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犀牛娱乐”(ID:piaofangtoushijing),作者:边正斯,36氪经授权发布。
热钱的大规模撤退、强内容监管的高压、税务部门的重拳出击等,让文娱产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犀牛娱乐了解到,一些北京的中小影视行业公司已经处于裁员、缩小业务范围,甚至是搬迁到郊区的状态。
项目成本急剧上升,“小公司难熬,大公司难过”成了业内常态。在明星片酬占据影视项目成本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资本方呼吁限制“天价片酬”的声音,也符合维护自身利益的商业逻辑。
在优爱腾三大视频平台联合六大制片公司共同抵制“天价片酬”之后,以华谊兄弟为会长单位,汇集了博纳影视、横店影视等400余家影视企业的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也发表了《关于“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影视精品创作”的倡议》。
多方密集发声之后,“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也发表了一篇名为《团结一致,自律自强,维护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声明。
文章认为有必要的表达是“影视行业内的薪酬和制作经费等经济问题、行业合同管理等问题,是市场行为,应该交由市场调节,交由工商和税收部门监督调控。”
结合当前影视行业市场现状来看,畸形的明星“天价片酬”,或将因行业整体环境的“寒冬”以及观众的日益成熟,自动“降温”。
从78集电视剧《甄嬛传》2000万网络版权“打包价”,到《如懿传》900万单集网播价。七年时间内,单集电视剧网络平台售价屡创新高的同时,主演身价也在水涨船高。
明星“天价片酬”,也成了电视剧、电影等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相关部门也是三令五申,进行监督指导。
崔永元“阴阳合同”事件,再次将全民目光聚焦影视行业高价片酬问题。随后,相关监管部门一系列“重拳”打击。
影视类股票首当其冲,“绿”意盎然,成为内地市场表现最差板块。无论是华谊光线,还是唐德华策,纷纷下跌,市值缩水严重。
从各方反馈来看,影视行业税务方面将采取“一刀切”模式。
无论明星,还是编剧、导演工作室等,跟影视沾边的都将采用查账征收方式。税率不仅从原本最低6.7%左右飙升至40%左右,而且个别园区还将一次性补缴6个月的税。
税率提升部分的支付,今后也将会转嫁至片方,进一步增加项目成本。
接下来是第二重打击。
7月20日,有关部门印发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宣布从2019年1月1日起,"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的规定开始正式执行。
对于企业而言,此前社保一直由地税部门代收,许多具体层面的收费项目执行得并不严苛,很多企业出现不缴、少缴、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的情况。
当社保变为税务部门征收以后,由于数据互通,企业想要通过少缴社保方式降低运营成本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多重压力之下,许多影视相关的中小型企业,或将率先倒下,成为牺牲品。一些大体量影视公司,也将放缓或暂停项目推进,处于观望状态。
别忙,还有第三重: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进入8月份,各省税务局已经相继下发通知要求升级个税申报系统,内容主要是把原“金税三期个人所得税扣缴系统”,升级为“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扣缴客户端”。
一位税务系统人士透露,新旧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扣缴义务人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后者则包含了自然人个人,扣缴范围明显扩大。
加入自然人的元素,成为此次新旧系统升级的一个主要变化。自然人身份证信息的核实,意味着个人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将被以身份证为纳税人识别号的全国联网个税系统获取。
通过这一举措,明星等多渠道收入人群的税收更加透明化。对影视行业而言,这一部分税收也有可能转嫁至制作方承担,增加项目成本。
此外,金税三期开票软件已经增加的商品编码,为下一步企业开票的货物流监控预留接口,大数据监管下,买票抵扣企业所得税的年代或一去不复返。
此外,影视行业的强内容监管也将进一步打击市场积极性,加剧市场“寒冬季”周期。
一些热播剧、综艺等,纷纷下架或改后再上,让相关制作公司不得不考虑此类项目的隐性风险。敏感的资本,未来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也将变得十分保守。
供给侧节目数量大幅下滑,自然也会影响到明星们的收入状况。这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即使没有相关限酬规定或声明,明星片酬下调也将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明星依旧拥有市场环境所赋予的议价权,即使限酬付诸法律形式,仍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多出片酬限价的部分,制作方也可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变相支付。
在影视内容的需求端,经过各种烂片的洗礼之后,国内观众的审美能力越来越成熟,这也将导致部分以颜值换流量的天价演员片酬缩水。
在形式各异的影视产物中,电影受众的审美能力进步尤其明显。以“大IP+流量明星”的圈钱模式,近两年已经没有市场的立足之地。
一些颜值派流量明星,也很明显感受到这种压力,纷纷打破传统银幕形象,力求转型演技派。
无论是《一出好戏》里的张艺兴,还是《动物世界》里的李易峰,都在努力走出“鲜肉”行列,用演技征服观众。如果演技暂未炉火纯青,那就先从颠覆形象开始。
无数的演艺圈前辈也已证明:要想成为行业常青树,仅有颜值远远不够,演技的保值性更高。梁朝伟、刘德华等一些影坛常青树,莫不是具备了以上两种元素。
一些投拍于颜值流量时代的剧作,如今的生存状况堪忧。今年暑期的几部流量艺人加持的大剧都口碑平平。
反而是同时段的古装剧《延禧攻略》和小成本剧《媚者无疆》等引起了观众的广泛讨论。相比之下,高低立见。
参演优质剧作,对于提升演员名气及片酬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好的作品,便是来自观众的认可。
残酷的市场竞争之下,谁能获得更多观众认可,谁就更具商业价值。当观众越来越成熟之时,明星的片酬就会越来越理性。
如今观众日益成熟,倒逼影视作品更加注重内里,而不是徒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在线的演技、优质的内容输出,已然作品获得观众高口碑的两大法宝。
在外部大环境趋冷以及观众审美能力日益增强的双重作用下,明星天价片酬问题通过市场可以自我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