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写了篇给力的国内创业公司。看过文章的小A是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他通过微博私信联系到了我。说实话,他开头的第一句话让我不太高兴。“请问36氪报道的收费是怎样的?” 一如既往的,我没好气地回了句 “我们的报道不收费,请通过申请报道通道将你们的资料告诉我,让我们尽快了解你。” 而在小A表示sorry之后,他说出的事情让我震惊:“我以为你们也收钱的,有家第三方机构还说可以让你们报道,一篇文章XXXX元。” 让我震惊的地方在于,虽然我们一直声明36氪报道不收费用,但却真的有第三方机构在“帮”我们“宣传”——“我们在收费”。
这不免让我想起各种留学黑中介。虽然我是自己申请学校上的学,但也曾听说有同学在不太了解申请过程的情况下找了些中介。结果就是,中介只是告诉你怎么做、帮你注册了个申请账号而已(学校的官网上本身就有明确的申请流程),最后学生的自我介绍、老师的推荐信还是得学生自己写、自己跑。我知道,同学们可能是学习太忙了,以为这样能省事。创业公司也一样,有时候专注于产品,不太会去了解36氪左侧上面的“报道”链接是干什么用的。
这件事情上,我觉得我们应该检讨:问题1. 是不是我们的申请报道表格太难写了?问题2. 是不是我们没和大家说清楚,申请报道不需要任何费用之外,我们也不通过什么第三方做创业公司报道的选择?
我们其实有想过简化申请报道表格,但有时候为了一家公司得费几小时心力的我们,说实话也希望你们说说自己,让我们尽可能快地了解你,彼此的谈话会更深入。而第二个问题,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小A让我想起,这不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有第三方声称可以在它那花钱获得36氪的报道”,上回听说还是在GMIC大会上。
我打听了一下,那些所谓的第三方,对36氪报道的收费是500到5万不等。= =问题是,我们没收过这些钱,也没收到什么第三方的稿件。难道那些第三方就是因为给我们发个申请报道邮件就能赚个500到5万?和留学黑中介一样坑爹?
要真是这样,我还可以料想一个结果,这些黑中介最后发过来的资料通常很大部分会被我们pass掉,因为从数据上说,非产品人员发过来的资料比起产品、技术人员写的,通过率要低得多。这可能是因为创始人、产品负责人更了解自己的产品(面对不懂产品的人写出来的表格,有时我们真智商不够 )。也可能是因为:通过他人投递的表格,可能得通过好几层才能与产品人直接沟通,浪费了不少时间,有时候还会因此堵住了。
我们自己也是创业公司,深知这个行业的不容易。我们不收钱,也不希望创业公司把自己的钱浪费在这些第三方上面。他们并不会在申请报道上给你们什么实质上的帮助。申请报道,还是请直接找我们。
我知道,对于创业者来说,产品有时候就像你们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有条好的起跑线,哪个家长不舍得花钱?但实际上,真正能“收买”我们的,也只有好的产品而已。
最后说一句:黑中介,操你大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