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代理记账 > 这句话害惨了多少年轻人:保持“专注”才能追求卓越 >

这句话害惨了多少年轻人:保持“专注”才能追求卓越

转载时间:2021.09.18(原文发布时间:2018.12.12)
210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10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 37度2。36氪经授权转载。

还有5个月,我就满30了。

毕业7年多,我一直在从事着自己极度厌恶的工作。

18岁时,父母以“稳定、好就业”为由逼我选读了一所热门财经院校的会计专业,成为这段噩梦的开始。

其实我的兴趣爱好很多,外语、音乐、绘画、写作样样都能来点。

我把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这些爱好上面,总盼着有一天能够跨行业跳槽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上。

可我妈老打击我:

  • 一心二用的典故你是没听过吗!

  • 人家精力分成两头都顾不过来,你倒好还N管齐下,老分心的人永远成不了事儿!

  • 中级会计师考过了吗,CPA报名了吗?

  • 整天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有人给你发工资吗?

她的打击使我总陷在一个思维怪圈里打转:

“我讨厌这个工作,但我学了这个专业,从头来过太不现实,除了做财务,我别无选择”。

快30了,“我想改变,却错过了能改变的时机”这样的念头让我绝望,我妈对我的抗议渐渐变成了戳心窝子的灵魂拷问。

或许,一心二用行不通,真的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直到,我接触到一种概念——“博学家”。

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像触电一般——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样样精通,一辈子做了很多种毫不相关的事情,而且都干得很出色!

01.越是优秀的人,越是扩张自身认知边界

博学家,polymath,又指通才,是指在多个范畴都表现出色的人。

有人对人类历史上2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们进行了最全面的研究,发现其中有15位都是兴趣广泛的博学家。

这句话害惨了多少年轻人:保持“专注”才能追求卓越

牛顿、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开普勒、笛卡尔、惠更斯、拉普拉斯、法拉第、巴斯德、托勒密、胡克、莱布尼兹、欧拉、达尔文、麦斯威尔,这些人在同一时期专研的领域至少都在2个以上。

而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5位世界顶级企业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沃伦·巴菲特、拉里·佩奇、杰夫·贝索斯,也统统都是多面手。

再把镜头拉近一点,女演员娜塔莉·波特曼也位列其中。

曾经我只知道她在星途亨通的巅峰时刻选择了进入哈佛大学念书,兼具智慧与勇气令我钦佩,却不知道她也是一位“博学家”:

她精通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6种语言,以全A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不仅主修了心理学,还选修了神经生物学、高等现代希伯来文学等课程,担任了心理学和以色列问题领域两位学术大师的研究助理。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样样精通的多面手、他们总在不断地扩张认知边界,从不将自己囚禁在原地。

因为他们早就意识到世界从来都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知识和领域,一旦深入探求,最终都会在底层相遇。

凭借《黑天鹅》拿到金球奖的娜塔莉·波特曼曾经说过,在哈佛主修心理学的经历为她演绎这部电影提供了决定性的帮助。

正是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她领悟到如何演绎“一直为他人而活”的小白兔妮娜朝着邪恶地释放欲望“取悦自己”的黑天鹅蜕变的过程。

这句话害惨了多少年轻人:保持“专注”才能追求卓越

优秀的演技与心理学知识的结合赋予了她站在演艺事业新高度的能力。

此外,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多学科交叉式学习还有利于提升某一项专精领域的表现。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医学生在参加艺术课程后能够提高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识别能力。

而做“博学家”的第三个好处就在于其现实意义——抵抗不确定性。

就像我自己,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将自己的命运主动权拱手相让。

试想如果从小就有意培养自己的多学科发展意识,现在的我应该是在职业生涯选择上游刃有余的斜杠青年。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等会引发颠覆性变革的技术都将进入实践,威胁我们的生存空间。

只有尽可能扩张自己的能力边界,建立“反脆弱模式”,才能站得稳一些。

02.是什么让我们放弃了成为“博学家”的选择?

很小的时候,我们总会被问到一个问题:“长大了你想做什么。”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似乎是一个人只能成为某种专业化人才,于是我们都放弃了成为“自己”——一个层次丰富、全面、无法被定义的自己。

这种念头从何而来,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18世纪晚期, 亚当·斯密指出, 分工是资本主义的引擎。

他的著名案例指出:将制作大头针分解为零部件再组合,可以大大提高生产过程的整体效率。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分工专业化带来了经济价值,我们误将其经济效用价值与自我实现价值画上了等号!

我们也倾向于在工作中只专注某一个专业,让自己变成一颗尺寸完美的“螺丝钉”,逐渐放弃了发现自己各种天赋的可能性。

然而讽刺的是,亚当·斯密本人是位不折不扣的博学家。

他不仅撰写了像《国富论》这样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同时也精通哲学、天文学、文学和法律等领域。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么?

通往“博学家”之路的第二个拦路虎,是包括我自己在内,常用于掩饰懒惰的一个错误观点:任何真正的学习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停止。

这句话害惨了多少年轻人:保持“专注”才能追求卓越

我们坚信,自己已经错过了挖掘自身天赋的最佳时机。

而事实上我们的学习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位于基底前脑的基底核。

基底核从我们出生到10-11岁之间处于完全“活跃”的状态,那之后我们的大脑似乎会开始选择性地掌握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11岁以后我们什么都无法学到。

学不了和学得不那么利索是有本质区别的。

真实情况是,不断让你的大脑运转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大脑使用频率越高,知识和思想的更新速度才会越快。

03.现在成为“博学家”一点也不晚

“博学家”这个概念,让我欣喜又忐忑,欣喜于更清晰的通往新生活的努力方向。

忐忑于“博学家”不过是聪明人玩的智商游戏,而我们都只是普通人而已。

但通过阅读博学家们的传记我发现,它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能和智商支撑,而更多的是关于持续、广泛学习的心态。

这句话害惨了多少年轻人:保持“专注”才能追求卓越

他们穷极一生都在坚持对“真理”的探寻。

他们对理清万事万物的内在联系充满渴望,并有一种近乎愚蠢的不求回报的执着。

像个“傻子”一般执着。

因为博学不是基因里自带的,它需要你舍得花费大量时间,付出巨大的精力,克服探索过程中的重重障碍才能获得。

说得玄乎一点,成为博学家不是“因”,而是自然而然的“果”,解决某个问题,要抱有追根溯源,揪出本质的决心。

发射过火箭、造出了电动汽车、创立了Paypal的“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就曾表示,他一直以来都只是在做同一件事情——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我们总是去做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从根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分解再融合的过程。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你得摒弃给自己设定能力边界的固化思维。

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边界本就是一种人为划分,我学了这就不能学那的观点,只是懒惰的借口。

其次,你需要时刻启用批判性思维,学会筛选信息。

对新知识既心怀敬畏,又保持警惕。

最后,就像达芬奇说的:“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

只要热爱,只要好奇,哪怕到了七老八十,也依然有重新开始的理由。

参考资料:

1.https://medium.com/the-mission/modern-polymath-81f882ce52db

2.https://bigthink.com/personal-growth/think-like-a-renaissance-man

3.http://blog.gentlemint.com/2017/jan/18/renaissance-man/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这句话害惨了多少年轻人:保持“专注”才能追求卓越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代理记账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代理记账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