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作者 白菜打怪。36氪经授权转载。
我算了一下,和老白在一起吃了这顿晚饭,一共用了一个半小时。
她手机解锁了52次。看朋友圈22次。听语音3次。浏览微信群35次。
要我说,这也太频繁了吧。
一问才知道,她加了12个知识付费群,
什么10天瘦成一道闪电、
3天从摄影小白变成单反高手、
28天跟xx学练字、
3节课学会复盘、
12天拥有学习力等等不胜枚举。
这顿饭之前,她被老板裁员了,拿了一笔赔偿金,说要谢谢我之前帮她指导文案。
我说:“你都被老板裁了,还不好好找工作,花时间上什么课程啊。”
她白了我一眼:“就是因为被裁了才焦虑啊!现在我都没事干了,更不能那么闲,买了这些课感觉也不会那么迷茫了。”
为了不错过每条信息,她要不断爬楼看别人的评论,这也成了她打开微信的正当借口,原来她是用知识付费来应付人生中不堪的压力。
可是,知识付费的微信群,从来都不是解除迷茫、缓解焦虑的唯一手段。
学习=成功之间,必须架着一座桥。那座桥就是你自己。
新年伊始,网上铺天盖地掀起了对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的谩骂,原因无他,只因为他的一番跨年演讲,大家斥责他鼓吹知识焦虑。
甚至有人说:“中年人听罗胖的跨年演讲,与老年人买权健的营养保健品相比,其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你自己减肥失败,然后把卖健身卡的骂了一顿,说他是个骗子。
我并没有觉得罗胖说的话有什么不对,讲不讲在于他,听不听在于你。
其中有一句:
“以前,变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变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我深以为然。
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难道你就能说,时代改变的罪魁祸首是整个时代下的人们?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焦虑不是别人鼓吹产生的,而是自己感觉出来的。
好比,你看到身边人在走上坡路,而你却在下山,任何人都有一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这就是焦虑。
你可以像猪一样懒,却没办法像猪一样懒得心安理得,这才是痛苦的根源吧。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在一次演讲中指出,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
每日在网上流传的资讯,媒体发放的消息,为我们带来不少冲击。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细分析,深入了解。
我们总是在别人意见的裹挟下前进,失去了慎思明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听取别人给我们的建议,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态度。
有一个公号博主曾经表示:
40多岁的人怕成为油腻中年,
30多岁的人怕被同龄人抛弃,
20多岁的人怕成为讨厌的自己。
但是我们最讨厌的,是不断找理由的自己。
有个网友分享了他某1年(2016.1-2017.6)参与知识付费的花销:
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费大约为1500元;
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费大约500元;
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费大约500元;
在得到上买课程,花费大约300元;
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费100元;
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费大约2000元。
加上一起总计花费大约5000元,算下来他的时间成本大约是300个小时。
这些花费还不包括他每年买的纸质书籍电子书籍。
每个课程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累积起来就不是小数目。那么结果呢?他并没有变聪明,也没有一夜暴富。
好像除了白头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下坠了几厘米,生活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上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知识付费无效啊!”他感慨地说道,“我花了5千交了个智商税”。
其实我想告诉他,人最可怕的不是交掉的钱,而是失败后的归因心态。
不断给自己的失败合理正当的理由,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错的本质上不是知识付费,而是你没有把知识嚼碎了消化了根植到心底,真正脚踏实地用到看似琐碎、实质具体的生活里。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所以总是为失败行为寻找原因。
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一个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高层分别找产品和销售两个部门谈话,但是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答复。
产品部表示,销售太不给力了,这么好的产品都卖不出去简直失败。
销售部表示,这个产品太垃圾了,产品部设计的产品根本没有任何亮点。
人性,往往都需要给失败找个理由,才能说服自己。
也就是说,抛弃我们的不是时代的变化,而是不断找理由的自己。
现在,线上付费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方式。
得到、分答、喜马拉雅、知乎live等等,“知识付费”成为霸占我们时间的一种“消遣”。
这些课程能给我们点滴的信息,却无法给我们一个落地的培训。
它们之所以受欢迎,无非是因为灵活、自由、可以碎片化学习。
说真的,所有碎片化得来的信息不经过梳理和实践,最终是无法形成个人操作依据的。
但是至少它们给我们提供了捷径。
比如说,这两年,我一直都有坚持听吴晓波频道、得到、十点课堂等等平台的课程。
我几乎每天都能从里面听出优秀的选题,听到合适的素材,听到一些让我顿然开悟的小道理。
我要是不加工,回头就忘了,这钱的确就是交了智商税。
可是我每听一处,就用小本本记下来,每日不断,积少成多。我的选题已经积累了上百个,素材库日渐壮大。
这些小成就,我自己懂,不需要别人去证明。
再比如,我最近听的理财课程,会给我推荐了一些非常优秀的理财书,我就不需要一点点去找,一下子就找齐,可以开始自己的深度学习了。
要是自己一本本比较筛选,去豆瓣看帖,绝对也是能找齐这些书的,问题是,10分钟时间能获知的信息,你花了10个钟而已。
所以,我不是为知识付费,更多是为他人经验和服务在付费。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为时间付费,为你的加速进步付费。
如果你本末倒置,希望付费就等同得到知识,那等于说你上课睡了一觉还怪老师讲得不好差不多。
到今天,知识付费预计超过200亿规模的今天,光一个千聊平台就能创造20多亿流水的今天,你已经无法去否认这是一个可实践的商业模式。
说它能帮你直达高阶大神,我认为不可能。但你说它只解决了人的焦虑情绪,我也不同意。
对它公平的认知是:只要它给过我1分钟前人未曾给过的指引,就是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是你,如何去把飘在天空中的价值,落到你人生的实处。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里面的一句话很能概况我们应当对它的认知:
Life's under no obligation to give us what we expect. We take what we get and are thankful it's no worse than it is.
生活没有义务满足我们的期望。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一切所得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