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准备是Alphabet)董事会主席Eric Schmidt几天前给BBC撰写了专栏,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历史,称尽管早在1955年人类就有了人工智能的构思,但是到了60年后的现在才真正开始取得进展。至于人工智能的影响,他仍然继续坚持过去的观点,认为对人工智能的继续研发会产生积极效应,最终造福人类。
拐点出现
Schmidt认为,过去尽管对AI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但真正的革命是最近才出现的。其使能者是深度学习和大规模的计算能力的结合。尽管人工神经网络的顶尖专家Geoff Hinton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核心理念,但是苦于当时没有足够的计算资源,直到2009年才击败了当时最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后来Google采用了他的方法并将他的团队招至麾下之后,通过与搜索巨头强大的计算资源结合,一下子就把Google的语音识别错误率减少了25%,直到从“这个东西能用”到“这个东西比我们想出来的任何东西都要好”的拐点出现。
需求推动
然后用户需求的推动又进一步加速了AI的研究。诸如“如何才能开发出识别58种语言的系统?”、“在没有标签的情况怎样才能找到某人的第一张金毛狗照片?”这样的问题,正在让AI研究从过去几十年沿用的“玩具”问题标杆测试转变到真正的用户问题解决。就像web和云计算的发展那样,AI的基础研究焦点现在变成了用户问题的解决。
作为行动,现在Google每年邀请了数十位大学客座教授来做研究,让这些人的专业知识和Google的计算能力结合、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来推动问题解决。Schmidt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还有一个好处是让大家搁置对AI的远期担忧,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开发出最有用的技术上来。
智能音乐
Schmidt预计AI对传统解决方案的影响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革命性的替代。因为其性能改进并不是仅仅几个百分点而已。
比方说数字音乐。过去音乐的精选完全是靠人来选出(curation)热门歌曲的(实际上这正是苹果音乐的做法),但是现在AI可以学习听者的爱好,然后向其推荐下一首歌曲,甚至还可以根据歌曲的热度预测出下一位天王巨星在哪里。相对而言,后者不仅更智能,而且更民主—因为是大众共同的口味,而不是所谓的编辑精选。Schmidt隐约中似乎又贬低了Apple Music一番。不过,算法至上是否也适用于艺术领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