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经纬发出了一张“英雄帖”,要找十个人到经纬做EIR(Enterpreneur in Residence),同期,卢梵溪宣布辞职出门创业,外界只顾着震惊优酷后路,没曾想EIR的名单卢梵溪位列其中。
在卢梵溪的辞职信中他写道:“在优酷七年,是我的第一份打卡工作,我曾经梦想组建中国青年导演联盟,但是在优酷,做得是5万元起拍16000条病毒短片……” 所以,七年过去了,他终于准备实现他七年前的梦了,虽然有点晚,但似乎正是时候。
新目标:搭建一个文化产业的YC
“组建一支基金,用在新文化建设上。”过去卢梵溪打造每一只爆款,据说不是在旧厂房,就是在小饭馆,所以我猜想,现在的卢梵溪想要做内容产业的YC,多少有点他的个人情怀。
为啥说做内容的都是文青儿,因为自古以来商业与文艺便是两难全的事情,内容很难变现,辛苦了半载到头来只挣一点点版权费和广告费,这让内容产业的人们情何以堪。人在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之前,不是应该先满足物质层面吗?难道就没有一种属性让二者兼得,卢梵溪说,有。
正如卢梵溪所言,资本与人才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这个行业。既然如此,是时候做一次变革了,恰逢经纬这次的EIR计划,卢梵溪认为正是自己学习的机会。
七年,换一个标准化的爆款养成模式
“优酷一天上传18万条视频,能被用户挖掘到的已经是万里挑一了。”在过去的七年里,卢梵溪探索着在音乐、影视多个领域里试水。不管是《万万没想到》还是《小苹果》,都成了爆款,自下而上的模式,让用户去选择潜在的种子,再加上包装,爆款水到渠成,诚然,这不能复制,但标准化的框架总有可循之处。
“没有个性的导演做不了内容”,卢梵溪在他的辞职信中是这么说的,“离别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不是上市时,而是战友们争先恐后领任务,每天夜里一点仍然灯火通明的办公室一角,和我一起为项目殚精竭虑的团队……”
在优酷的七年,卢梵溪亲眼见证了网生内容时代的开启,见到了青年导演的一步步成长,以及新的好的内容生产者的层出不穷,表达方式是如此的纷繁复杂,没有一个爆款是重复的,既然互联网时代大众的口味这么杂烩,那干脆不限定菜品的样式,卢梵溪想要的是可以一起“筑梦”的小伙伴,一群可以头脑风暴、分享经历和见解的同学们。
“第一我们要跟各种类型的创作者,以及在垂直领域有深耕的队伍构建一个体系”。第二,许多初期的企业其实连最基本的管理都做不好,包括法务、市场等等,即便投资人对他们进行投资或者进行培训,他们也很难兼顾,把几件事情都做好。
既然准备搭建这个孵化器了,“梵溪爸爸”就要对孩子们负责,不仅要组建这个家庭,还要为家庭配好司机、保姆、教师……等等。
就目前卢梵溪的设想中,这个YC至少要有技术、产品、法律、财务、公关和市场等,扑面而来的在各个领域有所擅长的伙伴,这些人从前分布在各个领域,创过业,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战略眼光。大家在这里可以随意咨询求助,伙伴们会尽所能的帮助。
“我们没有办法帮600家团队都配齐财务法务销售,所以我们会成立一个团队,挑选一些人才,为这600家团队服务,而且在服务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也会成长”。这些伙伴不需要坐班,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在分享和学习,就像上大学时的选修课一样。
这些partner会包括哪些人呢,举个例子来说,卢梵溪和团队人员在釜山做了大师微电影,这些大师包括戛纳优秀导演,会专门针对青年导演进行培训,而且话又说回来了,网剧,不自觉就会贴上成本低的标签,这对内容创作来说,其实是一个挺鸡肋的事情,所以一旦YC成立,这个问题似乎能够得到解决。
做内容,无从活着,何谈死去
做内容要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活着,爆款?还是一部文艺经典?恐怕很难定义,或许从商业角度上谈有些公司是死去了,但是在卢梵溪的设想中,这些公司仍旧有价值。
"有些公司不具备那么多的整合能力,它们就会自然死亡",或许在过去的七年中,网生内容的产量实在是太大了,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不过寥寥数几,又或者时代变革太快,人们很难在一个产品上保持许久的关注度,“其实有的网剧做第一季非常好,但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季,第三季就死亡了,”内容未必有太大问题,倒是运营做的稍许差些,有些过去死掉的团队放到一个好的营销中未必活不了多久,内容的价值只是未曾挖掘,所以接下来YC会将这些还不错的内容,不管是好的导演还是好的作品,统统整合到一起。
文化内容的空前繁荣
这些天不断收到这个巨头斥巨资投了那个文化,这个集团重点打造了那个产业的消息,个人认为,对于做内容的人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坏的时机,好的是资本终于看到了内容的价值,坏的是这一行业的洗牌,终究会让一部分平台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