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杨弃非,36氪经授权发布。
近段时间,郑州频繁出现在山东城市的视线中。
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题为“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一篇讲话,其中提到,将“与郑州、西安携手带动整个黄河流域发展水平提升”,以推动形成“三极引领”格局。
早前,济南更提出,将推动济南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对接合作,引领带动山东中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协同发展,推动建设“黄河下游城市群”。
这边厢,济南希望挑起合作的“大梁”;那边厢,青岛直接前往郑州“搭台”。同样在4月20日开幕的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青岛举办一场以时尚和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和旅游推介活动,目的在于“以旅游为媒介,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合作”。
一个趋势是,山东与河南正在打破以往的区划隔阂。据河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莉分析,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两省也正以更开放、创新的理念推动合作。
而其中,青岛、济南和郑州三个重要城市如何合作对接,将决定两省最终的合作方式。
联通济南
图片来源:摄图网
同样作为省会城市,郑州与济南之间颇有“王不见王”的态势。
一个突出的例子体现在交通领域。尽管两市均为经济大市,且直线距离不到400公里,但第一条直连两市的郑济高铁要到今年底才会建成通车。
图片来源:《新建铁路郑州至济南铁路山东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在此之前,同样是乘坐高铁,济南北上360公里外的北京最快只需1个小时,但到距离类似的郑州却可能要花费3个小时,部分车次车程甚至超过4个半小时。
若摊开两省的高铁路线图,能看到一个更形象的高铁“黑洞”:
郑州、济南和相邻两省河北、江苏的石家庄、徐州四座城市之间连成一个近乎四边形的路网,在四边形外部,高铁线路不断往更多城市联通;而在四边形内部,则是一片空白。
在任晓莉看来,一个原因是,过去山东强调沿海外向型发展,与同样位于东部沿海区域的北京、上海等城市联系更多,对河南则“不是很重视”。加上此前在经济发展上,郑州与济南差距悬殊,比如GDP排名相差数十名,缺乏合作的基础条件。
随着郑州不断爬升并反超济南,两市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济南率先向郑州伸出“橄榄枝”。2017年,在郑州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后,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直言,“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同年,济南党政考察团前往杭州、合肥、郑州三市,并将对标郑州作为补齐济南发展短板的举措之一。
据王文涛总结,郑州“敏锐抓住了下一个发展风口”,以此为样板,济南也需“坚定不移地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
去年,在提出建设“黄河下游城市群”后,济南党政代表团再次赴郑州学习考察。在此次考察中,两市签署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指出,建议两市在生态保护联防联控、发展战略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协作联动、科技资源互通共享、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及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六个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反观郑州,尽管尚未对“建群”之邀给予明确回应,但在破解交通不畅的问题上,已有了实际的动作。
今年2月,河南发改委发布2021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其中,铁路方面在建和计划新开工国铁建设项目有14项,4个项目涉及山东,其中就包括了郑济高铁续建工程。
在月初两省在郑州共同开展的一场高铁建设事宜会谈上,两省也达成共识:将持续深化合作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争取项目早建成、早投用。
牵手青岛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与济南相比,郑州在与青岛上合作显得更为主动。
就在青岛赴济南几天前,今年初刚“转正”的郑州市长侯红结束北京考察后“转场”青岛。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趟以“招商”为主题的考察中,侯红先后赴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尔集团等企业,表现出与企业开展更深层次合作的诚意。
在四方机车,双方还就核心配套项目引进、高速动车组生产、研发中心设立、产业链企业落地等事宜达成合作意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契合度源自产业的匹配度。
在今年郑州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侯红就曾提出,郑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其中,“产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还不强,产业链创新链亟须优化提升”。
青岛与郑州有诸多类似之处:不仅均为传统制造大市,同时都在南北格局变化中承担北方城市转型升级的重任。而在外界看来,青岛恰是北方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之一。
如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朱森第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近年来,青岛在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青岛如能够在采撷南方优势、吸取北方长处方面蹚出有效路子,将南方的经济活力传递到北方而又不很快衰减,将为缩小我国南北差距、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郑州面对的是一条类似的道路。在海尔集团,侯红就直指郑州期望“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与其开展更深层次合作;海尔集团则回应称,将以工业互联网为带动,赋能当地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升级。
青岛能够对郑州制造业实现的赋能,还不止数字化改造。
2019年,青岛港曾到郑州开展推介。时任河南政府副秘书长薛云伟指出,青岛港是河南省重要的开放口岸,并将是未来河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重要依托。通过港城联动,两地将能实现互利共赢。
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所说,山东半岛需要与中原交通对接,沿海港口也需要更大的内陆腹地。郑州与青岛相连,也是东北亚第一大港与能在7、8个小时内覆盖绝大多数省份的交通枢纽之间的对接,更是制造业和市场的深度匹配。
郑州困局?
图片来源:摄图网
无论如何,对于郑州而言,合作已势在必行。
从经济体量上看,郑州近年来经济表现的“一骑绝尘”,大大改变了过去的区域格局。以山东“双子星”为例,济南经济总量短期内难以赶上郑州,青岛去年又输一局——尽管青岛GDP尚且领先郑州400亿左右,但在衡量城市财富水平的地方财政收入上,郑州以微弱的优势反超青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过去北方城市中的“小透明”起步,现在的郑州已经积累起足够筹码,以与周遭城市展开合作。
而在更大的范围上来看,在城市“建群”的大趋势下,郑州需要通过合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发展势能。
历史上的分割让郑州与山东城市间少有合作的基础。在知乎上有关“为什么不提倡冀鲁豫”的问题下,就有人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河南和山东分属华北、华东和中南三个大区,相邻的三个省份恰好成为三个大区的分界线。
但如今环顾四周,往北有京津冀、往南有长三角,动作稍慢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也被“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任务。
去年,郑州GDP达12003.0亿,在前一年超越长沙后,再度被长沙反超。而在1.2万量级的5座城市中,宁波、无锡属长三角,长沙属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其相比,郑州需要找到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可能。
更进一步,郑州也一直被寄予突破市域乃至省域范围、打破区域藩篱的期望。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根据2017年对外公开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在其包含的河南、安徽、山西、山东、河北5省30座城市中,郑州大都市区被定位为“一核”。
在此规划中,郑州在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座河南城市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设大都市区,以实现5省城市之间协调发展。
这一步,郑州需要走得更快些。
眼下,随着南北差距的加速扩大,合作将是北方城市的出路。正如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指出,若能考虑好周边城市群如何进行更好的产业分工,在资源的自由流动等方面,创造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打造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群后,自然能把其他省份生产要素都吸引过来。