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退路!下岗的时候没有人会通知你。”
最近,一位校外培训人士在小红书上如此感叹。教培行业步入寒冬,裁员大潮中人人自危,如何转型求生成为热议话题。
有教育从业者表示,上午还在和一位同事聊天,下午公司内部系统已经找不到这个人了;还有从业者形容,HR能够“10分钟甚至1分钟内办完离职”。就在半年前,他们可能还在期待公司上市,通过期权实现财富自由;如今却不得不打包东西,以最快速度离开。
教培行业从烈火烹油走到繁华散尽,不过半年多时间。
教育公司曾是资本宠儿。去年10月,猿辅导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155亿美元;作业帮也在去年12月完成E+轮融资,投后估值110亿美元。大量高校应届生也在高薪诱惑下,纷纷投身这一行业。
但在今年上半年,针对校外培训的监管愈发严厉,直至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K12教培行业彻底“凉凉”。
资本市场上,教育股股价断崖式暴跌,好未来、高途等公司股价跌至个位数,新东方更是跌破2美元。全行业的裁员大潮,让许多教培“老人”一夜之间失去饭碗,应届生offer则遭遇大面积毁约。
教培行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如何自救,成为了教育公司和从业者的最大难题。
向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型,成为教育公司们的共识。但这两条赛道的容量较小,无法全部接纳K12赛道的上千万从业者。
有人列出教培从业人员的出路:考编、民办学校、家教、继续深造或者转行。但是也有大龄教师表示,“教培十余年,过了35岁,转行有点难,考编过了年纪。”没有离开的也是瑟瑟发抖,生怕自己所在的部门哪一天也成为了被撤掉的那个。
关于困境和转型,直面派和从业者聊了一下,以下为5位教培行业从业者的口述实录:
2016年,我在杭州创办了一家教育机构,做初中学科教育,到现在有400多个学生。
这次双减政策,可以说完全是冲着我们来的,仅上课时间就把我们逼上绝路。
由于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周中住校,只有周末时间进行补课,政策一旦真正落实,这些学生都不可能再来补习。
目前,杭州具体政策还没有实行,家长暂时也没人退费,暑假班还是正常开课。但政策如果具体落地,又该是另一幅场景了。
我们一直在做正规实体教育,在当地家长的口碑反响都很好,很多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
我觉得,教培机构不是教育内卷的原因,家长也很难接受这个政策。参看韩国之前的教育政策,也是砍掉了所有的课外培训,结果都变成了家教一对一模式。这种成本更高更卷,无论对家长还是机构,都不是划算的生意。
政策下来后的几个晚上,我彻夜失眠,反复想未来的出路。目前是先缩减规模,集中在一对一的模式。不过,以前一个班10个人,而10个一对一课程的备课量,与一个10人班的备课量相差太多。无论是专攻一对一做家教,还是转为线上网课,成本都很高,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强项。
我目前的想法是,先尝试周中上课,周末尝试素质教育等其他领域。
但第一难就是招生,前提条件是学生周中不住校、晚上上课。但政策又有“辅导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的要求,算来算去,能真正符合条件的学生寥寥无几。
第二难是招老师。素质教育的老师跟学科老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如果做素质教育意味着从零开始找老师,预计又是一大笔成本。目前我们有40多位学科老师,这些老师从2016年开始就跟着我,也有很深的感情,一想到全部遣散,我就非常痛心。
第三难还是需求问题。素质教育不是刚需,很多家长并不看重这个,就像英语手工、英文美术等课程,能被当下对应试制度焦头烂额的家长接受吗?至少据我机构的家长反馈,还没有这个需求。
目前只希望国家不要一次性杀死所有机构,给我们这些中小机构一些调整的空间和时间。
我是985大学工科毕业,一毕业就成了北漂,扎进了教培行业。当时觉得毕竟是大型上市公司,肯定合规合法,能进这样的大公司也很有成就感。
我毕业那年,还是教育机构比较火的年代。我带7个班,一天平均上5个小时,一个月能赚1万,在同龄人中也是高薪。最开始我还很高兴,觉得努力有了回报。
就这样在K12培训机构做了4年,辗转换了几个公司,都是头部在线教育机构。时间久了,我从老师慢慢升职到督导,工资从1万升到近2万。
本以为前途一片美好,没想到在今年7月初,我成了被裁的那一个。主管给我的理由是,教育政策下来,项目要优化,建议我换份工作看看其他机会。事实上,我这个部门全部被裁撤。
虽然给了一笔补偿金,但我心里依然很不忿,毕竟在这个行业兜兜转转已经4年,不舍得立刻转行,还想着继续找一份教育工作。
离职后,我回到老家郑州休息了几周。原本我还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回去找教育类工作;直到看到“双减”文件后,我忧虑到大半夜,彻底放下了对教育的执念。
我的一个同学在某在线教育大机构工作多年,同样被裁员;身边很多朋友已经转行。大家都对这个行业持悲观态度,也让我有了结束4年北漂的念头。
我思考了几个方向。第一是去私立学校当老师。但在培训机构呆久以后,我并不喜欢私立学校那种气氛,而且现在竞争压力也很大,估计不少培训老师都会往这个方向转。
第二是考研,我大学专业是计算机,如果沿这个专业继续深造,未来还能应聘STEM(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在内的素质教育)职位。但年龄是个问题,我读完研30岁,却没有做STEM教育的经验,还要跟刚毕业的年轻人竞争,精力也不占优势,比较纠结。
第三是考公务员。这是我当初最不想选择的方向,但也是我爸妈最希望我从事的方向。但现在看,考公可能是我最现实的选择。我打算先一边做家教赚点外快,一边在家里备考。
其实,大部分老师只是认认真真教孩子知识,但现在感觉把我们搞的跟扫黑除恶一样,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害怕踏入下一个行业又分分钟失业,还是铁饭碗“真香”。
在线教育裁员突如其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从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了教培行业,一待就是六年。今年我31岁了,面对行业寒冬下的裁员,我措手不及,而这一次的离开,很可能意味着我要和这个行业说再见了。
7月20日,裁员来得毫无防备,各个部门的比是50%~80%。虽然在这家公司做了半年,但是我没有想到,我一个培训经理都在被裁名单中。原因是经济性裁员,公司内部也没有给转岗机会,提供n+1赔偿。
看了其他同行的遭遇,我觉得还算幸运。有同行说,她被辞退的理由是“不服从公司安排”,更别提n+1的赔偿了。
“双减”政策下,整个行业受到影响。之前K12赛道有多疯狂,2021年就有多狼狈。现在都在积极寻求转型,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教培行业老人,转型有些艰难;那些呆了十余年的人还要面对年龄上的限制。
我已经31岁了,这个年龄有些尴尬。被裁员后的空窗期虽然有充分时间让我好好考虑,但更多的是心慌。
作为培训经理,我的主要工作是培训学科培训师。后者的职责是开发与教学相关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学授课相关培训,完善教师发展计划等。这个职位也限制了我找工作的方向。
我还不知道要转型到哪个行业;看到一些同行转行成功,我很羡慕。我最近也在一边看素质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工作,一边看其他行业。如果实在没有工作机会,我可能会去考公务员或者教师编之类。
教培行业风口已经没了,之后都成非营利性的了。所以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我绝对不会再去做K12了。
做教育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贪婪过任何一种身份和标签,享受的不过是能在孩子和家长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的成就感。政策管控只会让教育环境越来越好,尽管乾坤未定,但是终极玩家并不会退场。同行业境遇都不太好,希望我们一起度过这个寒冬。
最近国家大力整顿课外辅导,6月底,公司就把整个项目团队都裁掉了,我突然间就失业了。但是,相较于大部分被裁掉还没有赔偿的人,我已经很幸运了。前东家对我们也很好,给了赔偿,还提前一个月通知找工作。
刚开始,裁员给我的感受是迷茫和恐慌。都说今年是教培行业尤其是K12赛道的寒冬,我觉得确实是。
我是一个普通二本的师范生,毕业进入辅导机构上课,期间也拿了不少机构的奖。2018年进入在线教育行业,2020年进入教研行业,一路走来很辛苦,但是我热爱教育,愿意坚持下来。
现在我28岁了,在教培行业已经六年,工作经验都与教育有关。现在突然失业,除了教育,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有人建议我去考公务员,但是我这个专业只能考“三不限”(不限专业、学历和户籍)岗位。这些岗位竞争非常激烈,我没有优势。
我翻遍了BOSS直聘、智联招聘甚至是58同城,都找不到教研方向的合适岗位。不过,在“双减”新政落地签,仍有不少教辅机构在招聘老师。我也签了几家兼职上课的机构做为保底,但是我不想再靠上课作为职业发展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K12教育公司在招聘高中化学教研,简直喜极而泣。但不仅职位降低了,工资也降了一千元。我猜测,或许是HR知道我是大龄已婚未育,以及前公司裁员,所以不肯加工资。但是我迫切需要一份工作过渡,然后静等教培行业走上正轨。
我不认为这个行业从此会凉透,可能会消沉调整,但是会以新的姿态站起来。我接触的多年从业者,都在考虑以家教或工作室的形式度过难关。
不过,我在这个行业待久了,也看到了一些行业通病:拥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并不多,师范专业可能10%都不到。很大一部分人对这个行业没有敬畏心,导致行业坏掉了,国家就整顿了。
所以,现在的整顿对于教培行业也许是好事。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不会走,而赚快钱的人都会离开。
我目前在江苏一家直营连锁教育品牌做当地负责人。现在只是文件下来,但是各地监管部门的动作还没下来,所以目前还是正常节奏,没什么变化。
我从14年开始一直从事K12学科教育。2017年,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我回老家创业,但没能成功,几年前加入某知名素质类教培企业,担任校长和城市负责人。
在初入教育的几年,我见证了这个行业的疯狂和繁荣,见识过一家教育培训企业的门店数量从北京的20家,发展到全国1500家,校长培训周期不到1年。
从2018年开始,我发现一些K12学科机构开始走下坡路,获客成本高居不下。教育行业一年4个收费节点,有两个点都在做引流、亏钱抢生源,几乎就是拼刺刀的状态。
与此同时,国家收紧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比如检查办学资格证。据我所知,85%以上的中小机构都不具备办学资质,严格意义上都不算合规。
当时很多机构老板和校长并不是很重视,毕竟被查到和处罚的也不多,而且办证流程繁琐复杂,基本都得小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一些人就这么侥幸躲过了监管。
但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初五。很多不合规的K12机构,为了扩大规模疯狂烧钱做广告,后来还是死在了资金链断裂。此外,学校的利润都贡献给了营销广告,员工待遇普遍较低(无论销售还是老师),流失比例高到可怕。
所以,我在2018年毅然决然转到素质教育。不过当时没想到会有现在的“双减”政策,现在想想还是挺侥幸,尽早转了型。
我的不少前同事还在做K12,虽然没有被裁,但如今都很焦虑,不知道还能做多久。有人在“双减”政策下发的第一时间,就在社交媒体感叹“自己会不会失业”,甚至问我是否有工作机会。
如今,猿辅导、新东方都纷纷开始做素质教育。我前不久还在微博首页看到学而思的夏令营广告投放。
我觉得做素质教育,有的大公司还不如小品牌或者当地公司,因为没有先发优势,而且整体成本太高,之前的获客成本已经让很多公司亏损,贸然转型的话,盈利恐怕更是遥遥无期。
做素质教育的门槛不低。尤其是要做到标准化,我们机构要求素质老师培训2~3个月,结训之前不允许上岗。
其实,只要是教育培训都会被严管,无非先后顺序不同。素质类教育看似没被放在重点打击对象里,但是也会深受影响。
我在网上还经营着一个自媒体账号,在抖音、B站上都有一些粉丝,趁着政策落地执行的时间差,做好转型,进行知识付费传播积累粉丝。对于我们这些有一定工作阅历的机构老师来说,当网红、做个人IP,也算是出路之一吧。
(张敏、王蕾、程桐、陆笛、陈磊皆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邢思远 薛亚萍,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