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转载时间:2022.03.10(原文发布时间:2018.03.21)
48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48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公众号大象公会(ID:idxgh2013),作者:朱不换 ,36氪经授权发布

顶级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培训是什么样的?

答案是:和中国佛教爱好者的日常活动差不多。

如 2013 年 Google 在加州山景城的公司总部搞的「寻找内在自我」员工培训,众人须盘膝静坐,带班的冥想师以半莲花坐姿端坐,用催眠般舒缓的男中音说出引导语:「吸气……呼气……注意你的吸气……注意你的呼气」。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谷歌的「寻找内在自我」课堂

这种令人联想起 90 年代电视气功节目的培训课程,在谷歌这样的科技企业广受欢迎,以至于只有 1000 名员工能入场参加,另有 400 多名员工要排队等候空位。

脸书、领英、思科、推特等著名硅谷企业,也都对冥想兴趣浓厚。

静坐冥想为何能征服以高科技含量著称的美国 IT 行业?

与时俱进的新印度教

冥想打坐的方法,最早起源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它在东方传播,影响了佛教的禅定修行方法。

当代流行的冥想打坐活动,以「瑜伽」为名的常常源自婆罗门教-印度教传统;带「禅」字名号的,往往有中国、日本的北传佛教渊源;而以「内观」为名的,大多来自东南亚的南传佛教。

在冥想过程中,修行人要平稳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对象。这个对象有时是自己的呼吸过程,有时是某个反复念诵的符号,有时是眼前的神佛肖像。

冥想的修行者相信,通过冥想可以达到心灵的清静,甚至能体悟到出凡入圣的精神层次。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耆那教和佛教经文中都记载了早期冥想师郁陀罗罗摩子向释迦摩尼传授冥想方法的故事

不过,西方人对这套打坐冥想的做法一直是陌生的。因为在 19 世纪之前的西方人眼里,这些仪式只不过是异国情调的迷信。

冥想术在西方广泛传播,要等到 19 世纪后期。当时,英国传教士在印度殖民地积极传播基督教,触动了许多印度中上层人士。

印度人意识到,有必要向基督教学习,摈除印度教中的繁文缛节和过多迷信,建立具有普世传播性的印度教。他们开始进行教理的抽象和综合,开办公共宗教学校,举办祈祷、唱诗和布道等活动。这场运动也被称为新印度教运动(Neo Hinduism)。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1885 年印度国大党召开第一次大会,会员大都具有新印度教运动的思想背景

在这场运动中,印度教学会了用近代化的语言和腔调说话,无形中具有了令西方人更易感受和理解的形式。

1893 年,新印度教运动改革家辨喜来到美国芝加哥,在第一届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演说。辨喜的演讲以一句深情的「美利坚的兄弟姐妹们!」开头,既具有西化的形式,又富有印度教的神秘魅力,当即大受欢迎。

之后几年间,辨喜在英美等国巡回演讲,为印度冥想的西方传播打响了第一炮。此后, 印度宗教人士陆续涌入美国,建立了吠檀多协会、自我了悟联谊会等多个冥想修行组织。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自我了悟联谊会」位于洛杉矶的神庙湖

然而好景不长。1924 年,美国移民法案出台,禁止印度等亚洲地区的人口移民。受此影响,印度冥想师赴美讲道的潮流戛然而止。

直到 1965 年,美国移民法案撤销,印度冥想传播者才再次涌入美国,推起美国第二波冥想潮。这次,印度冥想师们发现,美国正有大群的嬉皮士载歌载舞,带着鲜花和迷幻药等着他们。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瑜伽士会师嬉皮士

1960 年代的美国嬉皮士大都出生于二战后婴儿潮时期。他们成长于经济繁荣年代,基本物质需求早已满足,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谋生之外。残酷的越战和汹涌的民权运动,令他们对官方权威日益怀疑。他们对传统感到疏离,不断寻求新的刺激和认同。

他们首先找到的是致幻药。1938 年,瑞士山德士实验室科学家霍夫曼首次合成了强效致幻剂 LSD,能给服用者带来的扭曲知觉和强烈幻觉。不过由于专利保护,LSD 价格昂贵,早期多限于医疗。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左侧为 LSD 发明人阿尔伯特·霍夫曼手持 LSD 分子模型;右侧为观看者服用致幻剂后的视觉效果模拟

1963 年,山德士实验室的 LSD 专利过期,致幻剂成了普通人买得起的消费品。在先锋艺术家和神秘主义者的鼓吹下,服用致幻剂成为 1960 年代席卷欧美年轻人的风潮。

不过,人们不久就发现,致幻药物带来的快乐很短暂,伤害身体的副作用却会持存。相比之下,对于探索极限体验和心灵宁静来说,印度人带来的冥想术倒像是更安全和长久的方法。

1963 年,致幻药实验先驱、哈佛大学助理教授理查德·阿尔佩特(下图右)因违规向学生发放致幻药被开除。此后,阿尔佩特在私人研究中发现,只靠迷幻药并不能实现自我意识的超脱。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1967 年,阿尔佩特赴印度学习冥想,并改名拉姆达斯,回到美国传播冥想技术,其著作《活在当下》热销两百万册,是嬉皮士运动的一部反文化圣经。

顽皮的费曼,疑惑的列侬,走心的乔布斯

关于冥想带来的奇异体验,最可信的陈述或许来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1960、70 年代之交,费曼受心理学家李历邀请,在完全封闭的黑暗漂浮水箱中进行了多次冥想实验。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前两次实验中,费曼没有明显的感觉。在第三次实验前,他遇到了从印度回来不久的拉姆达斯,了解了在冥想时专注呼吸的技术。在回忆录中,费曼讲述了自己此后的体验:

不过,尽管有这些离奇的体验,费曼仍然保持着唯物主义科学家的态度:这些体验很好玩,在安全的前提下值得一试,但它们只是外在环境与人的身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什么玄奥的超能力。

▍科学实验表明,正念冥想等活动对改善焦虑、抑郁和疼痛有一定的作用,但无助于改善睡眠、提升注意力、戒除物质成瘾和减肥。

在冥想实践中比费曼投入更深的,是英国披头士乐队的主唱们。1967 年夏天,披头士乐手们在伦敦听了印度冥想师玛哈士的讲座,大受打动。他们决心从此放弃致幻药,改为以冥想修行的方式探索心灵世界。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披头士乐队与玛哈士在英国相识

1968 年,披头士乐队来到玛哈士在北印度的隐修营,接受为期两个月的训练。这两个月是披头士最高产的时期,他们在静坐冥想之余,创作了《The Beatles》与《Abbey Road》等专辑的二十多首名曲。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披头士主创列侬与麦卡特尼在隐修营中创作音乐

冥想修行为了披头士带来了创造性灵感,但列侬很快发现,自称大圣的玛哈士其实只是凡人:他也爱钱,在指导修行时还有调戏女学员的嫌疑。

幻灭之中,他们决定离开隐修营。离别时,玛哈士问列侬为什么要离开,列侬说,如果你真的拥有你自称的「宇宙意识」,那你不用问就知道我们离开的原因了。

离开印度之后,列侬等披头士成员仍然经常做冥想。列侬事后说,「我们相信冥想的价值,但不再相信玛哈士和他的魔法」。这也是许多后来者对冥想术的态度。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演艺界的水果姐凯蒂·佩里、Lady Gaga 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修习冥想。伊斯特伍德表示,他采用冥想方法已有四十多年,感到这是一种减少焦虑和压力的有效方法。

除了科学家和演艺人士外,尝试冥想的也不乏工商精英。其中真心信从,走得最远、陷得最深的,大概要数乔布斯了。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乔布斯在少年时代,就痴迷拉姆达斯的《活在当下》,听印度音乐,坚持打坐,远去印度学道,拜禅宗僧侣为师。晚年罹患胰腺癌后,乔布斯有九个月时间坚决拒绝手术,指望靠替代膳食疗法和冥想静坐来杀死癌细胞。然而,这九个月的延误,可能要了他的命。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日裔曹洞宗僧侣乙川弘文主持乔布斯与劳伦娜·鲍威尔的婚礼

不过,当代的科技圈很少有人再像乔布斯那样,像信仰宗教一般信仰冥想、禁食的生活方式。

谷歌等企业的硅谷精英冥想打坐,不再是为了超凡入圣上「层次」,而是把冥想方法当作精神咖啡因,想用它驯服和安抚自己的大脑神经,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哈佛大学医学教授赫伯特·本森对冥想功能的解释是:它可以带来身体的放松反应,把人从应对高压环境的战斗-逃跑反应中解放出来,在此过程中,不但令肌肉和器官放慢节奏,恢复应激之前的状态,也让心理状态变得更平静和理性。

参考文献:

Alexander Wynne, The Origin of Buddhist Meditation, Routledge, 2007

Herbert Benson, ‎Miriam Z. Klipper,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Harper Torch,1976.

Lola Williamson, Transcendent in America: Hindu-Inspired Meditation Movements as New Religi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0.

Madhav Goyal etc., Meditation Programs for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Well-being, JAMA International Medicine, 2014.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热爱打坐冥想?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