇,今天居然来了个女生”。当时,文洋对于这种男多女少的学习环境已经习以为常,也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文洋听说了 Rails Girls ——一个关注女性学习编程的国际志愿组织。此前,已参与过许多沙龙活动的他,在编程领域从未见过这种主要关注女性的组织。出于好奇心以及对于公益事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加入其中。在 Rails Girls ,他主要负责规划、执行编程体验课程。当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正因此悄然发生改变。
© Rails Girls
第一次举办 Rails Girls 时,文洋还在实习。他掏了500块,和另外2位小伙伴凑齐了1500,举办了一场教女生编程的活动。为了让场地响应官方指南的倡导,文洋还特意去买了气球、彩带等装饰物,苦下心思布置了一番。这次活动的反馈不错,一共有45名女性学员参加,这也给予了文洋极大的鼓励与信心,他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各个地方举办针对女性的编程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初次参加的女学员会向他袒露一些担忧:“女生真的能学好编程吗?” “女生可以在编程领域获得好的职业发展吗?”
为什么女性会有这样的担忧?作为一名工科背景出身的男性,文洋第一次意识到编程领域对于女性身份的“不友好”,“可能因为有很多人都在说女生不适合学编程,加之互联网行业本身男性偏多且加班严重,认为女性吃不消。对于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女性而言,这些社会中默认的刻板印象令人恐惧,让她们还未靠近就先关闭了自己的心门”。
作为一个男生去关注性别议题,文洋总是显得有些“特殊”。这些“特殊”也总会带来一些刺耳的声音,“我经常会听到别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文洋是谁?他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为什么来做这个?是为了泡妞吗?为什么不让男的参加?是不是歧视男性?当我不够强大的时候,这些声音会成为一种破坏力”。他一度因此中断。
“但真的离开的时候,我才感受到那种不舍与难受。我把这些尝试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甚至还创立了“ Girls Coding Day ”,指导完全没有基础的女学员们如何在一天内掌握制作静态网站。文洋经常会收到来自学员的感谢短信,其中有不少人真的因此成为了一名女程序员。
© Girls Coding Day 活动照片
一位学员就曾在参加 Rails Girls 后的一年发来短信,向文洋表示感谢。学员告诉文洋她已经成为一名程序员一周了,并希望能鼓舞更多的女生进入编程的行业。面对这位连朋友圈点赞之交都不是的学员,虽然仅有短短几句话,但那一刻,文洋觉得自己所有的委屈、猜疑和艰辛都是有价值的。原来自己真的可以帮助他人改变人生,他也因此越发明晰了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做数字赋能女性。
2015年12月,文洋离开 Rails Girls ,并在2016年6月创建了Coding Girls Club。为了能够更加系统地去赋能女性,他一边在顶尖的科技培训公司任职学习,一边兼职开展CGC的工作。2019年7月,文洋再次裸辞,选择全职投入CGC的运营中。
至今,文洋已经给自己打工了接近两年了,生活的压力时常会让他对未来产生纠结。但他很明确的是,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运营,他都会一直坚持数字赋能女性,让这个事业“活”下去,“我研究生快毕业时,曾思考过未来的去向。当时,我希望我生命中最精彩的几年,能在我最感兴趣的土地上扎根,并且长出一些参天大树。我觉得现在在做的一切,便是交给当时的自己的一个答卷。这个答卷无关我一年赚多少年薪,而是我有有所扎根、有所坚守的事情。”
2020年初新冠疫情封城对于每个湖北人来说都是沉重的记忆。封城期间,身处湖北的浩涵感到很压抑。恰好当时,她看到了后生价值第一期志愿者的招募信息。身为学生的她,对性别话题的好奇一直只能靠书本与网络去填补。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公共写作的方式加入到性别议题的实际行动中。于是,她立马报了名。
“来对了”是浩涵在后生价值志愿者社群中最大的感受。在这里,她收获着成长与陪伴。
每天,志愿者小伙伴们会在微信群、豆瓣小组中共读性别相关的书籍,也会把关注到的事件、视频扔到群里进行认真的讨论。前段时间,志愿者小伙伴们便就“领导力”一词展开了讨论:一部分的小伙伴这个词不适合在女权的话语体系下继续使用。另外一部分小伙伴,虽然能理解并认同这种立场,但也坚持认为或许可以通过继续使用并重新定义“领导力”这个词,去除掉它原本蕴含的浓厚父权气质……
像这样针对某一事件的讨论,时常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大家总会恪守志愿者手册中的一条规则:“每一种以非暴力的形式传递出来的声音和观点都值得尊重”,讨论变成了破除偏见、弥补无知的过程。在浩涵看来,“有的时候是讨论,但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的形式出现的,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安抚。这种日常透过网络世界的交流,总会带给我一种疗愈的感觉”。
© 后生价值志愿者留言
在后生价值的志愿者小组下,还专设了“灵感池”,如果有了灵感,不知道怎么开展,可以把它记录到灵感池里。浩涵记得有一次,她对“女性欲望书写”很感兴趣,但国内的流行文化作品并不多。她把这一想法写到了灵感池里,截图发到了群里,询问大家有没有可以一起参与的。立马就有一个志愿者站出来提供了一个本土的案例给她。
在这样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中待久了,浩涵自身也产生了一些改变。她觉得之前的自己就像树懒一样,做什么都是慢吞吞的节奏,但现在却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自我驱动力,没想到自己在一天之内也可以完成这么多件有价值的事情,“我从这个社群中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有时候它来源于伙伴们的理解、表达的理解。有时候是各种实际鼓励的话语。更多的时候,我会看到我的小伙伴为了某一个性别议题,在做着很微小的努力。我会觉得今天也可以再坚持下去”。
后生价值共同发起人之一的子曦在聊到后生价值时,形容这里是一个“陪伴曾经的自己共同成长的地方”。“现在,我身边的伙伴们还有很多在受到社会性别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的规训。有非常多的女孩,特别优秀,有能力,同时也非常漂亮,但仍然很不自信,也不敢去努力争取TA们想要的东西。有时候也会受到性别的限制。我曾经也是这样的。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做一些事情,改变一些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去陪伴TA们成长”。
这些期望正在每一位后生价值的志愿者身上逐渐实现。去年一年,浩涵开始不再停留于书本理论,而是进一步深入到了性别议题的实践中。在这之中,她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这对于浩涵来说很奇妙,“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更立体的人,而不是蜷缩在我自己的这样一个很小的世界里”。
© 后生价值反骚扰工作坊
除了以上三位伙伴之外,还有更多的组织或个人也在行动着。
因此,我们整理了一份性别议题下的「青年行动汇集列表」,欢迎各位的关注与参与。
赋能女性成长(包括但不限于:提供知识、技术培训 / 朋辈指导、分享经验 / 职业发展建议 / 解决信息差 / 领导力培养等)
豆瓣小组“女性从业者互助委员会”:提供给特定工作领域的女生朋辈指导/培训、职业发展建议,解决求职信息差。
https://www.douban.com/group/WomenInWork/
豆瓣小组“女性科技从业者集合地”、公众号「WomenInTech泛宇宙科技姐妹」:分享对科技行业、职场的思考、学习成长的经验、对热点产品的看法等,赋能女性在科技领域的成长。
https://www.douban.com/group/womenintech/
豆瓣小组“女性在学术界”:分享科研/学习方面的问题或经验,信息共享,与学术界相关的交流讨论。
https://www.douban.com/group/705363/
2017年发起,为所有女性免费提供编程教学服务,赋能更多女性进入科技行业。
2016年发起,致力于推动推动女性学习编程的社会企业。
创办于2018年,专注女性领导力培训的社会企业,帮助青年女性自我赋权与成长。
青年女性领导力发展及赋能平台,以创新的方式带着性别视角看世界。
关注性别歧视、性骚扰、性别暴力、性剥削等议题:
关爱女性、赋能女性远离暴力的公益项目,尤其是针对女性的暴力议题,并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和性别意识倡导。
从事妇女维权及推动性别平等的公益性机构。宗旨是反对针对妇女的歧视和暴力,维护妇女权益,推动性别平等。
公众号:女泉、赛珀与海、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回声Huisheng 、北京千千律师事务所等。
微博账号:@性别就业歧视纠察大队、@我遭遇了性别歧视、@职场的性别歧视bot、@反网络性剥削bot、@新媒体女性、@源众反暴力热线、等等。
性别平等(包括但不限于性教育普及、改善职场性别不平等、关注LGBTQ群体等性别平权相关议题):
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一档泛文化类播客,长期关注女性相关的内容议题,每周三更新。
一个妄想改变中国性教育现状的年轻组织。
成立于2016年,立足于成都,面向全球的民间社群,关注LGBTQ、家庭暴力、性犯罪,关注一切性别平权议题的社群。
为职场女性提供免费且专业的法律建议,致力于改善职场性别不平等状况。
成立于2013年3月6日,全国首家致力于乡村妇女发展饿非公募公益基金会。
中国内地首个专注于“月经健康和卫生”(Menstruation Health and Hygiene)的社会创新组织。
青杏是一家青少年性教育平台,成立于2014年9月。
认真谈性的科普视频博主。
关注“弱势女性群体”生存境况与发展:
:致力于助力欠发达地区女孩青春期身心成长的公益项目。自2013年至今,已深度服务中国数十个乡镇农村地区近千名女孩。
中国女工专属资讯平台,关心女性劳动者的内容专题,例如#我在工业区朗读#、#女工书写#。
残障女性赋能组织,致力于提升残障平等和社会性别意识。
专门服务于流动女性及儿童的社工中心,相关议题包括:女性健康、性别暴力、家庭暴力、女性群体互助网络等。公众号【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微博@绿色蔷薇女工服务中心
聊一聊,在妇女节这天
你想庆祝什么?
撰文 | 小曾
采访 | 小曾、袜子
编辑 | 青豆、孟常
排版 | 小七
设计 | Sam
行动汇集整理 | 小曾、Sharon、袜子、Ly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