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重庆高新区开放纳新:一只手引大,一只手扶小 >

重庆高新区开放纳新:一只手引大,一只手扶小

转载时间:2022.02.20(原文发布时间:2019.08.13)
11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19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界面重庆,记者: 曹钰 刘金阳,36氪经授权发布。

由科研院所、创新企业、风险资本、专业服务机构、创新创业文化等要素共同构成生态圈,是我国多地国家级高新区的“生长”形态,也因此成为当地经济的强大推动力。如今,重庆提出高新区“升级”计划:加快打造高新区发展升级版,努力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

从目前的规模和对重庆经济的贡献力来看,重庆高新区这台“引擎”的“马力”还亟待加强,而引进来,将是补充“能量”的重要手段。

纳新:应加大力度招大引强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企业的引擎作用、带头作用。

一方面,围绕大企业可以形成聚集数百家企业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这类大型企业的发展,也会不断影响周边的企业,推动区域经济的成熟和发展。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在6月18日举行的重庆高新区干部大会上强调,高新区要坚持以开放为动力,主动融入国际舞台,加快拓展开放平台,强化自贸试验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积极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开放、融入,便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重庆高新区发布的信息显示,在2018年,重庆高新区引入了阿里体育、中国中药、中科院智慧网络等项目153个、合同协议投资额788.1亿元,100%为战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此外,还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等领域,新引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网易联合创新中心、航天信息西南研发中心等重磅项目落户,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在知名经济学者、重庆大学教授蒲永健看来,重庆高新区经过多年积淀,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创新氛围,但整体来看,企业数量、人才水平、科研实力等方面,均与国内排在前列的高新区存在差距,尤其是缺乏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大企业。

高新区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重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68家,累计上市和挂牌新三板20家。同在成渝经济圈的成都高新区,则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14家,累计上市和挂牌新三板139家;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128家。这些大企业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溢出效应:仅2018年全年,便累计吸引3841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1687家。

“高新区升级版想要承担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这个使命,依托现在的企业群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加大力度招大引强。”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傅强对界面重庆表示,高新区需要通过引入行业龙头企业来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升级。

培育:打造成长性企业摇篮

“大企业谁都想要,尤其是重庆高新区这样被赋予重大使命的平台。”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表示,一个世界500强级别的企业落户,带来的不仅是企业的投资本身,还会有周边的产业配套、服务企业,以及大企业带来的品牌效应,促进更多的企业来安家落户。

易小光表示,高新区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龙头大企业发展和产业链升级搭建完善的制度平台。当然,世界500强级别的大企业资源是稀缺的,他们对落户地也是相当挑剔的。因此,高新区应该不只是盯着大企业,围绕既定的目标,大企业小企业都要引入。

“举个例子,20年前阿里巴巴还在创业的时候,如果哪个城市能够给它扶持引进,不就发了吗?”易小光说,每一个成熟企业,在自己创业、发展、壮大的地方,都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想要搬动它们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依托现有的资源,形成一定的产业环境,大企业进入后有机遇,他们便会“不请自来”。

易小光表示,因此,要摒弃过去只盯着“大个子”招商引资的老套路,多去关注、发现有成长性的高技术型中小企业,不一定非要引进世界500强才叫“高新”,乔布斯的创业还是从车库开始的。因此,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哪怕只有几个人的“车库型”创业团队,都要秉承一种培育精神去促进他们成长,为他们创造成长的土壤,高新区就是把它们培养成为“大个子”的摇篮。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傅强表示,过去各种园区、高新区、开发区等平台的运作模式,基本都是依靠政府主导展开,利用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吸引企业入驻,在产业选择上来者不拒,不分轻重缓急。现在既然提出要打造升级版,那么在运作模式上,也应该要创新、要升级。

傅强表示,宏观层面,高新区首先要重新定位,和北京、深圳这样的城市不同,需要差异化的定位:面向西部,还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需要研究。

微观层面,高新区引进什么类型的产业同样需要深入思考。要顺应当前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精准引进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类型的企业,但是在此大方向下,选择企业的层次、类型、引入模式,都应该根据高新区的定位,统筹思考,“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是非得追求大或强,不一定要一味追逐热点企业”。

在傅强看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强化目标意识和效能意识,紧紧围绕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规划。一方面,重庆作为一个制造业重镇,高新区在“引入”这个关键词上,需与当前重庆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紧密结合,能够为重庆的产业服务。另一方面,要与高新区的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围绕“补链成群”这个核心主题,引入适合自己产业定位的、弥补产业链缺失的高质量企业,推动高新区形成高新产业生态圈。

此外,傅强表示,一个需引起重视的问题是,过去重庆在孵化企业转化方面做得不够好,未来,在高新区升级的大环境下,要多多重视高新技术的孵化和二次开发,让它们在高新区完成成果转化,有了这样的产业环境,就能让更多的“小而美”到高新区后变成“大且强”。

借力:成渝共建“引进来”大平台

在多位研究重庆区域经济专家看来,重庆高新区的引进来,不是一场单兵作战的追逐,而是可以从成渝经济圈借势,形成相互成就的引凤平台。

作为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重庆高新区不仅赶上了成渝城市群的“天时”机遇,同时也占据了“地利”优势。随着重庆高新区升级版的打造, “向西”发展成为重庆接下来的大趋势。在另一边,成都正在通过“东进”战略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的城市空间格局转换。

一城“向西”,一城“东进”,成渝城市群正在悄然一体。知名区域经济专家、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向界面重庆表示,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升,一线城市房价的压力下,人才的流动在加强,更多的企业和产业人才愿意到成渝地区来发展。这为招商引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人才要素背景。

因此,重庆和成都就可以思考,能否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共同构成一个竞争主体,吸引产业,吸引人才。产业有吸引力了,就能招来人才;有了人才,就能让产业更好发展,两者可以相互促进。

知名学者王秀模向界面重庆表示,高新区的升级和发展,需要引进来,可以围绕“互补”“互助”两个关键词,从成渝经济圈中借力,取长补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生态文明智库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本凡表示,重庆高新区应以成渝经济圈大平台为依托,将眼光瞄准国际市场,瞄准产业升级,瞄准高端产业,以高端产业为龙头,以全产业链为支撑,以加快创新和公共资源共享为驱动,推进成渝产业的高质发展。

“成渝之间的引进来不需要人为分工,不要进行行政干预。”梁本凡表示,因为市场的大海就在那里,自己的产品及其竞争力就在这里。所需要的,是如何打开别人的市场,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抢占别人的市场。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重庆高新区开放纳新:一只手引大,一只手扶小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