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数据-腾讯新闻”(ID:guyudata),撰文:菜菜 豆奶,数据:镝数李璋 镝数张宇淳,设计:镝数Eve,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36氪经授权发布。
关于学历,一直流传着这样的鄙视链:
“海归硕士看不起985硕士,985硕士看不起双非硕士,而普通硕士看不起本科毕业生。”
“学历焦虑”前不久刚刚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阵讨论。而上周六拉开帷幕的研究生考试,再一次侧面印证了年轻人们的艰难处境。
职场上因为学历产生的歧视时常发生,而越来越“贬值”的学历本身也常常使他们陷入迷茫。
考研,成为了这群人的另外一条出路。
每年快到年底,大学图书馆、教室,还有周边的出租屋都是考研人埋头苦读的身影。
10年前,报考人数刚过151万。到2019年,341万的报考人数再破纪录。而刚刚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的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了377万人。
或许应了那句话:最难考研季,永远是下一年。
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投入到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比赛里。
本科毕业的学历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到2019年,有38%的应届生选择继续考研。
应届考研只是开始,还有人在失败或者短暂工作之后选择二战甚至三战四战,把自己熬成了“回锅肉”选手。
我们分析过往三年的考研数据发现,往届生比例逐年攀升。2019年,他们在考研大军里的占比已接近五成。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考研已经成为了不达到就决不放弃的目标:如果今年失败,那就明年再来。
前几天,一则“四战考研”的新闻登上热搜。
郑州的赵同学接连三次考研失利,但仍然选择了今年再战。
2020年,赵同学选择第四次考研 | 梨视频
像他一样工作之后再决定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从时间和金钱成本上来讲,工作之后再辞职考研的风险可能会大于应届考研。考研对于卑微的打工人来讲,无异于“背水一战”。
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
但“诱惑”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比第一次“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跟风考研,工作几年之后再选择考研的人,更加在意现实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吃饭”:见识过现实的残酷,也经历过对于专业的迷茫,考研是为数不多可以“逆天改命”的机会。
一份针对考生考研原因的调查显示:有66.9%的考生,都出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薪资”的理由选择考研。
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关于考研,他们很少再谈论“理想”,更加关注“温饱”。
在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辞职考研,实诚如综艺嘉宾丁辉,开口就是考研人的心里话:
一边是职业瓶颈,一边是高薪资待遇的诱惑。
在知乎上话题“工作几年后再考研是怎样的一番体验”下,打工人们倾诉了自己的现状。
工作让他们疲惫不堪,而考研则是痛苦处境里能够抓住的稻草。
工作和考研,在这群人眼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样貌:
工作,意味着日复一日的琐碎和令人窒息的KPI紧箍咒。“不甘”“迷茫”“提升”,是他们常常提到的词。
考研,则像泥潭里的一根藤蔓。在众多企业的招聘标准和现实困境的倒逼之下,这是一条可以尝试的出路。
他们频繁提起备考过程中的“压力”“孤独”“疲惫”,但也期待未来的改变和收获。
对于这些工作之后选择考研的人来说,这或许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逃跑计划。
希望借此在生活的重压下喘口气,找回一条更加清晰明朗的路。
在很多人看来,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鲤鱼跃龙门的再次起跳。对于一些已经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选择考研是为了改变打工人的命运。
但现实可能比想象中残酷:等到读完研,工资可能还没本科同学高。
麦可思《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同一届本科生毕业3年后,获得国内硕士学历的年轻人平均月收入为7371元,工作了3年的年轻人平均月收入为7419元。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近六成被调查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较之前有所贬值。
贬值的最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规模过大”,其次是“注水文凭层出不穷”。
或许很多人在决定考研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些外在的不利条件。
工作之后再选择考研,则是为了解决迷茫而不得已的决定。
财新微纪录《付费自习室》
从中学时代起,我们就在严苛的教育之下接受应试。分数与排名的竞争悬在头顶,为了进入公认的好大学、并取得与之匹配的工作岗位,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
在《我的二本学生》里,教授黄灯用“慢性炎症”来形容年轻人们如今正在经受的教育。
他们在竞争压力之下所服下“猛药”“抗生素”和“激素”,终于在大学之后逐渐显露出后遗症。
“就业的压力、安居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从记事起,无形的细密的重荷就负载在他们身上,早已将他们剪裁得规规整整。”
个性、天性和生命活力被磨灭得无影无踪,他们的面目越来越相似,最终变成了标准化的工厂构件。
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探索,也无法承担试错的成本。惯性地选择考研,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自我提升”的途径。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落幕,他们仍将继续找寻属于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