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数据分析 > 2019年职场最急需的技能,能否缓解“副业刚需”的焦虑 >

2019年职场最急需的技能,能否缓解“副业刚需”的焦虑

转载时间:2021.11.14(原文发布时间:2019.09.24)
21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17次

最近“副业刚需”成为新晋热门的职场概念激起了广泛的讨论,“靠工资已经养不活自己”、“搞副业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同龄人都如此上进,让我心慌”……网上的讨论中弥漫着一股永恒的焦虑:职场人怕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怕错过了新机会就再也没有迎头赶上的可能。

在互联网和技术培育的沃土下,每天都有新的商业机会雨后春笋般涌现,催生一批批新兴业态和新兴职业。当每个人都可能登上时代的潮头,当机会越来越分散和多元,在传统秩序基础上建立起的安全感也就开始岌岌可危。

经验难以再预测并指导出明智的决策,年龄也就难以再维持过去的优势,即便是当初选对了黄金行业,如果没有以超出常人的速度进步,也很快会被同行业汹涌的后浪们赶超,更不必说那些本来就处在传统行业和传统工作岗位上的人了。

2019年职场最急需的技能,能否缓解“副业刚需”的焦虑

为此,职场人的终身学习,成为了一种主动应战和寻求出路的对抗方式。

领英最新的大数据显示,“数据科学相关技能”成为2019年中国就业市场最急需的技能,过去5年拥有数据技能的职场人数量增长了3倍,但同时间市场需求却增长了7倍。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一份对企业高管的调研同样显示,管理者们面向2022年最希望吸纳的是具有“数据科学相关技能”的人才。

有领英用户留言,“现在大家努力学习新技能,其实都是副业刚需的一种体现,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当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据分析,那么掌握数据技能,不论是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更进一步,还是跨界去拓展职业发展的更多机会,都是必须做出的改变。”

杨艺在一家科技媒体做编辑,她所在编辑部里共有26个编辑。通过统计工作周报发现,因为工作比例分配的不合理,虽然人手已经相当充足,但是编辑们的原创产能还是远远跟不上一天三条推送的供应量。整个编辑部反复使用原来的旧稿,工作被锁定在一个恶性循环中,疲惫又感受不到任何工作的价值。在各家新媒体都在拼速度的赛道上,她们迟早要被淘汰。

杨艺开始从数据中找寻突破,她做了一个稿件编辑的流程画像,透过表象去挖掘背后数字的本质,找到每个编辑的工作习惯和文字特点,然后再用推到出的数字精准规定每个人相应的发稿量。这套系统稳步运行后,稿件库存提高了60%。传统的工作流程得到了优化,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今年26岁的欧东,刚刚工作第3年,却已经隐约看到了他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虽然毕业后就跻身了互联网行业,但由于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在职业的变动中没有积累起任何拿得出手的技能和项目,工资一直不高。就算是应届生,熟悉工作几个月后恐怕也能替代他现在的工作。

欧东感到不安,他回忆当时的心情,“假如继续现在的状态,不管是待在现在的公司也好,跳槽也好,都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涨薪,会一直穷下去,年龄越大就更没有突破的可能了。”天花板横亘在他头顶,几乎就要触到。

在职业焦虑的驱使下,欧东在一年前开始报班学习数据分析。每天下班后学一小时,最初的几个月,他的周末都在图书馆里度过。从Excel开始,一路学到Python,虽然苦但渐渐掌握了成为一名数据分析师的能力。现在,他在一家金融公司负责业务模块的数据分析工作,未来的路径开始变得令人期待又踏实,算是为自己奔来了一种原来未曾想过的职业可能。

第一批90后已经即将而立,晋升为职场的中坚力量,甚至第一批95后也都进入职场满2年了。当年龄带来的更多的不再是成就感,而是愈加显著的压力,那么与时俱进,保持视野和技能的新鲜,就悄然成为了职场中的一条公理。

领英大数据显示,对于数据技能,工作5年以上的职场人增长动力远低于职场新人,其中工作1-3年的年轻人对于数据技能的需求增速最快,5年间增长了552%。而且随着大学教育对于市场需求更加敏感,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对于数据技能的增速也高达370%。

23岁的刘洋是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工程师,作为部门里最年轻的员工,年龄优势十分明显,但即便这样,刘洋也不甘于日常的工作,还自行兼职做起了“HR”。

起因是今年3月,公司举办内推奖励活动,内推成功的人数达到两位数,推荐人可以得到极其丰厚的奖金。当天下午,刘洋就找淘宝商家,花了100块钱做了一张简易的海报,附上自己的邮箱,投放到各个学校的论坛中去。带着不同求职信息的简历向刘洋的邮箱涌来,最开始他手足无措的。他用了一整个中午才把收来的简历敲进各个岗位,新的简历还在后台排着队。太慢。

他抱着电脑找了间会议室,花了一个小时,用Python工具迅速制作出了一个粗糙的脚本。啪嗒。脚本像现代魔法一样,将近100封的简历在几十秒内分发完毕。每天晚上10点到11点,他用来运行脚本和回复求职者的留言。后来的6个月的时间里,他投递了5万人次的简历,帮助近100个人成功入职。这名年轻的算法工程师有了一份“副业”,一些HR甚至直接找他要简历。朋友和他打趣:“你怎么不转行当HR,你怕是个猎头吧?”

那个脚本让刘洋分裂出两个身份,也让他成了公司的名人。他去公司的食堂吃饭,抬头望见自己的形象出现在视线前方的电视里。办公室到处立着的黄色的易拉宝上,刘洋的名字被标蓝,放置在了最顶端——内推榜首——每个月都能拿到最高额奖金。夸张的是,他的内推人数往往是榜单上其他人的三到四倍。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与代码相伴的他没有想过自己会干上HR的活。他建了一个个人公众号,吸纳更多的求职简历。公众号的粉丝量猛涨到了六七千,他计划再写一个脚本,作为他的替身,扮演客服的角色。

还有更多这样的职场人,在自己的领域借助数据的力量持续深耕,点亮职业理想。不论你身处哪个行业或领域,都希望能于你有所启发。

“餐桌上的灯光色温达到3000k时,就餐心情是最好的,4000k会让人心情不畅、紧张、就餐受影响,5000k时人们就完全不想就餐。”

“座椅的高度一般为45厘米,门把手高度一般95厘米高,它们最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原则。”

家居设计师萧昆脑里有一张表格,记着家居设计中不同数据对人会造成的影响。有时,那张表格是纸质的,他夹在手心里,询问每个客户房屋的居住人数、房间数量、想投入的预算等等。数据收集后,他把它们导入到可视化工具中,通过VR眼镜为客户呈现方案,那些坚硬的数字进入载体之后,会幻化成柔和的影像,模拟出贴合人心的设计样式。

心理咨询师廖昊在用数字了解另一个沉默的世界。2015年开始,他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微信和电话,24小时无偿陪伴聊天。4年后,人数达到了3000人,他根据聊天的情况做了一项统计:抑郁症男女比例为1比6,家庭问题占了25%,自残倾向的有100人,3人自杀。对抑郁问题归类、制定解决方案,是他将他们拖扯上岸的救生索。

业余影评人“榜上有名猫”把前一年写过的66篇影评进行分类和相关性分析,通过点赞量和点踩量算出好评率,再把不同数值关联起来,分析自己在影评方面需要优化的地方。那是一份十分精细的却少有人阅读的研究报告,研究对象是影评人自己。他自发划定了一个评判场,通过反思数据,破除自我创作的瓶颈。报告最后,他郑重其事地加上一笔:以上总结完毕,第二年继续努力!

每个时代都会催生它独有的焦虑,但同时也会呈上独有的幸运。在技术的加持下,如今有越来越多简便的工具已经可以被更多的职场人使用,辅助完成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复杂的技术类操作。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对数据的敏感,并学会从工具中借力,形成从数据出发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而指导决策的习惯。

好的时代,就是人人都能登上飞速的列车。数据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必将赋能每一个普通的职场人。

(文中人物为化名)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2019年职场最急需的技能,能否缓解“副业刚需”的焦虑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数据分析相关的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数据分析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